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治疗方法有哪些?
结肠息肉是一种由肠道黏膜突向肠腔而形成的隆起性赘生物, 发病原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便血是儿童结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 常伴腹痛、解粘液便、息肉从肛门脱出等症状。
儿童结肠息肉的主要病理类型是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其中幼年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总体预后良好,个别可能有癌变潜能。直肠指检、 腹部B超、CT平扫+增强检查和结肠镜都可以诊断结肠息肉,而结肠镜是诊断的“金标准”。
儿童结肠息肉发病原因
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性别、饮食生活习惯、慢性便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研究显示,儿童结肠息肉男孩发病率显著高于女孩发病率。
有研究认为,由于成人男性人群中饮酒、吸烟和暴饮暴食的不良习惯比较常见,这可能是男性人群结肠息肉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的原因之一,成为了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儿童并没有这种不良习惯下,仍然是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
这可能除了这种不良习惯外,还有着某种共同的致病原因,有待深一步研究。很多研究都表明,过度摄入红肉、高脂饮食和低纤维饮食等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有可能增加结肠息肉发生风险。
红肉经过高温烹制后,有可能产生诸如芳香族多环烃和杂环胺等致癌物质。过度摄入红肉,无疑是增加致癌物质的摄入, 在肠道内直接作用肠黏膜引起过度增生诱导息肉发生。
高脂肪摄入引起结肠内的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浓度升高,而次级胆汁酸通过激活a-蛋白激酶 C,诱导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与凋亡失衡,从而促进结肠息肉发生。
低纤维素饮食抑制胃肠蠕动,胃内容物停留在结肠时间延长,在大量细菌分解下产生有害物质,炎性刺激结肠黏膜过度增生导致息肉发生。
便秘患者发生结肠息肉的风险明显增高,坚硬的粪便停留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内,反复机械性损伤肠黏膜导致肠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促进息肉发生。
据表明,健康生活方式如适当增加纤维素和减少红肉、脂肪摄入、适当运动等有可能预防结肠息肉发生。
儿童结肠息肉的临床特点
儿童结肠息肉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无痛性便血是大多数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有部分患儿伴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位置较低、蒂较长的息肉可能脱出至肛门。
长期反复便血,有可能出现贫血情况。个别患者息肉数量特别多,或者息肉体积特别大,也有可能出现肠套叠和肠梗阻的表现
儿童结肠息肉的病理特点
儿童结肠息肉的病理学分类主要依据Morson病理分类标准,根据有无恶性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倾向,属于肿瘤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占儿童结肠息肉的80%以上,息肉腺体局部扩张,间质中见炎性细胞浸润,伴有肉芽组织增生。
幼年性息肉呈球形或椭圆形,蒂部多以有蒂和亚蒂为主,大小以0.5cm至2.0cm居多,表面一般潮红糜烂, 大多数息肉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以单发性息肉常见。
有文献报道,幼年性息肉4.5%的自发性脱落几率,说明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幼年性息肉组织学归属良性错构瘤,曾经被认为没有恶变风险,但是近些年来逐渐有个案文献报道存在癌变可能。
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在儿童时期发病率都不高,炎性息肉是由于肠道黏膜慢性炎症导致肉芽组织和黏膜多度增生形成的,又称为假性息肉,多于炎症性肠病、阿米巴性结肠炎、肠寄生虫病和慢性肠道感染等疾病。
炎性息肉形态不一,基底部多数是宽基、无蒂,直径以小于1cm 为主,多发性常见。
