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杨宇霆父亲寿宴,他的一个举动让张学良动了杀心,五天后身首异处

送交者: Breezea[★★★声望勋衔14★★★] 于 2025-03-24 8:45 已读 561 次 1赞  

Breezea的个人频道

+关注

杨宇霆父亲寿宴,他的一个举动让张学良动了杀心,五天后身首异处


1929年1月5日,东北军实权人物杨宇霆为其父举办寿宴,盛况空前。然而,这场寿宴却成为了杨宇霆命运的转折点。当时年仅27岁的东北军统帅张学良也前来祝寿,却遭遇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冷遇。在这场寿宴上,杨宇霆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彻底激怒了年轻的少帅。这个举动究竟是什么?为何会让张学良如此愤怒?更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五天之后,杨宇霆就遭遇了惨烈的结局。在这短短的五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场寿宴与杨宇霆的悲剧结局之间,又有着怎样复杂的联系?


1928年6月4日,东北军统帅张作霖在皇姑屯遭日军炸死,这一事件震惊中外,也为东北政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动。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时年27岁,继承父业接掌东北军。然而,年轻的张学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张作霖统治时期,东北军内部形成了一个以绿林出身的元老重臣为核心的权力集团。这些人在张作霖的庇护下,逐渐积累了巨大的权力和财富。其中,杨宇霆和常荫槐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不仅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更掌握着东北的实权。


张学良继位之初,这些元老重臣表面上拥戴他,实则心存观望。他们认为,年轻的张学良缺乏足够的威望和经验来统领东北大局。尤其是杨宇霆和常荫槐,他们对张学良的态度更是傲慢无礼。



在一次会议上,张学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却遭到杨宇霆的当面训斥:"你不懂,别瞎掺和,我会做决定。"这种公然的蔑视,让张学良感到极度不快,但碍于杨宇霆在军中的威望,他只能暂时忍气吞声。


不久后,一位官员求见张学良未果,转而找到杨宇霆。杨宇霆闻讯大怒,竟然当着众人的面骂道:"汉卿子承父业,如此下去,抽死得了!"这番话不仅是对张学良能力的质疑,更是对其威信的公然挑战。


更让张学良难以接受的是,杨宇霆居然带着那名官员来到帅府,当着哨兵的面大声质问张学良的去向。得知张学良还在睡觉,杨宇霆更是怒不可遏,直接冲到张学良的卧室外,用力踹门喝道:"我是杨麟阁,快起来,有公事!"


张学良被迫起床应对,却遭到杨宇霆更加无礼的对待。杨宇霆指着张学良的鼻子大骂:"老帅在世可不这样,混账东西,你若这样,东北的事能干好吗?"面对如此侮辱,张学良终于忍无可忍,反驳道:"我干不了你来干!"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张学良与杨宇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为了缓解紧张关系,张学良先后任命杨宇霆为东北军保安委员会委员和黑龙江督办,但杨宇霆都予以拒绝。张学良不得不安排杨宇霆出国考察,却遭到了杨宇霆的直接回怼:"我的事不用你来操心了!"


与此同时,常荫槐的行为也同样令人不齿。在一次高级会议上,常荫槐发言后,张学良略有不满,稍加质疑。岂料常荫槐竟将凳子一踢,站起来指着张学良辱骂:"你个瘪犊子,懂个屁?"这种公然的羞辱,让张学良火冒三丈,但碍于当时的形势,他只能强忍怒火。



随着时间推移,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势力不断膨胀。他们在东北地区培植亲信,建立自己的势力网络。杨宇霆的公馆甚至一度成为东北政治中心,许多官员争相巴结讨好。常荫槐则公然宣称:"所有的车辆都归我管,小六子算个啥?他管不了我!"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无论大事小事,杨宇霆和常荫槐都会先做好决定,然后才将意见书拿给张学良签字,根本不会征询他的意见。例如,常荫槐在建立山林警备队时,杨宇霆不仅从自己的军工厂里送去军械,还向捷克订购了两万支步枪,这些重大决策都是在未经张学良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做出的。


