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历史研究室:蒙古之后,漠北草原为何再无新的游牧民族?
吴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为彰正义,朱元璋还命谋士宋濂起草了一篇《谕中原檄》的檄文。宋濂在《谕中原檄》中有一句:
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意思是胡虏政权,都没有百年的国运,这句话,是对北方异族统治周期的一种总结,甚至变成了一种类似谶纬的预言,在明朝之前,胡无百年运,几乎就是一个真理,或是一种宿命。
商周时期,就有猃狁、鬼方、山戎这些游牧民族活跃在北方。
几千年来,北方草原一直活跃多个游牧民族 而后匈奴崛起,却在巅峰时期遭到西汉毁灭性打击,到了东汉之后则被彻底击败,匈奴西逃后,鲜卑人成为漠北草原的霸主,而随着鲜卑人的南下,柔然人捡漏占据了漠北。
可惜柔然没有匈奴、鲜卑的命,屡遭北魏、西魏(北周)、东魏(北齐)的打击,连入侵中原的资格都没有就被赶走,取而代之的就是突厥人。
突厥虽强大一时,但身边却是中原政权巅峰的大唐,被大唐爆锤衰落。
突厥西迁后,回纥人又占据草原,回纥人的巅峰期更短,连大唐都没熬过就被赶走,漠北又迎来新的主人——契丹。
契丹人虽然和北宋打的有来有回,但都被女真人团灭,剩下的契丹人逃到中亚,漠北草原又空了下来,再一次占据这里的则是蒙古人。
按照此前游牧民族的统治经验,蒙古人在漠北顶天活跃二百年,但事实上,蒙古人之后,漠北草原再无新的游牧民族取代他,相反,漠北草原却以蒙古高原的名字传承至今,算是彻底打破了之前的宿命。
蒙古高原
为何为何蒙古之后的几百年内,漠北草原再无新的游牧民族呢,私以为在于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南征北战,而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一统了漠北草原,其意义不亚于秦始皇一统六国,换句话说,叫成吉思汗为“草原秦始皇”也不为过。
在蒙古人之前,草原民族的名字其实来自于某个部落,某一个部落强大了,得到其他部落的臣服,那么这个部落就会成为这个时期的草原民族,但他们本质上还是另一个部落。
比如一个活跃许久的游牧家庭,匈奴人强大,他就臣服于匈奴人,而他也会被称为匈奴人,日后臣服于鲜卑人那他就是鲜卑人,臣服于契丹人就是契丹人,可以这个游牧家庭本来就没有明确的民族划分,纯粹是哪个部落强大了,就跟着自己部落臣服于他,顺其自然称为这个强大部落的人。
但这这一套到了成吉思汗这里就不行了,因为成吉思汗学中原玩编户齐民,打破了此前以血缘为关系的部落,取而代之的就是千户。
成吉思汗画像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这一年是南宋宣布开禧北伐的一年,也是成吉思汗在草原召开忽里台大会,被各部拥立为成吉思汗的一年,而后颁布了《大扎撒》。
所谓“扎撒”,即“令”的意思,即将成吉思汗此前的训令进行编纂发布,相当于一部最高法典,而在这个法典里,成吉思汗将此前的千户之策彻底定了下来。
在颁布《大扎撒》之前,成吉思汗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刚刚起兵的时候他就承诺过:“一旦夺取天下,就各分土地,共享富贵。”
随着成吉思汗夺取的土地越来越多,这一诺言也逐步实施,最终形成了“忽必一莎余儿合勒”分封制度。
在蒙古语中,“忽必”是“份子”,引申为分封的土地,而“莎余儿合勒”则是恩赐的意思,而后成吉思汗将土地人口分给了母亲、弟弟和儿子们,他们被称为“可卜温”,意为“宗王”。
其中乞颜部发源地斡难河以东的地方封给兄弟,日后形成了左翼诸王,以西的地方分给了子辈,形成了右翼诸王。
各个子侄兄弟受封的其实不仅仅是土地,还有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相当于封国。
那其他立下战功的非宗室人呢?成吉思汗表示:“共同建国有功者,在编组各千户时,封授为千户长。”
忠智千户所弹压印
让他们世袭进行管理,前前后后封了九十五个千户,而千户之上还会有万户,千户之下有百户、十户,而千户就成为了蒙古汗国的基本组织。
除此之外,千户还会赏赐给主动归顺的部落首领,以示安抚。
虽然恩赐的千户基本会保存原先的氏族血缘关系,但草原战争频繁,各个部落人数都有减少,许多千户就四处收集暂时没有归属的人户,甚至从其他部落抽出部分人户重新编组而成。
原先草原上的部落
长此以往,原本草原按照血缘关系好划分部落在千户制下,血缘氏族关系被陆续打破了,原先的部落等于族群的认识,也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各个千户。
千户看起来是部落,实际上就是政区,毕竟千户有自己的牧地范围,不能和其他千户兼并更不能随意的迁徙,千户是当时蒙古汗国军政合一的基本组织制度。
而大汗可以随意指挥和废立千户长,这组织和控制力度远超之前任何游牧民族,也充分发挥了战斗力。
此前游牧民族附庸的部落喜欢打顺风仗,一旦形势不对,就会溃散以保护本部落的利益。
如今血缘部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千户,只要有战功,就有有赏赐,战败则会受到惩罚,恩威并施下,自然会卖力,也让十二世纪的蒙古大军横扫亚洲。
蒙古文
此外成吉思汗还在突厥文和回鹘文的基础上创建了蒙古文,相当于对一统游牧民族的文字,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法典、详细规范的辖区,各个千户下的蒙古人对于蒙古这个身份的认同大大提高。
