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我读一篇契诃夫小说时,草草码过一篇读后感,其中有些类似的看法
回答: 破除思想局限,提升思维维度 由 无心上床 于 2025-04-06 15:30
。分享一下。。不平的镜子照镜子一个功能是为了让自己好看,看到嘴角有粒饭可以把它舔掉,看到小肚子隆起了可以想到要做运动。镜子的另一个功能是把我们看不到的世界照给我们看,比如汽车的后视镜。但镜子里的像并不一定真实。契诃夫小说《不平的镜子》里说到一面不平的镜子,让本来相貌平平的妻子变成了美女,她从此陶醉其中,不可终日。汽车左右的后视镜上有时也会印着“此镜中的事物比实际要远”的字样,提醒我们注意。行走世间,旁人对我们的反应和输入大概就起着一面面镜子的作用。但这些镜子都是不平的镜子,把我们和世界的样子扭曲给我们看。应该如何看待镜子里的像呢?有些人以为镜子中的像是完全真实的,比如完全用世人的眼光评估自己,或者用大多数人的观点取代自己的观点。别人认为我优秀,我便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别人认为我错了,我便想着如何取悦大家。如果世人都在谈成功,我便也以成功为人生目标。如此行事,谈何独立人格?另一些人奉行一句曾很流行的话,叫“做自己”,就是做自己认为对的,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怎么看。换句话说,忽略镜子中的像,拒绝看镜子。我认为这种观念也是偏颇狭隘的:你的确保持了独立人格,但难道你认为对的就一定对,你认为美的就一定美吗?【2025注:希特勒和川普想必都是“做自己”的人吧】那么既想保持独立人格同时又追求做更”对”更“好”的自己,该如何对待镜子中的像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我们面对的要么是不平的镜子,要么是自己头脑中狭隘的认识。事实,真理,和正义永远在我们的认知之外。虽然这个问题无解,但我觉得以下原则会相对“更正确”。一是承认自己认知狭隘,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反复修正自我认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努力打造、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思维体系。这里的关键字是“体系”,即以一些基本原则或基本信仰为根本构建起来的命题系统和思想方法。大多数人拥有常识和朴素的价值观,而缺乏体系,遇事只依靠直觉和常识做判断。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这样做并没有问题,但对一些复杂的局面未必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二是常常照镜子,同时考虑到镜子有可能不平,要用自己的方法论,价值和思维体系分析镜子中的像,决定哪些该吸取,哪些该摒弃。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无法保证自己一定在朝“对”和“好”的方向进步,但至少相对那些固步自封、自已为是的人,我们有更多的可能和机会自我完善,做得更”对“、更”好“。做人越久,我越发觉得做“对”和做”好“是何其之难。以上,谨与诸君共勉。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