当张学良试图了解情况时,常荫槐居然拍着桌子喊道:"扩建林警队我早都批完了,还请示什么?"这种公然藐视的态度,让张学良哑口无言,只能无奈离去。


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东北军内部的权力格局日益复杂。张学良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统帅,但实际上却处处受制于杨宇霆和常荫槐。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东北军的统一指挥,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929年1月5日,东北军实权人物杨宇霆为其父杨国珍举办寿宴,这场寿宴在奉天城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杨宇霆作为东北军中的重要人物,其父亲的寿宴自然成为了当时东北政坛的焦点事件。


寿宴的规模可谓空前盛大。杨宇霆精心挑选了奉天城内最大的酒楼——"福满楼"作为寿宴场地。这座三层楼高的酒楼平日里就是奉天城内达官显贵聚会的首选之地,此次更是被杨宇霆包下整座楼,用来招待来自各界的宾客。



酒楼内外张灯结彩,红色的灯笼和喜庆的剪纸装饰随处可见。门口还特意搭建了一个华丽的牌坊,上面写着"杨府祝寿"四个大字,金光闪闪,格外醒目。整条街道都被装饰一新,路两旁还站满了维持秩序的警卫,可见这场寿宴的规格之高。


寿宴当天,宾客络绎不绝。来自东北三省的军政要员、商界巨贾、文化名流纷纷前来祝贺。他们个个衣着光鲜,手持贵重礼品,在酒楼门口排起了长队。据说,当天光是签到的宾客就超过了三百人,可见杨宇霆在东北的影响力之大。


在众多宾客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东北军统帅张学良的到来。尽管张学良与杨宇霆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但出于对东北政局稳定的考虑,张学良还是亲自前来祝寿。他身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带着几名亲信,手持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幅清代名家的山水画卷。这幅画不仅价值连城,更蕴含了"松鹤延年"的美好寓意,可见张学良在礼物的选择上也颇费心思。


然而,让张学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到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张学良来到酒楼门口时,杨宇霆并没有亲自出来迎接,而是派了一名下属出来应付。这名下属虽然态度恭敬,但明显缺乏对东北军最高统帅应有的礼遇。张学良虽然心中不悦,但还是保持了应有的风度,微笑着走进了酒楼。


进入酒楼后,张学良被安排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座位上。这个位置既不是主桌,也不是靠近寿星的位置,而是在角落里的一个普通座位。这种安排无疑是对张学良地位的一种轻视。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张学良入座后,杨宇霆只是远远地朝他点了点头,并没有过来寒暄,更没有邀请他去主桌就座。


整个寿宴过程中,杨宇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其他重要宾客身上,对张学良几乎是视而不见。即便是在敬酒环节,杨宇霆也只是匆匆与张学良碰了一下杯,便转身去招呼其他客人了。这种明显的冷遇,让在场的许多宾客都感到诧异和不安。



更让张学良感到难堪的是,当他准备上前向寿星杨国珍祝寿时,杨宇霆却突然挡在了他的面前,笑着对周围的宾客说:"今天是家父大寿,就不耽误诸位的时间了。大家尽兴就好,不必拘礼。"这番话虽然听起来像是照顾宾客,但实际上却剥夺了张学良当众祝寿的机会。


整个寿宴持续了将近四个小时,期间杨宇霆频繁在各桌之间走动,与宾客们谈笑风生。他谈吐不凡,对各种政治、军事、经济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展现出了一位政治强人的风范。许多宾客都对杨宇霆的才能赞叹不已,甚至有人当众表示,东北的未来还需要靠杨宇霆这样的人才来领导。


这些言论无疑是对张学良的一种挑衅。虽然没有人直接批评张学良,但将杨宇霆捧得如此之高,无疑是在暗示张学良不如杨宇霆能干。整个寿宴的氛围,俨然成了杨宇霆的个人秀,而张学良则被完全边缘化。


当寿宴接近尾声时,杨宇霆终于来到张学良的座位前。然而,他并没有为之前的失礼道歉,反而用一种略带讽刺的口吻说道:"少帅,今天辛苦你了。东北的事务繁重,你早点回去休息吧。"这番话不仅没有挽回之前的失礼,反而更像是在下逐客令。


