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 炮 儿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人民日报和百万网友,为何点赞一篇初中生作文?

送交者: 黄小兔[♂☆★★天圆地方★★☆♂] 于 2025-03-29 12:32 已读 388 次  

黄小兔的个人频道

+关注

近日,《人民日报》转发的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一段视频,获得百万点赞。视频中,她为全班同学朗读自己写的一篇作文《旧轨回乡》。张潇冉的故乡,内蒙古乌兰察布的一些官方账号也转发了这个视频,引起强烈的反响。


截至3月28日中午,该视频已收获超过179万点赞,7万多条评论。“一篇作文带火家乡”“好会写啊”“让人听得泪眼朦胧”……网友们不吝赞美。



据报道,视频的发布者,是张潇冉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其主理的视频账号“语文山水”,用短视频展示真实课堂、传递语文之美,已有超过1480万粉丝。王老师介绍,这是他给学生布置的寒假作文,开学后批改到张潇冉这篇的时候,他眼前一亮。看到这篇作文,他也才知道张潇冉是内蒙古人。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寥寥数语,便传递出了对家乡的眷恋与时光流逝的怅惘,读完仿佛整个人都坐上了那趟思念的列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张潇冉的作文走红,契合了白居易提出的这一千古文学主张。在作文里,张潇冉回忆起儿时“摇晃25小时的绿皮火车”的归乡情景,如今姥爷去世后再坐火车返乡,满是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有情感才有美感,网友点赞的绝不止于文字。换句话说, 打动网友的不是小姑娘“会写”,而是真实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用心感悟。文字之美,离不开真实生活、真情实感的“烹制”。张潇冉因为情感萌动而用文辞表达出来,读到文章的网友,也深入体会到她的情感与乡愁——这即是达到了王国维所谓“真景物、真感情”的美学境界。即使在AI时代,人类写作为何不可替代?初三女生的这篇作文,从侧面给出了一个精彩答案。


这篇小作文里,其实有作者不经意呈现的社会变迁。铁轨两端的城市在变,铁轨的“心理距离”也在变。张潇冉一家的经历,也是几十年来“孔雀东南飞”的真实写照,打工的父辈从塞上北国到山水江南,孩子们得以在大城市接受良好教育,但也升腾起浓浓乡愁。这种乡愁,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缩影。亿万国人的流动带来活力,无数个“张潇冉”,也是我们自己,求学、工作在异乡,乡愁成为维系故乡与亲人的情感纽带。也因此,这篇作文里情感自然流露,变化不经意展现,文字无言,万物不语,却拨动人们心弦。


在“生活慢,车马稀”的年代,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绿皮火车时代,乡愁是一段长长的铁轨;而当人们在城市扎下根来,又或家乡亲人离世,乡愁成为人们打拼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源动力,既推动个体前行,也是城乡建设的动力和价值归依。

喜欢黄小兔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