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生六百多首诗词,又力主抗金,为何却一字不提岳飞
宋朝皇室南迁以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和岳飞等几位将领,因为立下赫赫战功,被人们尊称为“中兴四大名将”。在这四人中,岳飞凭借他超凡的武艺和深邃的谋略,再加上他那令人叹息的人生轨迹,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人物。
虽然他一心为国尽忠,但最终还是被皇帝和奸佞之人合伙杀害,真是让人痛心不已。岳飞的事迹后来多次被文学家们传颂,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族大英雄。
不过,挺让人纳闷的是,岳飞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悲剧式英雄,却鲜有诗词作品提到他,就连同样以抗击金兵为主题的著名词人辛弃疾,也从未在他的词作中引用过岳飞的故事,或是专门为他创作诗词。
辛弃疾的诗歌里常常融入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和典故,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包括了刘备、刘裕、孙权、曹操、陈登、桓温、张翰等人,但奇怪的是,他竟从未在诗中直接或间接地提及岳飞。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悲剧武将“岳飞”】
接下来,让我们聊聊岳飞的事迹。岳飞,人称鹏举,1103年出生于相州汤阴,现今的河南省汤阴县。他是南宋早期主张对抗金兵的重要官员,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金英雄。自幼年起,岳飞便热衷研读兵法,心中怀揣着伟大的抱负。
宣和四年时,岳飞响应征召成为了一名士兵,在相州成功击退金军。不久之后,南宋王朝成立,岳飞积极建议宋高宗夺回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却因被认为超越了职责范围而被赶出了军队。
之后,他又追随张所、杜充等人一同抗击金兵,多次交战均取得胜利,因立下抗金的赫赫战功,再次获得宋高宗的赏识,并且官职连连提升。
岳飞坚决主张抗击金兵,不赞同和金人谈判讲和。他先后四次领兵北上打仗,每次都能够取得胜利,顺利地将襄阳六郡、郑州、洛阳、郾阳等众多中原被占领土收回。
不过,因为宋高宗心里并不想打仗,只是一心想求和,所以在绍兴十年的时候,当岳飞正打算带兵收复开封时,宋高宗却下令让他把军队撤回朝廷。
之后,岳飞屡遭朝中求和派的陷害与排挤,特别是受到了奸臣秦桧等人的打压。他不仅被剥夺了兵权,而且在绍兴十一年(1142年),被秦桧设计陷害,锒铛入狱,最终在狱中不幸离世,年仅三十九岁。
秦桧离世之后,朝廷有了为岳飞洗清冤屈的念头,但直到宋孝宗继位,才真正恢复了岳飞的官职,并追赠他“武穆”的谥号,同时在临安栖霞岭(现今的杭州栖霞岭)重新安葬了他,还在鄂州修建了一座“忠烈庙”。到了宋宁宗嘉定四年的时候,也就是1211年,岳飞又被追封为鄂王。
岳飞是南宋时期有名的抵抗金国的将军,他遭人冤枉被害后,以他为背景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接连不断。这些作品大多都用“精忠”来形容岳飞。
清末年间,有些志士把岳飞视作民族楷模,他抵抗外侮的勇气被后人誉为“岳飞精神”,并一直传承至今。
《宋史》里对岳飞有过这样的评述:他为人忠厚,刚正不阿,从不向他人低头,结果也因此遭到了不幸。
【抗金文将“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逝世于1207年10月3日,是南宋时期豪放风格的杰出词人。他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老家在山东历城。辛弃疾不仅是南宋的爱国志士,还是一位广受赞誉的文学家。有人曾赞誉他:“辛弃疾心怀大义,最终归于宋朝。”
辛弃疾在山东历城的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诞生,从小就沉浸在儒家经典的海洋里,广泛阅读各类诗书,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铺垫了稳固的基石。
不过,辛弃疾的人生道路因金兵南侵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朝皇帝南逃一事,对辛弃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致使他的人生抱负由原本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转变成了誓要抗金北伐,收复中原失地。
辛弃疾是南宋有名的一位大词人,他才情出众,写的词里洋溢着洒脱奔放的气息。
不过,他也是一位军事才能出众的人,被大家称作文人里最能打的词人。在他的一生里,他始终坚守着抗击金兵、北伐中原的信念,还多次投身到战斗中。
他的爷爷辛赞,在靖康之变那会儿没能赶上南逃,只好在金国做了官。但他心里始终揣着个念头,盼着哪天能拿起刀枪,跟金人拼个你死我活,好让中原重获自由。
他经常领着辛弃疾去爬山眺望远方,望着辽阔的山河,这些时光让辛弃疾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要收复中原、战胜金兵、为国家报仇雪恨的远大理想。
辛弃疾二十一岁那年,满怀壮志的他加入了耿京带领的起义队伍,那时候正好是金国的皇帝完颜亮带兵往南攻打宋朝。后来,耿京派遣辛弃疾前往南方,与南宋政府建立联系。
可是,当辛弃疾完成任务准备返回之际,却惊闻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残忍杀害,而义军也已遭遇挫败。
辛弃疾得知后气愤填膺,毅然带着仅仅五十几名勇士,突袭了拥有数万兵马的敌军营地,成功抓获了那个叛徒,并将其押解回南宋朝廷,交由朝廷发落。
这次事件让辛弃疾声名大噪,宋高宗随即委任他为江阴派遣官,自那时起,他在南宋的为官之路便拉开了序幕。
虽然辛弃疾一辈子都坚持主张对抗金国、北伐中原,但他的声音总是被主张和谈的人压制。虽然他表现得极为英勇果敢,但他想要恢复故国的宏伟抱负,却始终没能如愿以偿。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他一直坚决地支持抗击金朝,并多次给皇帝递交奏章,表明自己对抗金的坚定立场。但遗憾的是,这些奏章都像被丢进深海的石头一样,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碰到这种艰难处境,辛弃疾唯有把一腔热忱都融入到诗词里,表达自己对北伐抗金深切的期盼和坚定的意志。
他这样写道:“战场上,战马奔腾,气势如虹,仿佛能吞噬万里疆域,如猛虎下山”,以慷慨激昂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憧憬以及对国家统一的坚定追求。
在另一首诗篇里,他用“青春披战甲,镇守东南烽火连”来抒发对年少时光的追忆,同时流露出对战争的深深厌倦和对安宁生活的热切向往。
最终,他满怀遗憾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嘴里还在不停地呼喊着:“消灭敌人!消灭敌人!”