张学良强忍怒气,起身告辞。当他走出酒楼时,发现自己的座驾被挪到了很远的地方,不得不在寒风中等待了许久。这最后一个细节,更是凸显了杨宇霆对张学良的不尊重达到了何种程度。


就这样,本应是喜庆祥和的寿宴,却因杨宇霆的一系列举动,变成了一场充满政治暗流的博弈。这场寿宴不仅没有缓解张学良与杨宇霆之间的矛盾,反而让两人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它成为了导致后续悲剧发生的重要导火索,也为东北政局的剧变埋下了伏笔。



在杨宇霆父亲的寿宴上,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成为了引发张学良杀心的导火索。这个举动不仅彻底激怒了年轻的少帅,更为杨宇霆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当晚的宴会进行到高潮时,杨宇霆突然站起身来,举起酒杯,向在场的宾客们致辞。他的声音洪亮,语气中带着几分得意:"感谢诸位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为家父祝寿。今日能有如此盛况,实乃杨某人的荣幸。"


这番开场白本无可厚非,然而接下来的话却令人震惊。杨宇霆继续说道:"诸位都知道,自从老帅仙逝后,东北局势一直不太稳定。作为老帅的老部下,我深感责任重大。今后,我将继续为东北的安定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张学良,但其中暗藏的意味却不言而喻。杨宇霆似乎在暗示,正是由于张学良能力不足,才导致东北局势不稳,而他作为老臣,有责任挺身而出。这无疑是对张学良权威的公然挑战。


然而,杨宇霆并未就此停止。他话锋一转,开始回顾自己的政治生涯:"回首往事,我杨某人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全靠老帅的栽培。如今老帅已去,但他的遗志不能忘。我将竭尽全力,维护东北的利益,绝不让老帅在天之灵失望。"


这番话更是火上浇油。杨宇霆不仅强调了自己与张作霖的密切关系,还暗示自己才是张作霖遗志的真正继承人。这无疑是对张学良继承人地位的否定。



就在众人惊愕之际,杨宇霆做出了那个致命的举动。他高举酒杯,环顾四周,然后将目光停留在了张学良所在的角落。只见他微微一笑,说道:"少帅年轻有为,但东北局势复杂,还需要我们这些老臣辅佐。少帅,你说是不是?"


说完,他竟然不等张学良回应,就自顾自地仰头饮尽了杯中酒。这个举动不仅是对张学良的公然羞辱,更是将张学良置于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如果张学良应声,就等于承认了自己能力不足;如果不应,又显得不近人情。


在场的宾客们面面相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寂静。张学良强忍怒气,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既没有起身回应,也没有举杯示意。这种冷淡的反应,在众人看来更像是一种无言的屈服。


杨宇霆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举动已经触碰到了张学良的底线。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对东北未来的规划。在他的描述中,东北的发展似乎完全系于他一人之手,而张学良则仿佛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


更令人惊讶的是,杨宇霆在演讲中多次提到"我的部队"、"我的下属"等词语,俨然一副东北实际统治者的姿态。他甚至公开宣称:"只要有我在,就绝不会让任何人破坏东北的安定。"这番话虽然没有点名,但其中针对张学良的意味却不言而喻。


就在杨宇霆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时,有人注意到张学良的脸色变得异常阴沉。他的双手紧紧攥着桌布,指节因用力过度而发白。然而,杨宇霆似乎并未注意到这一细节,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演讲中。



当杨宇霆终于结束长篇大论时,整个宴会厅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场寿宴已经变成了一场公开的政治较量,而杨宇霆的举动无疑是在刀尖上起舞。


就在此时,张学良突然站起身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期待着他会如何回应杨宇霆的挑衅。然而,张学良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祝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宴会厅。


杨宇霆的这个举动,不仅彻底激怒了张学良,更让在场的许多人意识到,东北军内部的权力斗争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一些老成持重的宾客纷纷起身告辞,生怕卷入这场即将爆发的政治风暴。


就这样,本应喜庆的寿宴在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中结束了。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杨宇霆的这个致命举动,不仅彻底激怒了张学良,更为自己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东北的政治局势将迎来剧烈的变化,而杨宇霆的命运也将随之发生戏剧性的转折。


