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早上易突发脑出血?医生提醒:这4个细节,晨起要注意
“我爸前阵子早上突然脑出血倒下了,医生说他本来血压就不稳,我现在每天早上醒来都特别紧张,我是不是也有风险?”
她说这话时脸色有些发白,表情紧绷,声音也有些急促。她的担忧并不无道理,尤其在40岁后,类似的事情听得越来越多。
很多人睡前还好好的,第二天一早就送进了急诊室,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抢救过来。
大多数脑出血发生在清晨,这种规律并不是巧合,而是和人体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平时的饮食、运动、用药这些大块面上,却忽视了早上起床时的那几分钟。
其实,早上起床的方式、节奏、习惯等细节,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是可以决定一整天血管安全的关键点。
尤其是中老年人,或者平时就有慢性病的人群,更应该重视清晨这个高风险时段。
人的血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显示,清晨醒来后两个小时内,血压有一个自然的“清晨高峰”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于生理节律变化,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心率加快所导致的。
如果本身血压控制不佳,或者血管壁已经硬化,一旦早晨这个时间点压力升高太快,脑内脆弱的血管极容易破裂,进而引发出血。
临床统计发现,大约40%的脑出血事件都集中发生在清晨六点到十点之间。
除了血压的自然波动,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危险因素就是温差。
尤其在秋冬和初春季节,室内外温差大,早上起床时如果动作太快、洗漱时接触冷水,都会造成血管的剧烈收缩,瞬间导致血压上升。
有些人本来起床就快,醒来几秒就坐起,马上下床,有的还喜欢早上冲个凉水澡,这种行为在有高血压或血管问题的人群中,等于是直接对脑血管施加压力。
清晨喝水与否,也在这个问题中扮演关键角色。
夜间睡眠时,身体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呼吸、排汗、尿液损失了大量水分,血液变得相对浓缩,流动性下降,形成血栓的几率升高。
如果醒来后不及时补水,血液依旧处于高黏稠状态,这种时候遇上清晨血压上升,两个危险因素叠加,就更容易出问题。
有数据表明,每天早起后喝一杯温水的人,其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不喝水的人低了约18%。
还有一个很被低估的风险行为,就是晨起情绪刺激。有些人一起床就开始刷手机、看新闻、接电话,一旦遇到负面信息或工作压力,情绪波动过大,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急剧上升。
这些生理变化背后,实际上是给本就紧张的血管“火上加油”。特别是有的人早上会和家人争执、焦虑赶时间、担心迟到,这些都属于短时间内对神经系统的高强度刺激。
需要强调的是,晨起诱发脑出血不只是出现在老年人身上。现在越来越多40岁左右的中年人群,也因为长期工作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频繁,出现动脉硬化、血脂异常等血管问题。
这部分人常常自认为还年轻,忽视了早期信号,平时也很少体检,直到脑出血发生才知道风险早已积累多年。
从医学观察中,晨起相关的血管事件往往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突发、猝不及防,而且恢复期长、致残率高。
有的患者虽抢救回来,但留下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相比之下,做好晨起的预防措施,看似简单,却能在关键时刻守住健康底线。
清晨最安全的起床方式其实很简单,醒来后不要马上坐起,可以先在床上平躺几分钟,让身体有一个缓冲过程。接着缓慢坐起,先活动手脚,再慢慢下床。
起床后先不要急着洗冷水脸或冲澡,而是可以喝一杯37℃左右的温水,帮助身体补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
如果需要服用早晨的药物,也可以选择温水送服,避免空腹服药带来的胃部不适。
环境温度的调节也很关键。很多人忽视卧室和卫生间温差问题,特别是早上起床后马上进入冷水环境,对血管的刺激非常强烈。
冬天可以提前开好暖气或浴霸,让温度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避免冷热交替给血管带来负担。
合理安排早晨的心理节奏也不能忽略。清晨不是思考复杂问题的最佳时间,不宜马上处理工作事务,更不适合在一睁眼就接收大量杂乱信息。
可以选择舒缓地进行晨练、听音乐、做早餐等相对平和的活动,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如果本身容易紧张,或者有情绪控制困难的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行为干预或药物治疗。
事实上,对很多高危人群来说,晨起不只是一件日常小事,而是关乎生死的大事。很多习以为常的早晨动作,背后隐藏着不小的健康风险。
长期坚持正确的晨起方式,不仅能降低脑出血的风险,对整个心脑血管系统的稳定都有帮助。
如果一个人已经长期习惯了快速起床、冷水洗脸、不喝水就出门,这些行为短时间内确实难以彻底改变。但完全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方式逐步调整。
可以从延迟起床动作开始,比如醒来后先在床上停留2分钟,再慢慢坐起。接着改为用温水洗脸,让身体适应温差减少的状态。
每天早起后固定喝一小杯温水,逐步养成补水习惯,不必一开始就大量饮水。也可以通过设定晨起提醒、调整闹钟音量和光线环境,让起床过程更自然,减少刺激。
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但只要每次微调一点,最终能稳定形成更健康的晨起模式,从而降低清晨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陈明生,刘铭耀,徐宪宣,等.脑出血病人发病时间规律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1,(05):318-321.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