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历史上有名的4大骗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信,知道真相的人不多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5-03-30 18:24 已读 423 次 1赞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关注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历史就像个小姑娘,都可以让人描抹妆饰一番,然后变个样。如果说姑娘家打扮是出于爱美天性,那针对历史的打扮就是为古代帝王将相服务了,正所谓“成王败寇”,书写史书的是成功者,所以古代即便是“正史”也可能有错误,再加上民间传闻添油加醋,就更容易误导人。



误导人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相信的历史情节很多,一下子也说不完,今天所说只是其中4个,你或许全部听过,早已经十分熟悉,但它们背后的真相,却和固定印象截然不同;如果足够聪明的话,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的逻辑问题,以下4个历史骗局里,你怀疑过几个呢? 西施范蠡携手归隐 西施是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史书上关于美人的骗局很多。比如商纣王王后妲己的“祸国妖姬”形象由来,西汉《列女传·孽嬖传》出力不少,“指笑炮炙,谏士刳囚”,都成了妲己唆使商纣王犯的罪。其实像妲己、西施这样美丽的女子,在古代往往身不由己,命运坎坷,自己都难保全,根本没那么大影响力。 跟妲己被当做“亡商祸水”类似,西施也被当成“亡吴祸水”,但西施比妲己幸运的一点在于她对越国是有功的,世人对她同情居多。公元前473年,为了报仇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攻破吴国都城,吴王夫差自尽,而在勾践安排下去引诱夫差沉迷声色的西施,很多记载中结局都是和勾践谋臣范蠡携手归隐江湖,从此自在逍遥。



但实际上,西施的结局圆满可能性很小,战国时期典籍《墨子》记载,西施是被沉江了:“西施之沈(沉),其美也。”西施追随范蠡而去的记载出现在东汉时《吴越春秋》中,而东汉之前,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也没提这档子事,只在《史记》中讲了范蠡泛舟五湖浪迹天涯: “(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返回);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再说了,西施范蠡携手归隐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西施被送进吴王宫前就和范蠡是亲密情侣。但范蠡要真爱西施,怎会送她入宫?范蠡生在今河南南阳西施生在今浙江诸暨,根本没自小培养感情的机会,所以西施和范蠡偕隐只是民间同情西施编出来的结局,并非历史真相。 秦始皇针对儒家 秦始皇针对儒家的说法,来源于那个著名的典故“焚书坑儒”。相关记载在历史教科书上就能见到,因此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初始印象就是暴君一个。但这实际是个延续了2000多年的误会,结论不成立,前提条件也不成立。



首先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乃至秦朝的确很重法没错,“睡虎地秦简”可以证明。但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没有把“焚书坑儒”搅合在一起变成秦始皇针对儒家的事件,“焚书”“坑儒”实际上是两回事,当然,这里所焚的书包括了儒家典籍《诗经》、《尚书》,但据记载也有方士的《道经》,其他列国的史书等; 一些农牧医书秦始皇就没焚毁了,而且焚毁的那些也是民间私藏,从这里就能看出秦始皇这么做,是为了禁止私学,控制人的思想,避免再出现博士淳于越那种学了知识便跳出来反对朝廷郡县制,要求恢复古代分封制的情况,巩固统治; 此外“坑儒”是误传,秦始皇前后坑杀460人,都是术士,原因是有的术士为他求长生药却卷款逃了,还在咸阳城传播秦始皇个人信息(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惹得秦始皇大怒杀之立威,当时为秦始皇寻仙问药的主力军又不是儒家弟子,怎么坑术士就成了“坑儒”呢?所以说这也是个误会。



张献忠杀六万万人 关于张献忠杀过“六万万人”,也就是6亿人的说法,出自清代官修前朝史书《明史》:“(张献忠)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明史》还说,张献忠是个天生的杀人狂魔,一天不动刀子就不高兴,民间传闻中这一说法往往和张献忠屠蜀联系在一起讲。 作为明末的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和李自成无疑都是清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张献忠当然不是什么大善人,但也不至于像《明史》污蔑的那样,因为明末时全国人口加起来都没6亿,张献忠怎么可能在四川就杀6亿? 《明史》还说张献忠故意开科取士选拔人才,然后把这些读书人都杀掉(集于青羊宫,尽杀之,笔墨成丘冢),但如果张献忠的脑袋真昏到这程度,怎么还有心思联明抗清?又怎么有那么多人追随?张献忠死于1647年,而清军直到1659年才平定四川,要是张献忠真把四川扫空了,清军这是10多年在跟谁打呢?



所以说明末川民到底是全死于张献忠之手,还是与清军对抗死了很大部分,答案不言自明。 康乾盛世 很多人对“康乾盛世”有误解,认为“康乾盛世”和前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一样强,但实际上,康乾盛世是对清朝统治者而言的高峰期,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盛世,因为古代盛世必须满足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环境比较宽松,社会精神进取等条件。



但康熙乾隆在位时却大兴“文字狱”,直接打断了读书人的脊骨,清朝当时的确疆域扩大人口增多,但恐怖的钳制思想氛围让帝国失去思考能力,贫困现象严重,文化、科技、军事以及生产力都在不断落后,而不是像以前那些盛世一样进步。 这样的“盛世”只是看起来光鲜而已,实际败絮其中,很可能是清朝御用文人吹出来的,毕竟当时来华的外国使者,比如马戛尔尼,对当时清朝的情况评价都非常低,真可谓旁观者清。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