杨宇霆父亲寿宴的风波过后,东北军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1929年1月10日,也就是寿宴后的第五天,张学良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决定采取行动。


这一天的清晨,奉天城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张学良一大早就召集了自己的亲信,包括张作相、于珍、杨景林等人,在张公馆秘密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会议的内容很简单:如何处置杨宇霆。



张学良开门见山地说:"诸位,杨宇霆的所作所为,你们都看在眼里。他不仅公然挑战我的权威,还企图分裂东北军。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恐怕我们就要被他架空了。"


张作相作为张学良的叔父和最信任的人,第一个表态:"少帅说得对。杨宇霆近来行事越发猖狂,如果不加以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于珍则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建议:"少帅,依我看,不如趁现在杨宇霆还没有防备,直接将其逮捕。"


会议室内一片哗然。杨景林急忙说道:"这恐怕不妥吧?杨宇霆在军中势力很大,如果贸然逮捕,恐怕会引起军心动荡。"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张学良突然拍案而起:"诸位,事到如今,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杨宇霆不除,我张学良就永无宁日。今天,我们就要雷霆出击,一举将其拿下!"


张学良的决定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然而,作为少帅,他的命令没有人敢违抗。很快,一个周密的计划就被制定出来。



当天上午10点,张学良假借召开军事会议的名义,将杨宇霆召至军部。杨宇霆虽然对张学良近日的冷淡态度感到不安,但还是如约而至。然而,当他走进会议室时,却发现房间里空无一人,只有张学良一个人坐在那里。


张学良面无表情地说:"杨将军,请坐。"


杨宇霆刚一坐下,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打开,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了进来,将杨宇霆团团围住。杨宇霆顿时大惊失色,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张学良已经站起身来,厉声喝道:"杨宇霆,你犯下重大军事政治错误,从即日起革除你的一切职务,由军法处严加审讯!"


杨宇霆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圈套。他试图辩解:"少帅,这是怎么回事?我对东北军一直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二心啊!"


张学良冷笑一声:"忠心?你在父亲寿宴上的那番话,难道不是对我的公然挑衅吗?你以为我会容忍你分裂东北军,架空我的权力吗?"


杨宇霆闻言,顿时哑口无言。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在寿宴上的一时得意,竟然会酿成如此大祸。



就在此时,张作相带领一队士兵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大声宣读道:"经查,杨宇霆勾结日本,企图出卖东北利益,罪证确凿。现依军法,予以逮捕!"


杨宇霆听到这个莫须有的罪名,顿时面如土色。他知道,这是张学良给他安上的一个无法洗脱的罪名。在"勾结日本"这顶大帽子面前,他之前的所有功劳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随即,士兵们上前,将杨宇霆五花大绑。就在杨宇霆被押解出去的时候,张学良突然叫住了他:"杨宇霆,你可还记得我父亲是怎么死的?"


杨宇霆浑身一震,他突然意识到,张学良此举不仅是为了铲除异己,更是在为他父亲张作霖的死报仇。要知道,当年张作霖遇刺身亡时,作为心腹的杨宇霆并未尽力保护,这一直是张学良心中的一根刺。


就这样,杨宇霆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押送出了军部大楼。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奉天城,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都没想到,张学良会如此果断地下手,一举铲除了东北军中的另一位实权人物。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当天下午,张学良又下令逮捕了杨宇霆的亲信数十人,彻底瓦解了杨宇霆在军中的势力。同时,他还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详细列举了杨宇霆的"罪行",以此来平息军中可能出现的不满情绪。



这一系列雷霆手段,不仅彻底清除了杨宇霆这个心腹大患,也向其他可能心存异志的将领们发出了明确的警告:张学良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任人摆布的年轻少帅了。


然而,张学良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他这种不计后果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巩固了他的权力,但也给东北军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杨宇霆的倒台,让许多将领开始对张学良的领导能力产生怀疑,也让他们意识到,在这个年轻少帅的麾下,没有人是安全的。