辛弃疾在其一生中创作了超过600首诗词作品,这些诗词充分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同时也彰显出他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卓越才华。
他的作品蕴含了深远的思想意蕴与真挚的情感流露,而且拥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取向,在中国文学的璀璨宝库中,它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
辛弃疾堪称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凭借非凡的才情和别具一格的文风,给无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歌与宋词的传统主题大相径庭,更倾向于抒发个人的情感世界和超脱尘世的思绪,展现了他对社会境况及自身命运所感到的苦楚与无奈。
【六百首诗词为何一句不提岳飞】
挺有意思的是,在辛弃疾创作的六百多首诗词里,我们竟然找不到关于岳飞的任何提及。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不妨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岳飞和辛弃疾分别活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岳飞是宋代的杰出武将,而辛弃疾则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文学大家。
这种时代的鸿沟让他们之间很难有共同话题。而且,辛弃疾身为南宋江阴的签判,他的祖父辛赞也曾经是地方上有权势的人物。
在那种情境之下,他难免会遭遇旁人的白眼,当时人们称这类人为“归正人”。拥有这样的身份,对他来说要想仕途顺畅可谓难上加难,就更别说去谈论那些忌讳的事情了。
在当时那个年代,为金朝做事,人们都会认为是背叛了南宋。辛弃疾深知,岳飞作为宋孝宗时期的大英雄,是个让他很为难的话题。
在《论盗贼札子》这篇文章里,他这样写道:“我一向刚正不阿且自信满满,但近年来似乎不太被大家所接受,真怕话还没说出口,灾祸就紧接而至。”由此不难看出,他说话十分小心,并且内心深处非常期盼民族精神的弘扬。
而且,辛弃疾是豪放派诗人的佼佼者,他更倾向于借助自己文字中构建的景象与情感,引领读者深思并激发民族气节,不囿于某一具体历史人物的描绘。
那时候,岳飞无疑是南宋的一个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尽管大家都知道他遭受了冤屈,却没人敢站出来明说。因为只要一提起来,就可能惹上不必要的祸端。
辛弃疾,一个从沦陷区踏入宋朝的人,心里清楚得很,自己必须说话做事都小心谨慎。他懂得,万一因为哪句话说得不合适给自己招来麻烦,那可就大祸临头了。
所以,虽然他和岳飞经历了相仿的波折,并且在内心深处有所共鸣,但他从来没有在自己的诗作里提到过岳飞的名字。
【结语:】
总而言之,要探究辛弃疾的诗词里为啥没提到岳飞,我们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他自己的经历、政治氛围以及创作手法等多方面去琢磨。
这种情形揭示了历史人物和文学创作间既微妙又错综复杂的联系。同时,它也告诫我们在理解和阐释历史文化遗产时,应当更加透彻和周全。
辛弃疾,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凭借超过六百首的诗词作品,创作出了众多被世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他凭借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和出色的文笔,给我们传承了一份宝贵的文化瑰宝。尽管他的创作里没讲到岳飞,但这并不影响岳飞的伟大以及辛弃疾的出色被世人铭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抉择和看法,而他偏偏选中了诗歌,将它作为表达内心苦楚与愤懑的渠道。
可能辛弃疾在写作时没提到岳飞,是因为他明白诗歌与武艺的不同,他决定把所有心思都放在文学创作上。
不管怎样,辛弃疾与岳飞在中国历史的苍穹里,犹如璀璨的明星,他们散发的光芒,为后人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应该带着乐观的心态去回顾他们走过的人生道路,从中获得鼓舞和感悟,好好珍惜他们馈赠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说到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决定权,而辛弃疾与岳飞,无疑是时代与历史赠予我们的两颗璀璨明星。
贴主:黄小兔于2025_03_29 12:41:14编辑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