不管是札剌儿人还是弘吉剌人,不管是亦乞列思人、蔑儿乞人,现在大家都叫蒙古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伴随蒙古汗国建立而形成了蒙古族,本质上一个政治民族而非血缘构建的民族,蒙古汗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相当于秦始皇一统六国构建了新的秦国,六国之人现在都是秦人这个政治民族。
草原现在组织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拔高后又让成吉思汗对各部内部有了较强的控制力,加上成吉思汗以及子孙战功过于强大,在一次次东征西讨的胜利中,强化了他们对蒙古族这个民族的自豪感,对于蒙古的认同感也相应深入更多普通人的心里。
语言、思想和文化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中完了一统,这么一来,普通人又对成吉思汗和他的黄金家族有下意识的神话崇拜感,黄金家族身份,也成为了是否能称汗的基础条件,哪怕黄进家族衰落了也得奉成吉思汗子孙为大汗。
黄金家族身份,也成为了是否能称汗的基础条件
捕鱼儿海一战后,北元遭到毁灭性打击,黄金家族也严重衰落,按理说是其他游牧民族崛起的好时机,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管是阿鲁台还是马哈木,都不敢名正言顺的成为草原新主人,都得扶持黄金家族的人作为傀儡大汗。
这么一来,草原上的民族还得称自己为蒙古人,直到瓦剌的脱欢、也先父子时期。
脱欢是马哈木的儿子,不仅一统瓦剌,更袭杀阿鲁台,悉收其部,瓦剌迎来巅峰时期。
瓦剌这个民族怎么说呢,在今天的认知里,属于蒙古人,即卫拉特人,但属于广义里的蒙古人。
蒙古人始于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建立的国家,所以狭义上,瓦剌人和蒙古汗国的关系,就好比当初依附于匈奴、鲜卑、契丹的其他部落一样,还是有区别的。
脱欢称霸漠北后,碍于黄金家族的正统观念,还是迎立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为大汗,但内心已经有了上位之心,可惜要上位前夕暴卒。
宣德十年的瓦剌
而他儿子也先再接再厉,几乎对蒙古做到了统一,更别说在土木堡一战取得大胜,攒够了足够的威望,最终在景泰四年(1453年)称汗,建年号“添元”,打破了非黄金氏族不能称汗的蒙古传统观念,也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非黄金家族出身的大汗。
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非黄金家族出身的大汗
如果也先能够延续下去,漠北草原的民族未必不会就被叫做瓦剌,可惜他被阿刺知院刺杀,而他一死,瓦剌又迅速衰落,草原再度进入群雄争霸的时代。
可以说脱欢、也先父子时期是蒙古之后,第一次出现能够替代蒙古出现新民族的时期。
也先之后,各个蒙古部落互相争斗,斗了几十年都没有一个部落取的绝对的优势,自然形成不了新的民族了,直到成吉思汗后裔达延汗基本一统蒙古,草原上的民族自然称之为蒙古人了。
达延汗在位期间,对蒙古各部进行了削藩,结束了异姓领主的问题,如果说成吉思汗编户齐民相当于分封异性诸侯王, 那么达延汗就是结束异姓王时代。
虽然达延汗嫡系子孙被赶到蒙东,但在蒙西的首领俺答依然是达延汗子孙,漠北草原依旧属于蒙古人,直到明末后金的崛起。
在皇太极时代,皇太极纵横捭阖,一统蒙古的根本所在地漠南蒙古,这是蒙古真正意义上被外族统治了。
按照以往的经验,草原旧的民族被统治后,整个民族都会改变,毕竟对于普通牧民来说,谁来当家都一样,都不影响自己放牧,自己叫什么民族也不重要。
问题是皇太极不想,皇太极想入主中原而非占据草原当个大汗,更不想和草原民族彻底融入,但草原又不能放弃,怎么办呢?皇太极想到了联姻,靠联姻巩固双方关系,本质上还是两个独立的民族。
这也是历史草原民族唯一一次被外族统治后却没有集体改换民族的情况。
尽管清朝用盟旗制度将草原上的部落拆分成不同的蒙古部落,但都统一在一个民族之下,还是叫蒙古人。
但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又一个游牧民族崛起了,这就是准噶尔部,准噶尔是瓦剌的一支,和黄金家族没啥关系,他们崛起后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汗国
不过对外,依旧用了蒙古人身份,一方面是对成吉思汗的崇拜,另一方面就是和清朝争夺草原的名分问题,毕竟此时占据漠北蒙古的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都是黄金家族后裔,想要夺取这里,就得保持保持自己蒙古人的身份。
和准噶尔一样,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中大量启用蒙古人,很显然,也是利用蒙古人身份争夺对蒙古统治的大义名分,最终准噶尔覆灭,漠南漠北都成为清朝境内的蒙古人区域。
后来卫拉特蒙古最后一支土尔扈特部东归,至此,草原上的民族全部确立了蒙古人身份,再也不会有新的游牧民族出现了。
到这里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的“一代天骄”称号不是白来的,成吉思汗的确是游牧民族千年一来最为优秀的君主。
只不过大家都关注他的军事能力而忽略他的政治能力,实际上他的政治能力一点也不差,能在草原上完成一个民族的构建,其水平不可谓不高,也是因为他的变革,蒙古人之后,漠北在无新的游牧民族。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