[返回叱咤风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习惯性反问,是看不见的暴力

送交者: 孟小猛[☆★★声望品衔12★★☆] 于 2025-04-13 19:19 已读 433 次 1赞  

孟小猛的个人频道

+关注

前几天,一位做设计的朋友,甩给我一张聊天截图,吐槽领导不说人话。



如果是当事者,你有什么感受?


 


作为局外人,反正我觉得有一股无名的怒火往上蹭,很是理解朋友的心情。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研究显示:反问句会激活大脑的防御机制,让接收方产生被审判感。


 


习惯性反问,是一种隐蔽的暴力,言语如刀,句句诛心。


 


1


之前,有个网友曾分享“我之前差点因为反问句离婚了”。


 


当时她刚出月子,每天都被照顾孩子弄得心力交瘁。


 


有一天,老公下班后,随口嘀咕了一句:“今天工作真累啊。”


 


她连脑子都没过,脱口而出:“难道我在家带孩子就不累吗?”


 


瞬时,两人的战火就被点燃了。


 


揪着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你一言我一语地一通乱吵。


 


这场矛盾持续了三天,甚至还闹得夫妻俩分了居。


 


吵到最后,老公低头了。


 


他低声下气地和老婆说:“我是说我辛苦了,但我没有否认你辛苦了,更没有认为自己是家里最辛苦的人。”


 


老公的卑微求和,让她自我反思: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下意识反问会对感情带来这么大伤害。


 


不管是老公还是自己,“辛苦了”都是事实。


 


可一旦用反问句说出来,就潜藏了一层攀比与贬低的弦外之音:“我比你更辛苦,你不配抱怨”。


 


这谁听到能舒服呢?


 


夫妻本是同舟共济的队友,而非一决高下的对手。


 


在沟通中习惯性反问,不管是说者还是听者,最后一定是双输。


 


面对问题,我们明明可以给个简单的答复。可是我们非要去反问对方,看似你在回答问题,但实际上传递出来的是你不耐烦的情绪。


 


孩子无意间说起数学考试题目多难,家长脱口而出:“全班这么多学生,怎么偏偏就你不会了。”


 


你随口跟父母抱怨工作累,他们却说:“谁工作不辛苦?只有你累吗?”


 


你点奶茶问朋友要冰的还是热的,他却说:“不然呢?这还用问吗?大冬天我喝冰的干吗?”


 


本来可以好好说话,非得用反问句来噎你一下,不仅坏了心情,也让人失去了进一步沟通的欲望。


 


弗洛伊德说:也许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讲话方式不妥,可有些语言确实能给别人带来痛苦。


 


习惯性反问,就像隐匿在暗处的荆棘,不经意间刺痛人心。


 


伤害多了,感情就淡了,关系就远了。


 


2


美国心理学教授梅拉宾在1971年提出一个观点:


 


在人际沟通中,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只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而听觉信息如语气、音量等则占了38%,视觉信息如表情、态度等则高达55%。



也就是说,人与人沟通交谈中,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语气和态度。


 


为什么反问的语气语调如此令人讨厌呢?


 


因为它传递出来的,不是友善的态度,而是一种攻击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志亮讲过他朋友的一个故事。


 


朋友有一次和妻子到外地旅游,到了酒店,妻子想去附近超市买点东西。


 


因为不熟悉周围环境,妻子随口问丈夫:不知道超市距离酒店远不远?


 


朋友躺在沙发上休息,不耐烦地说:你问我,我问谁?你自己不会用手机导航吗?


 


话音刚落,房间里突然变得很安静,妻子沉默着不再说话。


 


朋友抬头看向妻子,妻子脸色果然变得很差。


 


一场原本满心期待的愉快旅程,就因为一句话被彻底搅黄了。


 


一句带有情绪的反问,言下之意是:你不仅错了,还很无知和愚蠢。


 


习惯性反问,把亲密关系中真实需求的交流,变为情绪化的发泄。


 


试想一下,只要这位老公心平气和地说一声:我们用导航看下距离。这场矛盾完全可以避免。


 


这世上,没有人喜欢被冒犯。


 


嘴上不把门,蹦出来的都是刺耳的话,关系自然容易破裂。


 


真正让人舒心的交流,往往是以尊重和平和为基石的。


 


3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马丁认为,语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因为它更隐蔽、更连续。


 


世间一个个文字,是有力量的。


 


我们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会在无形间在别人心里留下印迹。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你所经历过的语言虐待。


网友@鹭与风讲过她初中的一件往事。


有一次数学课下课后,她走上讲台找老师请教了一道数学题。


老师瞥了一眼,这么简单的题,你不会?


还没等她回答,老师继续发难,我上课怎么讲的?


她低下头,表示没听明白。


 


老师毫不留情地再次抛出反问式的质疑,讲了都听不明白?你还能干啥?


 


这一句句话刺痛了@鹭与风,让她很是不自信,数学成绩也跟着直线下滑。


 


反问句背后所代表的否定、质疑,可以摧毁一个人内心防线。


 


软舌无骨,却能碎心。


 


同样的意思,但用上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造成不一样的感觉。


 


主持人鲁豫早年采访嘉宾时,非常爱用反问句。


 


只要对方的回应没有遵循她的思路,她都会瞪大眼睛质疑:“真的吗?我不信!”


 


很长一段时间,她并没发现这样有何不妥。


 


直到有天她去体检,医生见她各项指标正常,便得出“你平日工作很清闲”的结论。


 


鲁豫反驳,说自己平时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医生也反问她一句:“真的吗?我不信!”


 


被质疑后内心涌起的委屈和失落,让鲁豫忽然明白了嘉宾的感受。



 


好的沟通,建立在平和倾诉和理解倾听的基础上。


 


如果句句都像辣椒一样呛人,别人也会敬而远之。


 


好好说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


 


多用肯定句,慎用反问句,沟通会少一半麻烦,自己的亲和力会多一倍的效果。



著名脱口秀辩手黄执中在《好好说话》这一本书里写道:“话,是说给人听的。好好说话,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


 


说话,反映了性格;语气,透露了内心。


 


从今天开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用反问句伤人。


喜欢孟小猛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