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赵一曼的儿子给毛主席寄了封讽刺信
1960年,湖北宜昌到处传出的饿死人消息令身在北京的陈掖贤尤其气愤,更是直接向毛主席递去一封讽刺信。看完讽刺信的毛主席本是尤其震怒,为何后来仅仅回复六个字?作为赵一曼儿子的陈掖贤生活又是怎样的?为何这般气愤甚至不惜向主席写出讽刺信?后来又怎样了?陈掖贤一封绝笔信作为烈士的后代,陈掖贤的名字并不如其他人那般响亮,甚至历史资料也是少之又少,只要是与其接触过的人都会表示,独来独往用来形容陈掖贤丝毫不为过。这不仅与陈掖贤本身的性格有关,同时与当年赵一曼留下的一封绝笔信有关。说来陈掖贤的身世自是极为坎坷,从小的陈掖贤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就是英雄赵一曼,只是一直住在姑姑陈琮英家里。赵一曼陈掖贤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只知道陈琮英是自己的姑姑,任弼时是自己的姑父,所以自小便在姑姑家中长大的陈掖贤并未体验到过多母爱的关怀。而对于陈掖贤在家中寄住,陈琮英也是时刻关注着自己侄子的情绪,纵使任弼时与陈琮英尽心尽力关心着这个孩子,但陈掖贤的身上纵总是带着些淡淡的忧伤。陈琮英与任弼时两人有一个孩子叫做任贵琪,虽然陈掖贤与姑姑姑父交流不算多但在两人思想教育的耳濡目染之下,思想上却是超前的很,加上堂兄任贵琪的照顾,陈掖贤在家中的生活也算过的快乐。任弼时、陈琮英就这样陈掖贤按照姑姑的规划去到了人民大学外交系学习,不过毕业的他并未从事外交工作,而这缘由也是说来忍俊不禁。个人卫生太差劲,每日蓬头垢面不知道打理。也是因此,陈掖贤去到了北京工业学校成为了一名政治老师,大抵是只要认真做学术即可,所以陈掖贤依旧是保持着“不修边幅”的样子。这与自小的生活习惯也离不开,陈琮英虽然后来接陈掖贤来到家中去,但陈琮英与任弼时工作的繁忙并未教授陈掖贤太多自理能力技巧。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陈掖贤依旧是这般懒散的生活模样,旁人也不在意,也便一直如此。本就性格沉闷,陈掖贤也便继续独来独往。直到1956年的一则消息,令陈掖贤的性格再度沉闷几分。第一次认识母亲。赵一曼自小的陈掖贤从不知晓自己的母亲便是赵一曼,只知道自己是个寄人篱下的孩子,所以对于母爱的渴望令这个寄人篱下的孩子不敢奢求太多。可不曾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然能够亲眼看到母亲的绝笔信。1956年,陈掖贤正式被通知要去认识自己的母亲,这样的消息令陈掖贤有些吃惊,更多的是不知所措。而当被告知自己的母亲便是英雄赵一曼那一刻起,陈掖贤几乎哭晕到险些倒地,在了解母亲受到的酷刑,陈掖贤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创伤。陈掖贤儿时照片随后便用钢针和墨水在左臂上刺下“赵一曼”三个大字。那么,当年的赵一曼到底写了怎样的绝笔信?1936年8月,赵一曼在牺牲前为陈掖贤写下了这封遗书:“宁儿,母亲未能对你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做了反满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前夕了,希望你长大之后,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看着简短的几行字,陈掖贤的心再被揪起几分。而随后的陈掖贤性格也便更加沉闷了。赵一曼绝笔信他自小明白自己在姑姑家是寄人篱下,但知道自己母亲是谁之后再次和姑姑一家相处,陈掖贤寄人篱下的心情也便沉了几分。