杨宇霆被捕后的命运,成为了整个东北军乃至全国政界关注的焦点。张学良对杨宇霆的处置,不仅关系到东北军内部的稳定,更是对外界展示其统治能力的重要契机。


1929年1月15日,也就是杨宇霆被捕的第五天,张学良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讨论如何处置杨宇霆。会议中,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从轻处理,以安抚军心;另一派则主张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张作相作为张学良的叔父和重要智囊,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少帅,杨宇霆毕竟是老帅的心腹,在军中还有一定影响力。如果直接处决,恐怕会引起军心动荡。不如先将其软禁,等军中局势稳定后再做定夺。"


然而,张学良却摇了摇头:"叔父,你说得有道理,但杨宇霆此人野心勃勃,如果不除掉他,我寝食难安。况且,他在父亲遇难时的表现,我至今难以释怀。"



最终,张学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杨宇霆秘密处决,但对外宣称他因病去世。这个决定既满足了张学良铲除异己的目的,又避免了因公开处决而可能引发的军中哗变。


1929年1月20日凌晨,一辆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出了奉天城,车上押解着被五花大绑的杨宇霆。车子一路向北,最终停在了一处偏僻的山沟。


杨宇霆被押下车时,看到四周黑漆漆一片,只有几盏昏暗的马灯照亮了一小片区域。在灯光中,他看到张学良站在那里,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杨宇霆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他仍然试图做最后的挣扎:"少帅,我对东北军的忠心,天地可鉴啊!你不能听信谗言啊!"


张学良冷冷地说:"杨宇霆,你还记得我父亲是怎么死的吗?当时你在哪里?为什么没有保护好他?"


杨宇霆闻言,顿时面如土色。他终于明白,张学良此举不仅是为了铲除异己,更是在为他父亲张作霖的死报仇。



就在杨宇霆还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张学良挥了挥手。随即,几声枪响划破了寂静的夜空。杨宇霆的身体颓然倒下,他的生命就此终结。


然而,杨宇霆的死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个故事。为了掩盖真相,张学良命人将杨宇霆的尸体秘密运回奉天,然后对外宣布杨宇霆因病去世。


1929年1月22日,奉天城内突然贴出了大量的讣告,宣布杨宇霆因病去世的消息。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东北乃至全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许多人对杨宇霆的突然离世感到不可思议。就在不久前,他还在父亲的寿宴上意气风发,如今却突然病逝,这其中的蹊跷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然而,张学良早有准备。他立即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详细解释了杨宇霆的"病情"。据张学良所说,杨宇霆早年在战场上受过重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近期由于操劳过度,旧病复发,最终不幸去世。


为了增加可信度,张学良还请来了几位德高望重的医生作证。这些医生声称,他们曾多次为杨宇霆诊治,对其病情了如指掌。他们的证词,给杨宇霆的"病逝"增添了几分真实性。



同时,张学良还下令为杨宇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葬礼上,张学良亲自致悼词,高度评价了杨宇霆对东北军的贡献,称其为"功勋卓著的将领"、"忠诚可靠的战友"。这番言辞,不仅平息了一些人的疑虑,更是展现了张学良的"宽宏大量"。


然而,尽管张学良做了这么多努力,仍然有不少人对杨宇霆的死因抱有怀疑。一些与杨宇霆关系密切的人私下议论,认为杨宇霆的死另有隐情。但在张学良的强权之下,这些质疑的声音很快就被压制了下去。


杨宇霆的死,标志着张学良在东北军中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他成功铲除了最大的政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然而,这种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的权力,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杨宇霆的悲惨结局,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整个东北军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中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展示了年轻的张学良在面对挑战时的果断与狠辣。


这一事件之后,东北军内部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原本与杨宇霆关系密切的将领纷纷表态支持张学良,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杨宇霆。而张学良也借此机会,重新调整了军中的人事安排,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基础。


然而,杨宇霆的死也给张学良的统治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些原本对他抱有期待的人,开始对这个年轻的少帅产生了疑虑。他们担心,如果张学良可以如此轻易地除掉杨宇霆这样的重要人物,那么其他人的安全又该如何保证?


喜欢Breeze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