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叱咤风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每年10亿人中招,流感的“隐形威胁”怎么破?

送交者: 孟小猛[☆★★声望品衔12★★☆] 于 2025-04-10 19:28 已读 472 次 1赞  

孟小猛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你知道全球每年有多少人感染流感吗?100万,1000万,还是1个亿?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的报告就给出了答案:10亿例。这意味着平均每8人中就有1人感染流感。尽管多为轻症,然而由于基数庞大,重症病例可达300万-500万之多——快赶上一座特大城市的常住人口了。


 


最近这段时间全球流感大暴发,美国至少有2400万人“中招”,亚欧亦遭冲击。去年冬季我国也进入流感高发期。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身边人不断生病,医院的门诊挤满了人。随着气温回升,流感流行强度逐渐下降,今年4月将回落至非流行季水平,但南方地区可能会出现夏季流感流行季。


 


相同的戏码年年上演。流感如一支走位飘忽的回旋镖,眼看已飞远,可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流感“伪装术”



我国是从去年末,伴随气温骤降进入流感季节性流行期的。从黑龙江到广东,从浙江到四川,人们纷纷“中招”,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快速上升。大街上、写字楼里、地铁车厢内,打喷嚏的人明显增多,不少人重又戴起口罩。医院的急诊科、感染科、发热门诊更是人满为患。无论是生机勃勃的老年人还是活蹦乱跳的青少年,都被折腾得精疲力竭,更不要说本就疲累不堪的中年人,以及本就有其他疾病的群体了——前不久因流感离世的大S,就有癫痫、心脏二尖瓣脱垂等疾病。


其实,在经历过全球疫情,加上持续科普,人们对流行性疾病的警觉性早已今非昔比,饶是如此,还是年复一年地被流感“摩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或许可以套用一句老话: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



流感其实非常“狡猾”


流感的狡猾首先表现在它有着极强的伪装术。流感病毒像一条心机很深的变色龙,把自己和普通感冒病毒混同起来,让人“傻傻分不清”。


生活中,打喷嚏、咳嗽、流涕、咽喉痛、低烧均为常见病痛,人们也习惯将这些症状归结为“感冒”,认为熬一熬就能挺过去。这正中流感病毒下怀——它正是通过这种高明的伪装术,潜入人体,伺机发作。


以此次国内流感流行季的主要推手甲型H1N1流感为例,其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无异,但度过1—3天的潜伏期后,感染者会急性起病,体温在数小时内骤升至39℃~40℃,并伴随剧烈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性症状。


换言之,当感染者意识到自己被甲流附身的时候,病情很可能发展到了高潮。此时再问诊、用药,苦痛已无法避免。


“我就是这样的。”黄曦说。去年12月的某一天,她突然感到嗓子疼,刚开始以为是吹了寒风受凉的缘故,没太当回事。“上海的冬天非常阴冷,得点小感冒是很正常的。”黄曦吃了泡腾片,想着提高下免疫力就能够扛过去。她还按原计划前往重庆出差,不过随身的药包里“特意装上了流感特效药,以防万一”。“结果还真用上了。”黄曦心有余悸地说。



如果差旅路上遭遇流感,一定要及时判断


“出差那天,一上飞机就觉得不对劲,浑身疼痛,要散架了那种感觉。我全程戴口罩,怕传染别人。”黄曦回忆。抵达重庆的酒店后,黄曦的身体已经开始不停地颤抖。问前台要来体温计,一量,38.5℃。她怀疑自己得了流感。果然,甲流测试剂的检测结果呈阳性。黄曦赶紧吃药休息。“傍晚时分体温渐渐升高,到晚上七、八点的时候,我烧到40度,当时特别难受。”黄曦说。及至深夜,药效发挥,体温才渐渐往下走,翌日早晨已回归正常。


