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建构与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性逻辑(上)
马云志 赵荣锋:批判、建构与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性逻辑(上)
摘要: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探索进程揭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必然性。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展开了辩证批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历史依据。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同时,提出了重构人类新文明的现代性方案,对未来文明形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筹划,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展开过程,深刻回答了“中国现代性何以建构”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创造”的重大问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提供了实践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现代性道路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类型,凸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现代性内涵,实现了对现代性文明的内在超越,为人类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不断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深入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阐释,是当前学术界总结中国经验、研究中国问题和阐释中国理论的重要命题,而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就是中国现代性问题。中国现代性聚焦“古今之争”“体用之争”与“道路之争”的核心问题,以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古今之争”聚焦“要不要现代性”问题,以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的“体用之争”聚焦“要怎么样的现代性”问题,以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道路之争”聚焦“以何种方式实现现代性”问题,为此展开中国现代性的实践求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聚焦“古今中西马”的现代性问题,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置于马克思现代性的理论视域中,厘清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中国式新现代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进一步指认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必然性,全面阐释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研究述评
在现代性的理论场域中,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在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实践中建立了本质联系。国内学术界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置于现代性这一特定的人类历史发展价值原则中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若干代表性成果。
其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现代性阐释研究。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性解读,需要突破以往西方现代性的解释框架,用“中国现代性话语”进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性构建与理论阐释。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实现了对现代文明的新探索,旨在开创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现代性,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质性锚定、文明超越与未来展开是现代性在中国的重撰、现代性原则的时代开新和系统谋划[1],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性规定。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创新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借鉴“多重现代性”思想运动经验,有助于重新厘定西方中心论的“现代性”概念[2],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规范性的理论范式和话语支撑。
其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角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吸收、占有乃至创造现代文明成果的历史过程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3],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原则;从现代形而上学、资本、技术[4]三重维度开启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并筹划了未来社会文明形态,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时代出场的历史必然性;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观念论言说的批判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关联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所创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合理性、实践进步论、实践规律论和实践整体性[5]文明形态叙事原则的时代回应。
其三,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实践结果。作为成长中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性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不断建构,由此决定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不断创造[6]。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道路自身的现代性特征,开启了一种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以人的逻辑驾驭资本逻辑的文明新形态,书写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中国版本,为人类走向共产主义文明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案[7]。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构建是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展现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华文明的实践样态,最终形成以新现代性为核心概念,以实践理性、共同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理论样态,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全体人民为中心为本质属性,以多元协调、整体推进、叙事多样为实践特征的新现代性阐释框架[8]。
其四,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现代性的超越性研究。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现代性的“伦理超越”就是对资本逻辑进行引导和规范,使之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要求,从而开创一种新文明类型的现代性[9]。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占有与掌控”的文化逻辑、“东方从属西方”的殖民逻辑、“囿于伦理规范”的文化方案[10]的西方现代性叙事逻辑,在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现代文明的内在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现代化轴心文明的辩证性重建,在紧张的时空场域中催生了超越性的现代文明道路,在复合的思想资源中孕生了超越性的现代文明形态[11]。第四,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文明新形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高扬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以此持续赋能规训资本的精神力量[12],实现了现代性资本逻辑的本质超越。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现代化模式、精神历程、政党制度、发展过程、国际治理、价值观[13](107?130)等方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全面超越。
纵观学界已有研究,学者们从现代性的视角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了全面研究,为进一步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性阐释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学术积累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全面深入、系统阐释、整体性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性逻辑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现代性与现代文明的逻辑关系、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共产主义新文明的建构、“两个结合”与建构中国现代性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类文明的重建等问题上缺乏深度阐释、全面剖析和系统论证。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置于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和历史坐标中,旨在深入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性逻辑,沿着“批判—建构—超越”的逻辑理路,揭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和在场逻辑,论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必然性,指明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路径,彰显创造和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构建中国新现代性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的重大意义。
二、资本现代性的辩证批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出场
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深刻的实践性、革命性和批判性彻底变革了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传统,代之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界定和看待现代性的本质问题,将现代性置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理解,重释了现代文明与资本现代性的本质联系,奠定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文明论基础。
(一)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视域下的现代文明
深入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厘清马克思与现代性的关系。在传统现代性理论家看来,现代性作为理性支撑起来的事业,以“人的自由何以可能”为目的,构成了近代西方哲学的最高原则,衍生出笛卡尔关于唯心主义“我思”为立论基础的唯理论哲学和培根关于唯物主义“知识就是力量”为立论基础的经验论哲学两条路径,构成了传统现代性的不同发展路向。德国古典哲学在传统现代性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康德对人的理性能否深入世界的本质而获得普遍性知识的追问,揭示了理性与现代性的本质联系;黑格尔基于绝对理念的统摄,指明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实现自由解放的路径;费尔巴哈阐明现代性的本质是人的感性表达,感性是整个世界的基础,也是人获得自由的根本前提[14]。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根植于西方传统现代性的理论背景中,是对康德“纯粹理性”、黑格尔“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感性”现代性思想的积极扬弃,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主要来源。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主题是探讨现代社会的本质问题,揭示现代社会的规律,批判现代社会的弊病,试图探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共产主义[15]。马克思不仅关注现代性的历史命运,也对现代性理想充满了热忱的追求。马克思不仅是启蒙现代性的追随者,也是传统现代性的批判者,更是新现代性的重建者。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文明的辩证批判使马克思成为传统现代性追随者中的“另类”,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走上彻底否定西方现代性的道路,而是基于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察现代社会,揭示了资本现代性带来文明进步与文明局限的两重悖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出场提供了前提性反思。
“现代社会”常常被描述为“现代文明社会”,揭示了现代化、现代性与现代文明的内在关联性。首先,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特定阶段的历史性现象,它的内在本质和基本规定通常被表述为现代性。现代化作为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其本身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它既有人类文明的共同性质的发展趋向,也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独有的个性和形式。现代化是一次人类文明的巨大嬗变,推动人类从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变,必然会开启一种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其次,现代性是现代文明的本质依据。“现代文明是现代性的具象化,现代性浸润着现代文明的展开过程,决定着其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及发展格局。”[1]现代化关涉传统向现代的“文明转型”,蕴含着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现代性逻辑。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文明结果与特性呈现,是对现代化发展结果的高度概括。最后,现代文明标注了现代性的实质内容。换言之,现代性在本质上表现为资本不断深入的文明化过程。马克思认为,资本现代性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上的,衍生出以资本为轴心的现代生产关系。随着物质生产和普遍交往的扩大,资本主义现代性打破了“过去的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6]。正是以资本为轴心的现代生产方式赋予了现代性以世界性、流动性和矛盾性的复杂特征,揭示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与现代文明的多元化发展路向。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