增生性息肉是由于腺腔底部增殖,随着隐窝逐渐成熟而向上生长,导致腺体过度成熟脱落障碍而形成的,好发于结肠近端和直肠。
增生性息肉体积相对较小,直径一般小于0.5cm,基底部无蒂,表明光滑,单发性常见。增生性息肉虽然是良性肿物,但是也有报道在增生性息肉腺体中发现有腺瘤成分,具有癌变的潜能。
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
结肠息肉起病隐秘,造成了在诊断上有一定困难。有学者认为出现便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及息肉从肛门脱出等临床表现常提示结肠息肉可能。因此,出现上述症状者,可能需要做相关的检查诊断。
直肠指检适用于门诊患儿初步筛查,在直肠内触及柔软、光滑、富有弹性的肿物往往提示存在直肠息肉。
其缺点是能触诊范围有限,小息肉和扁平息肉不易触及,未触及到肿物并不代表没有结肠息肉,漏诊率相对较高。另外,部分患儿可能因直肠指检不适而不配合检查。
腹部超声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简单便捷和无创性,比较容易接受, 并且诊断准确度高。
研究发现,腹部超声在诊断结肠息肉的准确度高达91.7%,可以作为儿童结肠息肉的首选检查。研究认为,腹部超声也可以作为结肠息肉术后复查的方法之一。
腹部超声也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受到肠腔积气影响,识别小息肉也有一定难度。
结肠气钡剂双重造影、CT平扫+增强、CT仿真结肠镜等等也是诊断结肠息肉的检查方法,检查过程相对复杂,并且有放射性危害,临床上很少使用这些检查方法。
结肠镜是通过纤维电子内镜技术直视肠腔内壁,清晰显示息肉,可以描述息肉的部位、形态、大小和数量等情况。与
成人不同,儿童配合检查依从性相对较差,一般需要全身麻醉下进行检查,增加了全身麻醉风险。 肠道准备要求相对较高,一般要求肠道清洁至大便无粪渣。
肠道清洁度越高,有利于暴露视野清晰显示和切除息肉,减低息肉漏诊率。部分患儿肠扭转不全或者肠腔相对狭窄等解剖性因素,可能不能完全进行全结肠镜检查而出现漏诊现象。
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安全性好,但仍有肠穿孔的风险。儿童肠壁相对薄,术者操作不当可能出现肠穿孔。
儿童结肠息肉的治疗
随着结肠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开腹手术逐渐被取缔,仅在息肉密集难易清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或者巨大息肉等情况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目前治疗结肠息肉主要方法是利用结肠镜直视完全暴露息肉,采用内镜治疗技术清除息肉,主要技术有活检钳除法、圈套切除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高频电刀切除法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等。
采用何种治疗技术,主要是根据结肠息肉形态和大小等情况选用恰当的治疗方法。
内镜下辅以钛夹夹闭残端可以达到止血、预防出血和降低肠穿孔的风险,研究表明,对于直径>2cm的息肉联合应用金属钛夹治疗,明显地减少降低出血,对于创面较小、直径≤2cm的息肉可以不使用钛夹夹闭。
活检钳除法是在内镜下直接利用活检钳钳除息肉,可以配合高频电流对息肉周围残留组织灼烧和止血以减少并发症,适用于直径≤5mm、无蒂型息肉,其缺点是息肉标本完整钳除率较低。
圈套切除法是利用圈套器把息肉圈套起来,然后收紧圈套,连同基底部周围约1-2mm的肠黏膜一起切除,保证完整切除和回收息肉,主要适用于直径6-9mm的息肉。
冷圈套切除法和热圈套切除法的息肉完整切除率和回收率无明显差别,前者可能更容易出血,而后者操作时间较长并且并发症较多。临床上更倾向推广使用冷圈套切除法。
EMR是在内镜切除术基础上联合内镜黏膜注射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适用范围较广而且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儿童结肠息肉的首选方法。
高频电刀切除法是利用钛夹或者尼龙绳提前息肉,充分暴露基底部,再高频电切电凝切除息肉,使用于较大息肉或者术野不清晰患者。
ESD主要用于广基、直径大于2cm 并且需要一次性切除、抬举征阴性或者EMR残留的结肠息肉。ESD需要较高技术要求而且有严重并发症,在儿童阶段很少应用。
儿童结肠息肉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起病相对隐匿,比较容易忽视。当出现便血、腹痛和息肉从肛门脱出等是临床上常见症状时,应该考虑到结肠息肉可能,及早完善结肠镜检查。
大部分息肉在组织病理学上是良性肿物,个别可能会存在癌变潜能,建议术后根据病理和个体实际情况制定随访计划。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