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心梗一定要做好“春捂”,中老年人正确的防护这样做!
“倒春寒”来了,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
撰文:柚子
春季气温逐渐回暖,但寒潮不断,天气变化常让人措手不及,也到了“乱穿衣”的季节。
患者
医生,我来复查了。
医生
好的……你怎么穿这么少?
患者
这不是春天到了,感觉最近气温稍微上升了嘛。
医生
但是今天的早晚温差有15℃,你有心梗史,春天一定要注意防范。
患者
不是说冬季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敏感季’吗?怎么春天也是?
医生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确实是最危险的季节,不过春季的杀伤力也不容小觑。每年春季,医院心血管科门诊量常出现小高峰。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1],冬春季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这与气温剧烈波动、人体适应性调整等因素密切相关。
上下对话
为什么春天心血管疾病高发?
人体血管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上公布了一项多中心注册研究显示[2],当24小时内气温波动超过10℃时,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增加,温差每增加5°C,心梗的风险升高约5%。
与0~5℃的温差相比,当温差为5~10℃时,心肌梗死风险增加1.2%;温差为10~15℃时,心肌梗死事件增加6.9%;温差为15℃以上时,心肌梗死事件增加11.1%。
春季的气温波动大,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影响心血管:
影响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血压波动幅度增大(收缩压波动可达20mmHg以上),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可能引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春季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血液粘稠度增高,低温刺激也会使纤维蛋白原浓度上升;
若本身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狭窄,血压的剧烈波动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发生率升高,导致心肌缺血发作。
与此同时,春季是“花粉季”,也是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高发的季节,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增加动脉斑块不稳定风险,组胺等介质还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
“春捂”是怎么个“捂”法?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气温变化,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当日均气温连续3天≥15℃且昼夜温差0.5,需及时调整剂量;
急救药物:春季光照增强加速药物分解,硝酸甘油注意避光保存。
3
饮食注意
低钠饮食:钠盐可显著升高血压和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特别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应减少钠盐的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5]明确建议成人每日盐摄入量≤5克;
限制总热量:减少动物脂肪(如肥肉、黄油)及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糕点)的摄入,通过全麦面包、燕麦、糙米、蔬菜(如西兰花、菠菜)及水果(如苹果、梨)补充膳食纤维,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3
适量运动
运动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美国心脏病协会(AHA)认为,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预防房颤的发生,推荐老年人和心血管病风险较高的慢性病患者进行抗阻训练,以增强肌肉强度、有氧运动能力以及改善生活质量。不同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根据《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选择推荐的运动方式(既往文章链接:)。
小结
春季心血管防护需兼顾“春捂”与综合管理,通过科学保暖、合理用药、饮食调节及感染防控,可显著降低急性事件风险。高危人群应密切关注气温变化,结合专业医生建议做好个体化防护。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7): 625-660.
[2]Hashimoto T, Ako J. Report of the Annual Scientific Sess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 2018, Orlando. Circ J. 2018 May 25;82(6):1491-1496.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