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是如何得到宋太宗的重用?
公元980年,18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历任大理评事、巴东知县、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等直学士等官。寇准官运亨通:并不是由于阿谀逢迎,依附权贵,相反,他刚正廉明,不畏权贵,非常受人敬仰。寇准的青云直上靠的是自己的忠诚与智谋,用宋太宗的话来就是“临事明敏”。
端拱二年(989年),寇准在殿中奏事,由于忠言逆耳,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身要回内宫。寇准却扯住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准,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寇准被钦誉为魏征,可见他在宋太宗心中的重要地位。
寇准在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多智著名。淳化初年,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杖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准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政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天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准则借用当时十分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指出旱灾是上天对朝廷刑罚不平的警告。宋太宗听后,就问寇准朝廷的刑罚怎么不平?寇准回答说:“请将二府大臣都叫来,我当面解释。”
当王沔等人上殿后,寇准就把王淮、祖吉二案述说了一遍,然后看了王沔一眼问道:“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平吗?”宋太宗当即责问王沔。王沔吓得魂不附体,连连谢罪。从此寇准更加受到太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又改为同知枢密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太宗赵匡义以皇弟身分登基的。并且太祖之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因此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
当时一般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有一次,太宗召见寇准,询问应立谁为皇太子?寇准猜到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说:“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太监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轻声问道:“襄王如何?”(宋太宗的第三子)寇准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宋真宗)。
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准:“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甚么位置?”寇准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加倚重寇准了。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