陈掖贤去到学校入住,学校知晓其烈士后代的身份所以为其准备了一间单独宿舍,但陈掖贤每次都因为卫生问题成为宿舍大检查的垫底。虽说后来有了和同事同住的机会,但陈掖贤的性格也并未欢快太多。直到其一位同事袁宝珊与陈掖贤长期接触之后,陈掖贤才开始回忆起那些年的往事。原来在陈琮英送其去到人民大学学习之前,陈掖贤在上海文华大学读书,那时候的陈掖贤就喜欢独来独往,性子安静,有一天因其生病,一个人在宿舍休息。突然一个人的前来令陈掖贤慌了神。一个高年级的学生突然闯入陈掖贤的宿舍竟然想要对其图谋不轨,虽然陈掖贤奋力反抗并未使其得逞,但该事件的发生终让陈掖贤心中有了阴影。本就安静的性子也便更沉闷了。再后来便是去到人民大学读书,后来知晓自己的母亲便是赵一曼,再后来就是成为北京工业学校的一名专职老师。依旧是性子沉闷,依旧是独来独往,依旧是蓬头垢面,陈掖贤的性格在外人来看就是喜好安静,但又因为其学识丰富尤其受到学生喜爱。然而这还只是陈掖贤性子沉闷的开始,后来的他又发生了什么?抑郁“诗人”体悟人间百态陈掖贤虽然总是喜好独来独往,但其血统终归是优秀,其父母都是出色的战士,父亲陈达邦后来被派发到法国工作,母亲是抗日英雄。虽然血统优秀,但陈掖贤并未与其亲近半分。母亲是早早离开,而父亲虽然仍在世,但在陈达邦从法国回来之后已经再婚且有了孩子。陈掖贤在1956年正式得知身份那年,自然也知晓了自己的父亲陈达邦,后来经过牵线,陈掖贤也与父亲陈达邦见上了面。陈达邦大抵是因为自小并未与亲生父亲相处过,加上陈掖贤性格沉闷,而父亲陈达邦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陈掖贤并未与陈达邦亲密的很。依旧是独身一人,依旧是陈掖贤自己。后来陈掖贤便独自回到自己在学校的宿舍,而在1956年这年,根据相关规定,政府要对每一位烈士家属发放抚恤金。陈掖贤的名字自然在名单当中,但陈掖贤却不愿意了:“我怎么能拿那个钱?我又没有做出贡献,做出贡献的是我母亲,所以我怎么能拿那个钱呢?”赵一曼与儿时陈掖贤陈掖贤这般自述自然是让工作人员不知如何讲述,但规定终是规定,陈掖贤作为烈士后代,这不仅是对烈士的惦念,同时也是对烈士后代的补贴。虽然有了钱,但陈掖贤不快乐,其觉得自己不应该收这份钱,思前想后的陈掖贤性子再度沉闷。要知道陈掖贤花钱习惯是在学校里出了名的,陈掖贤总是月初花钱松,月中便开始向工会进行小额贷款,下个月就会从工资里进行相对应扣款。这般花钱模式的陈掖贤对于抚恤金的补贴却是有着自己的骨气,可见其是个有气节之人。陈掖贤对于抚恤金的“不理解”仍旧在继续。不过虽然陈掖贤性子沉闷,但也终要是结婚生孩子的,陈掖贤很早就对自己的学生张友莲萌生爱意。直到后来张友莲毕业被分配到某化工厂担任实习技术员,陈掖贤才对其表达自己的心意。很快,两人便互通心意,准备结婚。1957年秋天,陈掖贤带着脸上为数不多见的笑容和张友莲一起告知各位同事,他们要结婚了。以为终将会被婚姻拯救性子沉闷的陈掖贤反倒性格更为内敛。到底发生了什么?1957年也是党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的时节,号召大家大胆发言也便成了当年的基调。陈掖贤自然便是其中一员,别看陈掖贤生活自理差劲,但是学识是受到学生评选前列的标准。陈掖贤平常会写一些诗词来阐述其对人间百态的看法,也是在这一年和同事一起化名写一篇《谈杂谈》进行批判。这可以说是陈掖贤为数不多的公开“露面”的机会。1960年,陈掖贤依旧是一边独来独往一边过着自己的日子,也是这一年全国不少地方开始闹饥荒。陈掖贤也因为和张友莲性格不和,两人选择在1959年离婚,即使两人已经有了孩子,也是彼时陈掖贤生活不仅陷入拮据之态,本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的他生活也陷入无序状态。也是这一年,陈达邦看着陈掖贤生活过的这般困苦,便准备领他到餐厅吃了一顿狮子头,也是因此成了陈掖贤后半生中对其影响极大的事情。