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沧桑的土楼-福建漳浦东升诒燕楼🏰
诒燕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楼平面直径约336米,门上有石匾刻“诒燕楼”,楼内天井中有口水井。该土楼于1999年12月由于人为原因被大火烧毁,从此之后开始荒废。诒燕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该土楼为四层单圈圆楼,门上有石匾刻“诒燕楼”,楼内天井中有口水井。该土楼于1999年12月由于人为原因被大火烧毁,从此之后开始荒废。
东升村历史悠久,背靠千年古庙泗洲岩,村内有县文物保护单位——诒燕楼(始建于清乾隆1752年)、16座祖祠堂、1座屈原公庙等,古建文化浓厚。漳浦东升诒燕楼位于长桥镇东升村的诒燕楼,建于清乾隆十七年,即公元1752年。这座独特的建筑是单圈四层的内通廊单元式圆楼,楼体直径达到了336米。底层采用坚固的条石构建,而二至四层则采用三合土板筑造,底层的厚度达到了1.2米。楼的格局设计为每层十四开间,且设有双层石门,门额上刻有“诒燕楼”字样,以及“大清乾隆岁次壬申谷旦”的铭记,展示了其历史价值。 漳浦东升诒燕楼楼的二、三层以木结构构建了内通廊,宽度达到三米,支撑着整个建筑的重量,依靠十四根石柱。然而,遗憾的是,这座建筑在1999年底的一场火灾中遭受了严重损毁,木结构全部烧毁。尽管如此,墙体基本保存完好,显示出其历史建筑的珍贵性。因此,诒燕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东升村乃至长桥镇的历史记忆。 漳浦东升诒燕楼
诒燕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52年),是一座四层单圈内通廊式圆形土楼。底层以条石砌垒,墙厚1.2米,二至四层为三合土夯筑,墙体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楼门兼作楼梯间的隔间,二层未辟窗,三、四层窗口尺寸较大。门额上刻有“诒燕楼”三个大字,上下款分别刻有“大清乾隆岁次”、“壬申孟冬谷旦”等字样。漳浦东升诒燕楼诒燕楼是一座四层单圈内通廊式圆形土楼,底层以条石砌垒,墙厚1.2米,二至四层为三合土夯筑,墙体自下而上逐层收分。从外而看,底层不设窗口,个别与整体不谐的洞窗、便门,显系后期住户自行改造而来。自二层至四层,每户皆开有窗口,其中二层为三角形通风口兼作射击孔,也有部分后期改造为小方窗。三层为长方小窗,中设一棂。四层为大窗。 漳浦东升诒燕楼诒燕楼是由傅伯成建造的。傅伯成是宋代漳州知州,他拨公款建造了自漳州至漳浦的35座石桥,其中最长的一座被称为茭蓼桥,俗称“长桥”,后来长桥成为地名。诒燕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漳浦东升诒燕楼 东升村黄氏开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初肇基溪野口,后开枝散叶,繁衍展徙于东升。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小的“溪仔口楼”,惜已不存,建造时间应早于“诒燕楼”,楼名亦含不忘氏族根基之意。溪野口旧称墨溪,这也是“诒燕楼”门额上款钤印“墨溪”的由来。
漳浦东升诒燕楼
诒燕楼的名字来源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的“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意为为子孙妥善谋划,使子孙安乐。
诒燕楼的门额上刻有“诒燕楼”三个大字,上下款分别刻有“大清乾隆岁次”、“壬申孟冬谷旦”两行小字,并钌有“墨溪”、“子孙”、“攸居”三枚钤印。门额上的“诒燕”二字出自《诗·大雅·文王有声》句“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意为为子孙妥善谋划,使子孙安乐。漳浦东升诒燕楼
东升村建有以黄道周讲学处等为原型的三古旅游驿站;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红三团烈士祖厝;有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现存古迹“诒燕楼”。漳浦东升诒燕楼
东升村建有以黄道周讲学处等为原型的三古旅游驿站;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红三团烈士祖厝;有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现存古迹“诒燕楼”。漳浦东升诒燕楼
诒燕楼楼的二、三层以木结构构建了内通廊,宽度达到三米,支撑着整个建筑的重量,依靠十四根石柱。然而,遗憾的是,这座建筑在1999年底的一场火灾中遭受了严重损毁。漳浦东升诒燕楼
楼外绿色草坪铺地,数盆鲜花绽放;走入楼内,虽然只余斑驳墙体,但仍可窥见它往日的大气磅礴。漳浦东升诒燕楼诒燕楼于1999年12月因人为原因被大火烧毁,从此之后开始荒废。 漳浦东升诒燕楼
诒燕楼,一座充满沧桑的土楼。
看来,有罗马古城遗址的感觉。
已标注为Burton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