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 炮 儿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李嘉诚事件大反转

送交者: 熠熠童心[★★★★声望勋衔17★★★★] 于 2025-03-29 15:29 已读 449 次 2赞  

熠熠童心的个人频道

+关注


李嘉诚事件迎来全面反转。

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针对李嘉诚事件,正式做出了回应:

问:据悉,4月2日长和将与贝莱德签署巴拿马港口的交易协议,请问该交易是否要经过中国的反垄断审查批准?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二司负责人:我们注意到此交易,将依法进行审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同日,香港《星岛头条》报道:长和高层人士透露,下周不会签订任何关于出售巴拿马港口的协议。长和原定于4月2日(下周三)前签订最终协议,这意味着巴拿马港口出售一事已经搁浅。


李嘉诚有过胆大的时候。

1966年,内地即将WL收港的谣言开始流传,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二战之后最大的一次移民潮。

移民以富人为主,他们低价抛售手里的地产,新落成的楼盘无人问津,随着房地产的下跌,更多先前炒楼花的港人都开始信心不足,出现了踩踏式售卖,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们一个个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时年40岁的李嘉诚,却对此付诸一笑,他综合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得出了一个结论:香港是内地对外贸易唯一的通道,中央一定会维持香港局势的稳定。

巴菲特说,别人恐慌我贪婪。李嘉诚也抓住了这个机会,采取了惊人的举措: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他把手头塑胶厂的盈利和手中几个楼盘的物业收入全部投入市场,买进地产,当时那些急着移居海外的富人争抢着把手中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变现,中心地段的好楼盘卖出了白菜价,李嘉诚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一块块地皮,并且大兴土木,趁着地产业正处于低潮期,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建起了一栋栋高楼,高楼落成后,继续只租不卖,通过出租慢慢回笼资金。

当时,港商中想看李嘉诚笑话的人不少。李嘉诚也不加反驳,只是笑笑说:“你们大拍卖,我来大收买!以后你们有追悔莫及的那一天!”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行业回暖,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一个个被李嘉诚震撼了。香港的地皮和房价持续攀升,李嘉诚手下的地产,由最初的12万每平方英尺,发展到了35万每平方英尺,资产价值不断攀升,他每年的租金收入也迅速增长。

这一次勇猛的下注,让李嘉诚青云直上,获取了大批物业,储备了大量土地,成了这次地产危机中最大的赢家,也让他后来才有机会做到业内第一。

可以说,对大陆的信心,让他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翻盘,将他推上了首富的宝座。



李嘉诚也有过犹豫的时候。

改开之后,内地急需投资,以及外资带来的技术和经验,当时的香港是外资进入中国的中转地,中央派出包括谷牧、廖承志等几个和外国资本打过交道的官员,前往香港拉投资。

当时,大部分外资都对内地投资环境抱有迟疑,摸不准内地的政策是否有持续性,会不会来一个“关门打狗“,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更需要同文同种的香港老板做出示范。

最终,霍英东、包玉刚、曹光彪、刘天就等港商,于1978-1999年进入内地投资。

其中霍英东尤其积极,在“白天鹅宾馆”的建设中,为了打造改革开放示范性工程,他亲历亲为,大到选址、地皮审批到宾馆设计,小到水龙头的标准和引进、服务员的培训,可谓不遗余力,为内地改开顺利打开局面立下汗马功劳。

李嘉诚也参与了相关项目的考察,然而,他却犹豫不决。

一直到14年后,小平同志“九二南巡”后,加上北京的多次接待,他才下定了心,决定前往内地投资。

这一次,李嘉诚表现的谨慎小心,然而比起霍英东这样的爱国商人来,还是差了一些意思。后来,李嘉诚在内地赚了不少钱,但比起霍家来说,还是没法比的。

而李家在民间的声誉,也和霍家有天壤之别。


李家进入大陆后,他们进行了一笔对后来历史撬动最大的投资。

1993年,李氏父子创办了一架名为盈科的公司,1999年,盈科花了500万美元购入了内地一架名不见经传的科技公司20%的股票。

这家公司叫做腾讯。

在当时,腾讯的聊天软件OICQ还不赚钱,连老板马化腾想把它卖掉。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危机爆发,一年后,李泽楷将手中20%股份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南非MIH集团。

在这笔交易中,李家父子净赚760万美元,却错过了日后的一个超级商业帝国。

他们没有料到,这家内地公司一飞冲天,成为全世界互联网行业最赚钱、用户最多的公司之一,而且护城河异常坚固。

多年后,人们问李泽楷是否后悔卖掉腾讯股份。这位公子哥感叹:

我无时无刻不在后悔。

后来,很多人为李家辩解,说腾讯盈利前景不明,李家见好就收也很正常。

然而,就在李家卖掉内地科技公司股份的时候,还持续投资了众多美国科技公司的股份,比如Facebook,Siri,Skype,Zoom等,收益颇丰。

李嘉诚的商业眼光,一向非常好。

他能精准的选中腾讯,也能精准的选中一大堆后来扶摇直上的美国科技公司,这份商业眼光无疑压倒了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