而这只是其中一件,另一件事情为其带来的刺激更是成为其向毛主席写下讽刺信的直接原因。到底发生了什么?因饥荒引发的一封讽刺信因为陈掖贤也同为将士后代的关系,针对于将士后代的交流会,陈掖贤也在邀请名单之上。最开始的陈掖贤因为身份也便前去,不过即使去了也只是独身一人,后来几次也去,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以及另外这些将士后代生活的对比,自小便体悟过人生的陈掖贤有些恼怒了,甚至对此极力讽刺。“你们在这里嬉笑玩闹,可是那边还有不少人因为吃不上粮食而成为饿死鬼,你们有没有想过用你们的身份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陈掖贤的怒吼令众人有些难以回神,不过有人明白陈掖贤的意思,有人却觉得陈掖贤扫兴的很。也是因此,陈掖贤一怒之下向毛主席寄去了一封讽刺信,觉得当下的风气以及各地政府的不作为导致人民陷入如此困境,甚至僭越的指出“是中央的问题”。更是以《忆秦娥》词牌填词形式描写自己对国家的种种讽刺,这封信也是在八月份来到了毛主席的桌子上。那么,毛主席的反应又是如何令其本是震怒后而却转成了叹息?毛主席1960年8月,毛主席翻开了这封讽刺信,瞬间变化的脸色令身旁的秘书有些紧张这到底是谁写的信令主席这般面色沉重。而随后毛主席的一番哀叹令秘书震惊:“这是可怜孩子。”原来,毛主席对于信中的讽刺虽有生气,但看到陈掖贤名字那一刻,毛主席知道这就是烈士赵一曼那个在这世间最为挂念的儿子。毛主席也便将讽刺信看作是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年轻气盛,并未准备对其做些声讨行为。毛主席毛主席知道陈掖贤自小不在爸妈身边长大,对于人间疾苦尤为感知,所以毛主席理解年轻人的大胆,其初心只是希望百姓过的更好罢了。随后针对陈掖贤提出的问题,毛主席也派人开始做出检查,但陈掖贤抑郁的性格却是一去不复返了。彼时的陈掖贤因为看过疾苦但又无能为力,加上自己本来的性子沉闷,后来又遇到一系列并未让自己顺心之事,各方面事情累积在一起,陈掖贤有了抑郁的倾向。陈掖贤一家1961年,学校党委担心陈掖贤患上抑郁症还专门找来医生治疗,医生听闻其身世以及其所遇到的一系列事情,医生给出的建议便是住院治疗。后来出院后,陈掖贤便选择与前妻张友莲复婚,而张友莲与其离婚后不久,患上了精神疾病,病情偶尔发作。但陈掖贤不在意,两人就这样复婚并且生下了第二个女儿。两个女儿在岳母家长大。再后来便是学校被解散,并且和研究所共同组成第六机床厂,教职工也基本全部下放成为工人。彼时的陈掖贤整个人愈发抑郁,家里的妻子因为精神病时不时需要到医院治疗,经济更加拮据,加上张友莲因为是在实习期间选择结婚,所以工资只能领实习工资。陈掖贤也不再是老师,两人的工资不足以支撑家庭的支出。1974年,陈掖贤被人发现在宿舍里躺了四天了,原因是已经饿不行了。再后来便是1982年,陈掖贤选择了自缢身亡。陈掖贤消失了,留在世界上关于其为数不多的消息便是那张赵一曼抱着他的老照片,以及赵一曼留给陈掖贤的绝笔信。陈掖贤生长在民族危亡的关键年份,革命将士舍小家为大家的事情,陈掖贤自小便见过太多,加上后来知晓自己的母亲是烈士赵一曼,陈掖贤共情能力也便更深刻了。加上其自小并未感受过母爱和父爱,虽然在姑姑家长大,但寄人篱下的感觉终是让这个渴望父母疼爱的孩子缺少了一些与亲人相聚的欢乐。陈掖贤这个人物在旁人看来是悲哀的也是可惜的,悲哀的是一代才子的落寞,可惜的同样是虽有才学一生未能施展的哀叹。因为见过太多,但又无能为力,对于性格沉闷的陈掖贤来说自然便是悲痛大过于所有,加上旁人未有所为,也便不难有后来那封上交给毛主席的讽刺信了。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