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叱咤风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家长必看高分犯罪剧:被网络裹挟的孩子,和束手无策的大人们

送交者: 孟小猛[☆★★声望品衔12★★☆] 于 2025-03-29 19:31 已读 327 次 1赞  

孟小猛的个人频道

+关注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3月份,Netflix上新了一部四集英剧,《混沌少年时》(英文名《adolescence》,直译:青少年),IMDb评分8.4,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8%,豆瓣评分也高达8.6。表面上看,这是一部13岁少年杀人的犯罪悬疑剧,但实际上,与犯罪事实相关的悬疑在剧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以显微镜般的镜头语言,剖析的是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孩子们如何被裹挟,而他们的父母和师长又如何一无所知、茫然无措。虽然中英教育情况不同,但如果有机会,所有正在养育小孩的家长都应该看看这部剧。


文|栖川 从易


反传统犯罪剧


《混沌少年时》只有短短四集,每集一个小时,第一集拍案发后逮捕,第二集拍逮捕后第三天警长卢克(DI Luke Bascombe)去嫌犯所在的学校调查,第三集拍主角案发7个月后,主角杰米(Jamie Miller)在安全训练中心与心理学专家的对话,第四集拍案发13个月后,庭审即将开始前,杰米父母与姐姐度过的一个上午。然后就结束了。


第一集的开头很抓人眼球,一群武装到牙齿的特警猫着腰快步下车,停留在一栋普通的英式小别墅前,暴力破门后,身穿防弹衣的警察们举着步枪,神色紧张地控制了屋内所有人:穿着睡衣的女主人;刚从楼梯上往下走,还睡眼惺忪的男主人;他们在洗手间的还满脸婴儿肥的女儿;以及他们的儿子,13岁的杰米,一个瘦弱文气的小男孩。因为惊吓,还在被窝里的杰米直接尿裤子了。随后,因被指控杀人,杰米被带往警察局。



《混沌少年时》剧照


这也是全剧跟传统犯罪悬疑剧最相似的部分了。在第一集接下来的部分,几乎是不断用“一镜到底”的拍摄,镜头详细展示了繁琐的拘留程序,警察给家属宣教,建议他们请援助律师,什么是合适成年人,表示要赔偿砸坏的门等等。


镜头还大量聚焦在各种看似与核心事件无关的细节上,比如拘留前问询警察的漫不经心,他非要杰米回答出,早餐可以给他上玉米片吗;比如警察进门前按密码解锁的动作,比如警察与警察,警察与援助律师之间的寒暄与闲聊,警长在办案间隙还给妻子打了个家常电话……



对了,在逮捕开始以前,剧集开始的第一幕其实是,警长坐在车里,收到了一条儿子想请假的信息,他随后跟同事寒暄,觉得儿子之所以总找自己帮忙请假,是因为自己更好说话,所以他决定要让妻子去对付儿子。


除了惊慌失措的少年嫌疑人杰米和他一无所知的家人外,除了逮捕和审讯那一幕,整个警察局里,整个逮捕过程,弥漫的不是重大犯罪事实带来的悬疑感、凝重感和严肃感,而是警察们不得不一大清早就上班的浓浓班味,每个警察脸上都写着“我身上还有一大堆生活琐事”的家常味。这种日常感在后面几集也不断出现,甚至在解释犯罪原因的最关键的第三集,镜头里也放入了值班男警察和心理评估专家之间的闲聊。



案子也破得非常快。审讯前,艾迪(Eddie Miller)问儿子,你到底杀人没,杰米满脸纯真,头摇得很轻,也很坚定。艾迪看着儿子的眼睛,完全相信他是无辜的。但进了审讯室没几分钟,他就看到了儿子杀人的视频:监控清清楚楚拍下了杰米跟踪并杀害女同学的全过程,并且就发生在头天晚上,距离杰米被捕不到12小时。


所以在犯罪事实层面,全剧没有任何悬念。但恰如该剧的简介所言,“一名少年被控杀人,他的双亲、治疗师和负责此案的侦探都想找到背后的真相。”真相并不是到底谁杀了人,而是他为什么杀人。这里没有超乎寻常的恶童,不是千里之外的恶,凶案就发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动机也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有关。