事后,黄曦有点怪自己反应迟钝,竟然被流感的伪装术骗过了,“要是早点意识到,马上吃药能少受多少罪啊!”其实黄曦是幸运的,年纪轻,身体好,及时采取了检测,基本确定了自己患上了流感,对症治疗才得以痊愈。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份幸运。要知道,大S即因流感引发的重症肺炎而不幸离世的。这也让公众对流感的危害性有了更加深切的认知。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蒋龙元则介绍过另一个有代表性的病例。有一位患冠心病、肺栓塞及心功能不全的八旬老人,因脑血管意外在神经科住院,后又感染流感病毒。经过治疗,病情本已好转,可以出院了。为慎重起见,家属将老人转入急诊科观察两天,不料当晚老人就出现心衰,不久心跳骤停,最终呼吸和心跳停止。蒋龙元注意到,老人的心电图上并未出现心梗迹象,那么夺走老人生命最直接的祸首,就是流感。



流感猛如虎



事实上,流感与人类纠缠了几千年,制造过无数灾难。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城邦雅典暴发瘟疫,许多人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不少人死亡,包括雅典的领导者、古希腊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历史学家据此推论,这场瘟疫可能就是流感。


中世纪欧洲经常被流感“光顾”,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地无一幸免。中国古人恐怕也受流感侵扰。北宋医家杨士瀛描述过一种疾病,说病人“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这同流感的症状几乎如出一辙。


16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启,海洋贸易将世界各地前所未有地连接起来。副产品是,很多疾病也随着人类脚步广为散播。流感就是其中之一。美国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认为,西班牙殖民者之所以能凭借区区几百人就征服美洲大陆,和他们带去的流感、天花等病毒,致使原住民大规模死亡有关。1557年,一场超强病毒性流感席卷全球,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这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遭遇的“第一场全球性疾病”。


进入20世纪,流感日益露出恐怖獠牙,用“猛如虎”形容毫不为过。



新闻报道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


1918年暴发的西班牙大流感,短时间内造成全球约5000万人死亡,对人类的打击程度远远超过同期的一战,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当时的很多名人,如小罗斯福、圣雄甘地、华特·迪士尼都曾经“中招”。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祖父弗雷德里克·特朗普(Frederick Trump),也是在此期间因感染流感而丧生的,终年49岁。


限于医学水平,人类一直没有把流感分离出来。从欧洲到亚洲再到美洲,上面举的所有流感病例,当时人都视作重感冒或其他疾病。以西班牙流感为例,其症状和普通流感症状相差无几,无非是咳嗽、头疼、发烧、呕吐,只是病情会突然加剧。有的人感染之初毫无异样,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倒下了。


直到1933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第一个流感病毒,即甲型H1N1。后来科学家根据构成蛋白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流感病毒研究


“甲流最常见,乙流其次,丙型和丁型很少。”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陈振杰介绍。原因很简单,甲流传染性最强,也最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甲型流感病毒惹的祸。


甲流的另一大特点是“欺软怕硬”。陈振杰指出:“儿童、老人,通俗一点说就是免疫力低下人群,都属于高危人群。”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流感每年可导致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发病,两相比较,儿童的发病率是成年人3倍。儿童的症状也更为严重,“发热的程度、发热的温度、临床的消化道症状乃至全身症状,往往会比成人重一些。”陈振杰说,“而且,儿童发展成重症的比例,以及并发症的发病率,也要高于成年人。”


如果把流感比作猛虎,那么对儿童、老人及有基础病的人来说,他们更容易为锋利的虎爪所伤。这就需要建立一道更为有效的屏障。



预防要从日常做起



儿科医生的临床经验显示,耽误治疗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本就易感冒、易发烧,家长习以为常,就没有特别引起重视。


前不久,陈振杰所在科室接诊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感染甲流后已经高烧三天,出现了暴发性心肌炎这样严重的并发症后家长才送过来。“我们第一眼就感觉孩子状态不对,马上抢救。”医生们一边给孩子插管上呼吸机,一边进行体外膜肺支持,同时使用流感特效药,奋战整整9天,才把孩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还好抢救措施到位,没留下后遗症,孩子算是痊愈了。”陈振杰说。



