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逍遥自在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冰镇西瓜为什么比常温的西瓜尝起来要更甜?

送交者: yy888[♀★★★★天佑世界★★★★♀] 于 2020-09-03 7:19 已读 483 次  

yy888的个人频道

+关注

相信你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有过类似的体验: 似乎冰镇西瓜比常温的西瓜尝起来要更甜些?用温水化开的蜂蜜没有凉白开化开的蜂蜜甜?又或者冰箱里拿出的饮料要比常温饮料更甜? 这种种情况,还真不是我们的错觉,食物在不同温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甜度都是因为含有一种特殊的糖—— 果糖。



果糖是一种简单的糖(单糖),极易溶于水,在许多食品中存在,如蜂蜜、水果、浆果、瓜类,以及一些根类蔬菜,如甜菜、地瓜、欧洲萝卜、洋葱等。在所有天然糖中,果糖是甜度最高的,一般认为是蔗糖的1.73倍。而且它甜味峰值较早,换句话说,待食品其它味道出现,果糖甜味已经消退,不会遮掩其它风味。因此,它被大量用在各类果汁饮料中。


果糖在不同温度下甜度确实不同,40度以下,果糖的甜度随温度降低不断升高。而这种特性,其他简单糖并不具有。造成它这种“怪脾气”的原因是它会变身,果糖在结晶条件下以β-D-吡喃果糖形式存在,在溶液状态会变身为α-D-呋喃果糖,β-D-呋喃果糖和β-D-吡喃果糖三种不同的分身形态。这三种分身会随着温度的不同而改变比例,随着温度的降低,溶液中吡喃型果糖的分身会增多。而吡喃型果糖的甜度是呋喃型的三倍。所以,就造成低温下甜度升高了。


可能有人会好奇追问:为什么都是果糖,不同的构型却会导致甜度的差异?归根结蒂,是因为我们口腔中的味蕾对不同结构化学物质识别能力是不同的。想象一下:假如有两块形状稍有差异的积木(果糖的两种结构)分别搭上底座(味蕾接收器),虽然是同样的积木,但形状更契合的一个自然结合得更好,更稳固。这就是1967年夏氏甜味理论的主要内容。虽然是一样的果糖,但当他们的立体结构与舌尖上的味觉感受器更契合时,对味觉感受器的刺激也更大,传入大脑的甜味信号更强,这时我们大脑就会觉得我们尝到了更甜的食物。



总结一下,温度降低,吡喃型果糖形态变多,吡喃型果糖与味觉感受器结合得更好,舌头会觉得尝到了更甜的物质。所以,果糖这个“越冷越甜”的怪脾气是确有其事,而且是有化学道理的。


本期作者:赵力超 江梦婷


审稿:赵力超 | 美编:刘园园



图片源于网络

喜欢yy8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