虽然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但整个剧的内核,使我想起经典的华语青少年犯罪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每一帧看似闲笔的地方,在最后都会显露出意味深长的意义。每一集也都如同日常生活的一个小小切片,被导演放在了镜头下进行了显微镜般的精准解剖。


现实与网络


要理解《混沌少年时》,可以先了解几个数据。根据英国通讯管理局(Ofcom)最新报告,2023年,英国有约89%的13至17岁青少年每天都会使用TikTok,平均时长达到1小时34分。同时,同年龄段还有81%的青少年每天都会使用Instagram ,平均使用时长58分钟。在全球各个国家,恐怕也有不少相似的数据。



在这一数据基础上,我们回到《混沌少年时》这部剧。剧里的第二集和第三集都在破案,但并不是传统的那种破案,因为第二集是警长去杰米所在的学校寻找线索,第三集则是负责评估杰米心理状态的心理学专家曼达(Manda Miller)与杰米聊天,以评估他的心理状况。


很多评论都认为,第三集是全剧最精彩的一集。这一集也确实高潮迭起:曼达第五次来到安全训练中心与杰米见面,她虽然见过他四次了,但仍无法下笔写报告。按照杰米的反馈,另一个(男)心理学专家已经按流程,问了那些常规的(蠢)问题,用三次聊天就写完了评估报告。



但曼达有自己无法解开的疑问,她要不断问下去。原本聪明冷静的杰米在她的反套路发问中,数次情绪失控,差点把椅子砸到她身上。曼达是精干成熟的成年人,身处的场地也很特殊,她仍然感到巨大的压迫感和威胁感。她的职业素养迫使她冷静不退缩,但在聊天结束后,她没忍住在几个深呼吸后,静静地哭了。


那是一个意味复杂的哭,有脱离威胁的放松,有释然,但也有心痛,对凶案受害人和施暴者兼而有之的心痛。仅靠两个人在会谈室里一对一的言语对决,这场戏就拼凑出了杰米自恋又自卑的性格底色,他的高度敏感和极端情绪爆发,他身处的现实和网络环境。



最精彩的是,在两个人的对话中,观众还认识了受害人凯蒂:她被心仪的男孩如何伤害,如何遭遇荡妇羞辱(包括来自杰米的),又如何通过网络发起反击,最终却惨死在同学手下。这是第三集最有价值的地方,因为当镜头对准罪犯,尤其是一个身为“弱者”的罪犯,让他讲述自己的人生时,他会更容易得到理解,而受害者却由此成为消失的无声之人,这也是很多类似影视剧把握不好的地方。但在《混沌少年时》的这一集,通过曼达的发问和杰米的回答,观众可以看到两个受害者,而不是“被理解的凶手和被遮蔽的死者”。



但相比第三集,我更喜欢第二集。这一集里,因为没有找到凶器,也因为无法理解杰米的杀人动机,警长和女同事去学校找学生了解情况。经过各种各样失败的聊天后,警长也在该校就读的儿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找到自己的警察爸爸,告诉他,他完全不得要领。那些大人看不懂的网络表情(比如凶手instgram评论区的腰豆),是凯蒂在反击荡妇羞辱时对杰米的网暴。而警长甚至以为,凶手和死者在instgram上互动多,算是朋友。


父子俩谈话前,有个有意思的镜头,就是警察和儿子一前一后往空教室走的时候,15岁的儿子已经比爸爸高了一截。进了空教室,警长用严守规则的语气跟儿子说,有些事情我不能告诉你,你知道吧,儿子简直大无语,“大家知道的比你以为的多多了”。是的,通过网络,学生们在飞速传播案件相关的一切信息,并拥有各种各样的立场和看法。乱糟糟的学校里,大多数学生都在吃瓜,死者的好朋友在崩溃中打了凶手的好朋友,又成为新的吃瓜素材。


这些青少年随时随地都想玩手机,老师们则一筹莫展。凶手的学习成绩很好,最喜欢历史,但他的历史老师说,自己完全不了解这个学生。包括警长此前也完全不知道,他儿子不愿上学,其实是因为在学校受到严重霸凌,而老师们几乎熟视无睹。凶手杰米的父亲后来也说,他以为儿子整天窝在房间里,怎么可能学坏呢。



