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破产,在异国翻身”——一个伊朗小贩的双重人生
每周五,阿拉维都会从伊朗穿越边境进入伊拉克,在巴士拉的市场售卖农产品。对饱受经济制裁之苦的伊朗人而言,这里宛如避风港。
这位36岁的小贩只是众多通过沙拉姆贾边境通道艰难前往伊拉克南部的伊朗商贩之一。他们携带鸡肉、鸡蛋、食用油和日用品等必需品以低价出售,期待获得因本国货币暴跌和通胀飙升而遥不可及的利润。
"封锁导致形势艰难,"阿拉维谈及西方对伊制裁时说。由于担心回国遭遇不测,他要求隐去姓氏。这位两个孩子的父亲表示,他并非轻易放弃祖国,也曾尝试在当地市场销售货物。
"根本没有顾客,商品最后都腐烂了,我们只能扔掉,最终血本无归,"他告诉记者。过去七年来,他转而前往伊拉克贩卖夏季秋葵和冬季椰枣,每日能赚30至50美元,这个收入远超伊朗国内收入。
"当我们将伊拉克第纳尔兑换成伊朗里亚尔时,简直是笔巨款,"他说,"这些钱够我们花五天甚至一周。"
伊朗外长:解除制裁是首要目标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表示,解除美国制裁是该国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巴士拉集市依旧挤满伊朗商贩的身影。周五市场上,成袋的大米堆叠在塑料筐旁,与瓶装洗涤剂并列摆放。有的商贩正与顾客攀谈,有的则倚着货物袋打盹,试图驱散长途跋涉的疲惫。
非正式贸易成"生命线"
随着制裁日益影响伊朗民生,跨境非正式贸易"过去十年显著扩张"。巴士拉毗邻伊朗胡齐斯坦省,当地许多居民讲阿拉伯语且与伊拉克文化相通,使其成为伊朗劳工阶层商贩的主要目的地。其中不乏受通胀重创的妇女和老人,跨境贸易已成为他们"至关重要的生命线"。"赚取伊拉克第纳尔甚至美元等稳定货币,能有效缓冲里亚尔贬值冲击,"他补充道。
物美价廉的伊朗商品
伊朗对伊拉克具有重要政治影响力,是其第二大非石油商品进口来源国,双边贸易额达数百亿美元。17岁的米拉德和母亲过去两年一直在巴士拉销售日用品,由于担忧伊朗国内形势恶化,他们最近租下一个小店铺。"在伊朗找工作太难,货币又疲软,"不愿透露姓氏的卷发少年说道。他透露,大学毕业的表哥至今仍在求职。
55岁的伊拉克数学教授艾哈迈德每周五都会逛市场采购新鲜的伊朗商品。"这些商品质量更好,价格比本地货便宜三成,"他边说边挑选着蔬果,身旁的伊拉克主妇们正成箱囤积伊朗产的番茄酱和洗衣粉。尽管伊拉克政府去年出台限制令,但边境官员往往对穿梭往来的小贩网开一面。
夜幕降临时,阿拉维清点着当天收入,将伊拉克第纳尔仔细缝进夹层口袋。返程巴士上,同乡们交换着汇率信息,有人念叨着要给孩子买进口奶粉,有人盘算着攒钱开杂货店。车窗外,边境检查站的灯光渐次亮起,照见这条由生存压力与民间智慧共同铺就的灰色商路。
价差引发本地商户不满
"伊朗商品售价仅1.2万第纳尔(约合8美元),比伊拉克本地货便宜4000第纳尔,"艾哈迈德教授补充道。这种价格优势正引发本地商贩的抵触情绪,"他们憎恶这种竞争"。尽管伊拉克安全部队时常驱逐伊朗小贩,但双方都心知肚明——这些人很快又会回来。
屈辱与生计的抉择
47岁的伊朗五孩母亲乌姆·曼苏尔,在加入跨境贩卖队伍半年间尝尽辛酸。"在边境线上,他们辱骂我们,粗暴对待我们,"她裹紧褪色的黑纱巾说道。其他商贩也讲述了类似遭遇:被无故扣留数小时、货物遭恶意翻检、甚至被索要"通行费"。
但这位母亲咬牙忍受着这一切,只因在这里每日能赚取四倍于国内的收入。"在伊朗根本活不下去,"她盯着手中皱巴巴的伊拉克纸币低语。此刻她摊位上的伊朗藏红花正被伊拉克主妇们争相抢购,而两百米外的本地香料店主则愤然拉下了卷帘门。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