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月楼是乾隆为香妃建的?浅谈宝月楼的由来
北京西长安街新华门的对面,曾经有一座普宁清真寺。该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竣工,与中南海的宝月楼(今新华门)隔街相望。由于是乾隆皇帝降旨御批、动用国库内帑并由专人督工建造的“敕建”项目,所以这座清真寺十分奢华。
当时附近的维吾尔族和回族同胞均在此清真寺礼拜,礼拜之日盛况空前。清代在各民族求同存异、尊重习俗、包容信仰方面的胸襟,是史无前例的。
整座清真寺占地二十多亩,寺内苍松翠柏,建筑恢弘,风格独特,别具一格。非对称的布局建筑采用砖石结构,正方形绿琉璃瓦顶的大殿坐西朝东,四周各建有角亭一座,形成拱卫之势。重檐攒顶环廊的设置呈现出阿拉伯的建筑风格,碧色瓦顶与朱色盲柱相映壮丽,极尽辉煌。
寺的拱券形正门位于寺北临街,券门之上有个楼阁高高耸立,玲珑秀美,它就是礼拜前唤礼用的“邦克楼”,亦称“唤礼楼”。每当深夜登楼呼唤礼拜之时,悠扬的唤礼声俯掠中南海水面,远播数里,成为当时的“京城第一门楼”。
这个清真寺的建立和乾隆皇帝有着极大的关系。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清廷派兵平定新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解救了大和卓与小和卓两人。可这两个人竟以怨报德,组织叛乱活动。
新疆和卓家族分为阿派克和卓与额赖玛特和卓,后来进京成为乾隆皇帝的香妃一家,属于额赖玛特和卓,他们拥护大清朝廷,反对分裂,遭到大小和卓的欺辱。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再次进兵新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香妃的叔、兄积极配合清军,乾隆二十四年叛乱被平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香妃的胞兄、五叔、六叔和其他五位首领等应召入京,被封官晋爵,史称“八爵进京”。
乾隆皇帝十分重视这支由八位维族首领和回教领袖带领的少数民族部众,将其编入八旗并下诏封居,安置在宝月楼南侧今东安福胡同一带,史称“回回营”,又称红帽子回回。随叔、兄奉旨进京的香妃被召入宫,乾隆皇帝将她册封为和贵人。显然,这是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联姻,以便达到长久稳固边陲的目的。此后,乾隆皇帝又下旨在回回营中兴建普宁清真寺,供营中回人礼拜之用。
民间传说这座清真寺为“香妃寺”。说乾隆皇帝建宝月楼,是为让香妃登楼与隔街对面“邦克楼”内的父母谋面,互诉衷肠,以解香妃思乡之苦,故民俗称宝月楼为“望家楼”。而香妃的父母思女来京,不能入宫,藉登“邦克楼”与宝月楼中的香妃隔街相望,了却相思之情。
该清真寺虽不称“香妃寺”,但回回营、宝月楼确与香妃有关。香妃进京后,鉴于特殊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她没有被安排住进皇宫内,而是住在宝月楼。
香妃在京生活了二十八个春秋,乾隆下江南、巡泰山等,香妃都亲自随驾。在她香消玉殒三年后,年已八旬的乾隆在宝月楼前仍感慨万千、暗自神伤:“卅载画图朝夕似,新正吟咏夕今同。”可见怀念之深。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