第二集通过纪实般的群像表演,深刻地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成年人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孩子,孩子们则完全不信任成年人。这里的生活表面一切如常,但成年人和孩子们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


非批判的反思


重点谈谈剧中的性别因素。


整个悲剧的发生,跟凶手杰米和受害者凯特所处的性别境遇有关。当大人们以为,13岁谈论性还为时过早的时候,通过网络,这些青少年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性别相处规则。人人都熟知“二八法则”并且认同,意思是80%的女性追求20%的优秀男性。杰米对自己身上incel(非自愿单身)的标签很羞耻,但毫无反抗地接受了,仿佛它不言自明。女孩们加入不需要也不在乎男性的真理组织。


第三集里,曼达主要跟杰米谈论的,正是男性气质。她询问杰米,他如何看待自己的父亲和爷爷,如何看待自身。通过杰米的讲述,我们知道了,他的父亲是一个修厕所的蓝领工人,原生家庭关系糟糕,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只跟一帮老爷们玩,有事不愿意跟妻子商量,什么都憋在心里。杰米选择父亲作为合适成年人,也是因为他认为,父亲是一家之主,能帮助他。


这种一种典型的传统性别叙事,这种叙述在第四集中得到了更集中的体现。这一集里,艾迪在过生日,全家的情绪也都围绕艾迪起伏,他的妻子则甘当贤妻,接受他的“照顾”。艾迪并不是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杰米暴怒的样子,和他如出一辙。杰米和父亲还同时提到了一个细节,父亲希望柔弱的杰米通过踢球和打拳,更有男性气质。在杰米因为太菜被其他孩子的家长羞辱时,父亲别过去的脸,成了双方都无法释怀的心结。



《混沌少年时》不但拍出了父子二人(以及很多男性配角)身上有毒的男性气质,拍出了这种气质对女性的残害,还拍出了有毒的男性气质如何反噬男性自身。很多人看完这部剧认为,杰米的“堕落”来自网络影响。但在我看来,剧组拍摄了大量现实生活的镜头,恰恰要表现的是,杰米和凯特身处的网络性别处境,正是现实性别处境的投射。


网络对现实的投射还不止于此。面对心理咨询师的关怀,杰米的第一反应是,“你很有钱吧”,“一听就是有钱人作风。”作为凶手的父亲,艾迪对儿子的犯罪行为感到羞愧痛苦,但他在超市里碰到的年轻男性售货员却偷偷告诉他,自己支持杰米,愿意众筹帮杰米请律师脱罪。阶级固化,渴望暴富,这些并不只存在于网络,只不过网络通过信息茧房,强化了对立,固化了仇恨。



传统的价值观正在摧枯拉朽地毁坏,而大人们还懵懂无知。剧中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是传统意义的“好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不知所措、疲于应付,他们也有自己的难题要面对。第二集的结尾,长镜头从受害者凯蒂的朋友身上缓慢往上,扫过人群,扫过大地,最后来到案发现场,杰米的父亲在知道儿子真的杀人后,独自一人悄悄去那里放了一束花,表达哀思。


整部剧的配乐很少,但这一幕里,配上了歌手阿伦·梅(Aaron May)和大卫·里德利(David Ridley)合作翻唱的传奇音乐人斯汀(sting)的《脆弱》(《fragile》)。简洁优美的旋律,让人心底泛起无限悲伤,不止缅怀死者,不止同情死者的朋友,温柔的镜头和配乐还映照出所有人的彷徨与无助。



而我自己最喜欢全剧的一个细节是,第二集里,调查快结束时,女警官对警长说,她曾经就读的中学也是这样,像猪一样臭烘烘的烂泥一样的环境。警长说,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挺过来的,女警官说,她遇到了一位绝好的老师,那位老师拯救了她。在我看来,这一幕实际上指示出这样一层意思:脱离身份标签,脱离各种程序事务,一个成年人只要愿意,只要用上最朴素的真心,少年的世界就并非铜墙铁壁一样不可进入。


温柔是有用的。而温柔,正是传统男性气质的反面。


喜欢孟小猛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