然而,他没有能把内地科技公司的股份一直持有下去,也错过了日后最波澜壮阔的互联网崛起大潮。

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李嘉诚对大陆缺乏信任。



面对着开放的内地,李嘉诚犹豫不决。

然而,面对着被美国放弃的巴拿马运河,他却毫不犹豫的立即出手。

美国卡特政府在1977年与巴拿马签订条约,条约规定美国经过23年过渡期,于1999年12月归还巴拿马运河主权。

卡特外号叫“好人”,是世界政坛上为数不多的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政治家。虽然美国人讨厌他,可正因为他的存在,为美国刷了不少国际声望,也为后来里根时代美国压倒苏联奠定了”统战基础“。

1997年——巴拿马运河归还两年之前,李嘉诚通过国际竞标,获得了对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一端的巴尔博亚和大西洋一端的克里斯托瓦尔两个港口长达25年的管理权。

此举让美国人感到惊慌,巴拿马运河对美国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都很大。

当时的美国官方气势汹汹,有美国议员声称,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公司可能紧紧控制这条兵家必争的水道,倘若开战,美国的庞大舰队会被李嘉诚堵在狭窄的运河里面,进出不得。

当时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更是耸人听闻地声称:

——美国正在将”套在脖子上的绳索”交给潜在的战略敌人。

泰山压顶,美国国会及各界为此争论不休,并开始对李嘉诚施压。

李嘉诚也很识趣,在多个场合表示,和黄集团在巴拿马运河只是进行一项集装箱业务的投资,与控制权并不相干。

和记黄埔公司对此解释道:公司仅仅是管理巴拿马运河装卸货物的集装箱码头,并不管运河航运或控制船只进出运河,更加没有机会操控船闸升降,也不参与巴拿马运河的总体运作。

也就是说,和黄只负责港口装卸货物,不负责开闸关闸,也无权过问闸开闸闭,货物上落与船闸关闭毫无关系,也就不存在控制巴拿马运河一说。

为了澄清华人背景带来的疑虑,李嘉诚特意强调:

和黄集团只是在巴拿马经营集装箱业务的商业公司之一,同一些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相比,和黄甚至不是最大的集装箱经营公司。

他一再表示,自己无意也根本就不可能控制巴拿马运河,他本人从未有除赚钱之外的特别意图。

巴拿马人也站在了李嘉诚一边。

巴拿马港口局前局长乌戈·托里霍斯曾出来力挺李嘉诚,公开称和记黄埔是一家纯粹的商业公司,不仅在巴拿马,而且在英国和世界其他地方也经营港口,这家公司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港口决不会威胁运河的安全。

2001年1月17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亲口否认李嘉诚“控制”巴拿马运河存在威胁。这场威胁论才平息下来。

收购巴拿马运河这件事,李嘉诚没少挨美国人的威胁。

然而,他仍然更信任美国,毕竟在他看来,这个国家自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商人的国度。


2013年,据称是一位香港小学生写下了作文《李家的城》,疯传一时:

看着一间一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无比感动。香港内的一切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祝福与恩赐。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

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香港建起力场,为打工仔遮风避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

一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戳痛了无数港人的心。

2015年,李嘉诚开始在内地撤资,时间点选择的还好,房地产到了黄金时代的尾声。当时,一家智库发表了一篇名叫《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年后,李嘉诚接受彭博社采访,这是他四年来首次面对媒体,目的是为了澄清外界对他越来越多的质疑。他以四个字为自己解脱:“树大招风”。

同样是2015年,有港媒爆料,李嘉诚要出售40%的港口资产,彼时内地财团就已经表示有浓厚兴趣。结果李嘉诚出价高得离谱,交易没成。十年后,这个回旋镖打了回来。

李嘉诚以合理的出价地卖给了海外财团,根据官方的反应,不少人推断:

在这过程中,李嘉诚应该是进行了秘密谈判,快速交易,没有和相关部门通气。

而大环境的背景,是一个登上总统宝座的美国商人,一再对格陵兰岛、加拿大乃至巴拿马展示初虎视眈眈的姿态。

其实,特朗普的威胁,中国企业不止一次的经历过。从华为到TikTok,风波何止是港口事件的百倍。事实证明,当政府与企业相互信任,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时,即使如特朗普这种无赖也无能为力。所以至今,华为仍然生命力顽强,手机销量登上全国第一,芯片业务也取得了突破,而TikTok依然掌握在字节和中国人手中。

这件事的教训是:企业,无论做多大,也无论有多么的国际化,始终与本国政府立场、态度,与国族利益保持同频,才是最明智的生存法则。

很多企业家对于如何处理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都会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比如马云说过,“要和政府谈恋爱,但不要嫁给它”。

企业与政府保持恰当的距离,从预防腐败、维护市场经济公正性的角度来说,
是对的,但如果把这种世故的生存哲学视为企业唯一的政治智慧,那就未免太狭隘了。

至少,美国商人特朗普从来不信这一套。同样,面对外部压力,政府和企业也应该站在一起,不能自乱阵脚,让亲者痛,仇者快。

一方面,在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上,企业应该旗帜鲜明的展示自己的国族性,这才是企业最佳的生存之道。

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越是艰难的时刻,越需要内部的团结,共同面对不讲规矩的对手。


-END-
贴主:熠熠童心于2025_03_29 15:32:01编辑
喜欢熠熠童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