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好打扮的杨开慧,为何突然开始频繁照镜子?小小举动大有深意
1921年10月10日,全国最早的省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成立,当时毛主席担任这个支部的第一任书记,他的妻子杨开慧则担任机要秘书兼交通员。为了工作的方便,组织让毛主席以每月7个大洋的租金,租下了长沙八一路清水塘22号的一个小院子,作为秘密办公地点。
当时毛主席和杨开慧二人刚刚结婚不久,在杨开慧的提议下,夫妇二人把杨开慧的母亲也接到了这里共同生活。于是就这样,毛主席一家三个大人都加入了地下活动。
清水塘22号是两进三间的砖木结构平房,这套房子原来地处长沙城郊外,三面环山,门前有一片菜畦,菜畦的南面有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两个水塘。
除此以外,附近都是荒山野地,人烟相对稀少,是一个搞地下活动的好场所。当时这两进三间的小院,进门左边的厢房是专门留给外地来参加会议的客人暂住的。
1922年,刘少奇从苏联回国以后,就在这里第一次与毛主席会面。房子的西北角有一个很小的会议室,是开会的地方。
每一次毛主席和农会的成员在里面商量大事,杨开慧就负责给同志们张罗茶水,然后拿着笔记本在一旁安静地坐下来作会议记录。
但是时间一长,参加会议的同志们就逐渐发现杨开慧会有一个“古怪”的举动,那就是频繁地“照镜子”。杨开慧那时候给同志们的印象是一个穿着简朴,“不爱打扮”的知识女性。
杨开慧很早就受到毛主席的影响,产生了革命思想,所以“不爱红装爱武装”。曾经在长沙女校读书时公然违反校规剪短头发,结果被学校开除。
那么,彼时毛主席正与同志们商议在长沙各地搞农民起义,如此严肃的时刻,杨开慧怎么还有心情频繁照镜子呢?
其实杨开慧并不是因为爱美才一直照镜子,她是在借着照镜子的机会,通过镜子偷偷观察门外有没有可疑的动静。
杨开慧出身于长沙板仓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父亲杨昌济是长沙当地的社会名流,所以在她父亲生前,她一直被家庭照顾得很好。
但是为了跟随毛主席闹革命,她带着母亲一起住进了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的秘密办公点里,可以说她和毛主席是为了革命,豁出了全部的身家性命。在这种情况下,她行事不得不小心。
毛主席和杨开慧在清水塘共同生活了一年多,在此期间,毛主席因为工作的原因,两度与杨开慧分开,而他们的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也相继在这里出生。
1924年1月,毛主席动身前去参加国民党一大,临行之前他与妻子告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新婚燕尔却聚少离多,为了革命,丈夫冒着生命危险频繁地在外奔波,妻子则拖着两个孩子,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毛主席通过这首《贺新郎·别友》向杨开慧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尽管为了大家,顾不上小家,但是他内心仍然希望能做到“不负如来不负卿”。
1927年,毛主席在参加秋收起义之前,前去与杨开慧见了最后一面。不久之后,杨开慧就写下了一首《偶感》。
但是这首小诗最终并没有寄给毛主席,而是被杨开慧藏在故居的夹墙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故居翻修时,才在无意中被人找出,这首小诗正文如下: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良朋尽如此,数亦何寥寥。
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
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
从这首小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杨开慧对毛主席的关心,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知晓自毛主席离家之后,他们的通信就中断了,而他们过去的朋友(这里指的是长沙地下党的同志)往来也变少了。
自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长沙当地国民党大搞“白色恐怖”,抓捕地下党员,出于安全的考虑,同志之间走动就少了,处于危险的境地的杨开慧倍觉孤单。
回想起当初他们一家才搬到此地之时,毛主席每晚就在堂屋右侧的主卧里办公。卧室陈设十分简陋,仅有一张双人床、一张书桌、一条长板凳。
毛主席撰写文件时经常熬夜,杨开慧就帮他热好夜宵,备好烘笼。“烘笼”是南方民间一种用柳条或者荆条编成的笼子。用它罩着炭炉或者是火盆,可以在冬季取暖、烘烤衣物。
长夜漫漫,露重更深时,杨开慧就通过这样的方式照顾毛主席的起居,自己则陪在他的身边,帮他整理材料。但是现在毛主席去到了遥远的湘赣边界,他带着队伍正遭到敌人的追击。
天寒地冻,餐风饮露,外加临别之时毛主席还带着足疾,这让做妻子的杨开慧无法不担心,因此她异常渴望能早日与毛主席重逢。然而天不遂人愿,自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未能重逢。
1930年,杨开慧因叛徒出卖被捕,随后她坚决拒绝登报与毛主席脱离关系,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夫妻深情。最终,杨开慧惨遭敌人杀害于识字岭。
远在江西前线的毛主席得知这一噩耗后,悲痛欲绝,痛哭失声。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从杨开智的信中得知杨开慧的母亲仍然健在。
出于对岳母的尊敬和感激,毛主席特地托人前往长沙探亲,表达了自己的关切之情。后来,当杨开慧的母亲迎来80大寿时,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还特意回到长沙给外婆祝寿。
再后来,新中国实行了工资制度,毛主席始终铭记着杨开慧母亲的养育之恩和妻子杨开慧的牺牲精神。
因此,毛主席毅然决定从自己的薪资中拨出一部分钱,按月寄给杨开慧的母亲,以确保她的生活无忧。这一举动一直持续到1962年杨开慧的母亲谢世,期间从未间断。
世间的女子皆有爱美之心,然而,一个人的外表之美、仪容之丽,终究是无法与心灵之美相提并论的。
杨开慧出身于书香门第,自结识了父亲的得意门生毛主席后,她深受其进步思想的熏陶,最终在二十年代初,成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的首位女共产党员。
若干年后,斯人虽已逝去,但那些在清水塘22号曾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的人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她频繁照镜子的那个倩影。
那不是对美的追求,而是对革命事业的警惕与守护。她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参考资料:
《从不喜欢打扮的杨开慧,为什么总爱照镜子?》——《央视国家记忆》,2024.04.17;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小家大国的人间知己》——《湘潮》,2022.01.15;
《见证伟人红色恋情的地方——清水塘》——《传承》,2007.11.20;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