儿科医生的临床经验显示,耽误治疗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但人类和流感的战斗不能建立在幸运的基础上,要知道,即便健康的成年人,也有一定概率死于流感。因此,树立“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唯其如此,才能抵挡流感这头猛虎。


“预防要从日常做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蒋龙元提醒道。勤通风、洗手,去人员密集场所戴口罩,都是有效的预防手段。



勤洗手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


“还有就是打疫苗,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抵抗能力来预防流感。”蒋龙元说。这对有流感病史的人同样适用。蒋龙元强调,有人认为得过流感体内会产生抗体,从此“百毒不侵”。这是极大的误解。“流感分四型,每一型还有很多变异,抗体强度会随时间逐渐减退,不同时间段患上同一种病毒的可能性不大,你的‘抗体’也就无的放矢了。”蒋龙元说。“所以疫苗该打还是得打,尤其是高危人群。”


如果已经有了流感症状,“最方便的方式是自行检测,可以做初步的判断。”陈振杰介绍道。“如果不踏实,及时就医,但是逻辑是一样的,也要先检测判定病毒种类,再对症用药。目前大家熟悉的一些抗病毒特效药,已经能将病程缩短至24小时。”毕竟“治疗+阻断”是有双重收益的。至于公众担心的耐药性问题,“那是病毒变异导致的,和个体用药并无关系。”陈振杰介绍道。



一旦病了,最方便的方式是自行检测


不过陈振杰也强调,如果接触过流感人群,希望服用药物预防流感,最好在两天内实行,“太晚的话效果会变差了。”这要求人们有较高的警觉性,预判到健康风险及时干预。


苏苏对此深有感触。年初,这个杭州女孩原想带父母去川西游玩,行前爸妈被传染了流感。好在苏苏觉得爸妈岁数大了,应该“叠甲”——吃药预防,无异于“增加魔法技能抵御伤害”。“我中午就让妈妈吃了药。下午两点多她果然开始浑身痛,发低烧,但是到了傍晚的时候,这些症状就全部消失了。”令苏苏欣慰的是,父亲安然无恙。“爸爸早年因为肺大疱动过好几次手术,还伴有炎症、气胸,我特别害怕他得了流感会迅速感染肺部,后果不堪设想。”所幸,有特效药防护,苏苏的父亲无惊亦无险地陪着妈妈度过了这次流感,最终,苏苏的父母康复,如愿去了川西。“都江堰、毕棚山、四姑娘山、小金山……我们一路自驾,老两口精神十足,跟正常人完全一样。”


事实证明,只要对流感的危害性有正确的认知,采用正确的防治手段,流感是可防可治的。正如陈振杰所说,当前人类面临的所有病毒中,只有流感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效药物,这何尝不是医学进步带来的福祉?



接种疫苗仍是最好的预防方式


流感是人类纠缠千年的古老对手,一直在变异的道路上狂奔,制造一个又一个难题。但人类绝非束手就擒。当1933年第一株流感病毒在实验室现出真容,当疫苗构筑起免疫城墙,当特效药将病程压缩成24小时,我们终于逐渐能在这场攻防战中扳回一局。


今天,面对每年10亿感染者的数字,我们需要在理性与温情间找到平衡点:当黄曦误判症状的教训、八旬老人骤停的心电图、苏苏筑起的药物屏障都在警示,对抗流感的利器不仅存在于医院,更存在于每个普通人洗手时揉搓的指尖、接种疫苗时的主动挽袖和察觉异样时的警觉判断。


当抗病毒药物在感染黄金48小时内阻断病毒复制,我们终将理解:那些躺在抽屉里的抗病毒药物、玄关处常备的口罩收纳篮与消毒喷雾、疫苗接种记录上的墨迹,共同编织成一张融合现代医学与家庭温情的防护网——它既阻断病毒传染,更消解着恐慌在代际间的传递。真正的防护从不是冰冷的隔绝,而是每一扇窗后科学判断与人性温度的共同觉醒。

喜欢孟小猛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