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增多,原因何在?老年“高血压”悄悄找上门?
柳叶刀》最新心血管病学专刊发布数据称,全球65岁及以上人群心肌梗死患者总数从2010年的200万例,攀升至2020年的230万例。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心梗的早期识别与救治率显著改善,更多高危老人得以存活并进入后续管理;另一方面,老年人群中“隐形杀手”——高血压的检出与控制却并未同步跟上,导致新发心梗案例持续走高。心内科专家李明教授在解读报告时指出:“当下老年人群中,高血压常呈‘无声’状态,早期症状不明显,既往体检项目中也未能充分覆盖65岁以上的个体。”由此可见,老年“高血压”悄然成为诱发心肌梗死的主要推手。
潜伏的心梗阴影
春末的午后,73岁的退休教师张大爷坐在小区花园的长椅上,突然感到胸口闷痛,汗出如浆,甚是难受。护工立即拨打120,几分钟后,急救车呼啸而至,将他送往市中心医院。经诊断,张大爷已发生前壁心肌梗死,幸而及时溶栓,才未酿成更大灾难。回忆起发病前两周,张大爷虽偶有头晕、乏力,却从未把血压当回事,每天只靠家中老式血压计随意测量,更无规律服药。
医院病房里,张大爷儿子难掩愧疚:“爸平时嘱咐我们别为他操心,可谁知道他背地里血压一直高,没想到会苦了自己……”
村口茶余饭后的议论又一次印证了同样的问题:“听说张大爷早年体检血压就高,后来也不大当回事,哪知道会出这么惨的事。”
老年“高血压”隐形来袭
事实上,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远高于中青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显示,我国60—79岁人群高血压检出率已由2002年的44.5%增至2020年的55.2%,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分别为60%、45%和2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正如李教授所言,老年高血压多表现为“晨起头晕”、“夜间小便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认为是衰老征兆,从而延误正规监测与干预。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一旦血压失控,冠状动脉狭窄区域便极易触发斑块破裂,引发急性梗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芳护士长提醒:“老年人不仅要定期监测血压,还要做心电图、血脂、肾功能等综合评估,才能全面把控风险。”
科学认识与防治建议
面对老年心梗患者增多的趋势,单靠紧急救治已远远不够,更需在源头上下功夫。首先,健全老年人常态化血压监测网络,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每一次测压结果纳入健康档案;其次,加强社区层面的心血管健康教育,让老人及其照护者了解高血压危害及规范用药意义;再次,推动适老化运动处方与营养干预,倡导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心理疏导三管齐下;最后,鼓励科技赋能,如远程血压监测设备和智能随访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反馈与支持。
只有将重心从“救在最后一刻”转向“守护每一天”,才能真正遏制老年心肌梗死的上升势头。老年“高血压”虽悄然找上门,但只要我们及时觉察、科学干预,就能为每一位长者撑起健康的“守护伞”。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