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三哥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是怎么失败的?
从1924年1月到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经历了短短的三年就破裂了。国共合作的破裂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之重大不言而喻。
那问题来了。
国民党和共产党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为何经历短短三年时间就走向了分裂?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从头到尾,探寻一下背后的真相和故事。
壹 第一次国共合作,两党是怎么走到一块的? 讲民国历史,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那就是孙中山。你要不捎带着说几句,那是对孙先生的不尊重。
孙中山从建立兴中会开始,后来历经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组织,一直都是以超人一样的精神和斗志屡败屡战,确实让人钦佩。
但是孙先生搞革命组织有一个原则,不挑人。毕竟搞革命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所以这些组织的人数并不多。老孙就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只要你来我就要。
这么做当然是有利有弊。好处是能快速的增加队伍的数量,坏处也很明显,就是质量不太行。
比如兴中会开始搞革命起义的都不是普通人,是三合会、哥老会这样的会党组织,换个说法就是黑涩会的帮众比较多。
至于到了同盟会,从一开始就是属于比较涣散的一个革命组织。因为孙先生一直要扩大革命力量,加上同盟会名声在外,所以很多三教九流的人都曾加入过同盟会,导致组织纪律非常涣散,甚至因为三观不一样还整天内讧。
比方说兴中会的宗旨是彻底革命,把清朝皇帝赶下台建立共和政府,而光复会的宗旨则是要保留皇帝,只不过要把满清的皇帝换成汉人皇帝。
再比如后来炮轰总统府要把孙中山搞死的那个陈炯明,一直以来的主张是“联省自治”,跟孙中山的大一统国家的理念完全不同,但这也不妨碍他加入同盟会跟着孙先生混的风生水起。
后来宋教仁搞的国民党,是在名存实亡的同盟会的基础之上联合其他几个小党成立的,就是为了国会大选,不排除有很多政治投机分子浑水摸鱼,更是一个不靠谱的组织,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就被袁世凯给取消了。
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他们就流亡日本了,孙中山好一顿反思,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二次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大家都不听自己的,也就是自己说话不好使。所以就决定重新成立一个只听命于自己的组织,这就是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孙先生学习了黑社会的组织形式,要求入党人员必须在誓约上摁手印,并宣誓效忠于孙先生一人,并写有「如有二心,甘受极刑」这样的黑社会性质的语言,以至于大部分老同志都感觉被侮辱了,坚决不加入,导致中华革命党从成立到取消,人数不怎么多,也没起到多大的作用。
于是,1919年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的基础上进行改组,成立了中国国民党。这才是一直延续至今的这个国民党。
综上所述,是孙中山领导的从兴中会一直到中国国民党(下文简称国民党)的一个变化过程。从这些组织成立的过程来看,就隐隐约约知道国民党这个组织有两个致命的缺陷。
第一个就是组织涣散,没有严明的组织纪律。从兴中会开始,就一直和会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比如说孙本人都曾为了筹款加入过美国的洪门组织,孙中山的铁杆陈其美,本身就是上海的青帮老大,十分热衷于吃喝嫖赌搞暗杀。甚至本文的主角蒋校长,在当陈其美小弟的时候,还曾亲自上阵暗杀了陶成章。
其实前些年看过香港那个改变了大陆一代年轻人的《古惑仔》的都知道,台湾的政治跟黑帮紧密相连,甚至黑帮老大做到一定程度竟然可以洗白走上前台,不得不说国民党这个组织确实从一开始就有黑色基因,还越混越矬了。
第二个就是没有群众基础。孙中山搞的这些革命组织,基本盘基本上都是留学生、海外华侨、以及会党成员等人,反而在国内基层基本上没人知道,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你是干啥的。所以后来老孙一听共产国际的马林讲到共产党对“发动群众”的技能点不是一般的高,立马来了兴趣。
所以说,就这样一个乱七八糟的组织,你能指望它成什么事?
孙中山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也是搞了几次的毁党造党,改组整顿啥的,然并卵,没啥太大用处。毕竟从开始就是这么个基因了,那句话怎么说的,“思想滑了坡,毛病一直比优点多”。
所以在后来苏联人跟他谈联俄联共的问题时,他并没有排斥共产党这个组织,反而很赞同苏俄的模式,虽然他有点瞧不起刚刚成立的中共。
后来就很支持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共产党的工作方式去改造国民党,比如发动工农群众,扩大基本盘。毕竟国民党内部是啥烂样,他比谁都清楚,权当是再做一次试验了。
但这并不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啥?是孙中山急需苏联的卢布和枪炮。
孙中山在陈炯明叛变之后就意识到一个问题,靠军阀搞革命根本不现实,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枪杆子。
枪杆子里出政权其实并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哪个军阀不明白?孙中山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之所以一直没有军队,不是他不想,是他建立不了。
建立军队谈何容易?需要钱,需要军火武器,即使搞起来了,后续需要天量的军费。
所以,只有找一个强有力的外援才能解决这些事,作为一个资深革命家的孙中山当然明白这个道理。阴差阳错,孙中山和苏联人走到了一起。
为啥是苏联,而不是欧美或者日本?这得从当时的世界局势谈起。
俄国在列宁的带领下通过“十月革命”夺取了政权之后,成立了苏维埃俄国。作为第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的世界上完全是格格不入,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烈敌视,生存压力相当巨大。
列宁认识到要让苏维埃生存下去,必须要搞的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可问题是要让资本主义列强喜欢上社会主义的俄国不太现实,毕竟主义不同嘛。
列宁和同志们一商议,要是把各个国家都变成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到时候全是自己人,要多爽有多爽。
在此背景之下,共产国际成立了,开始积极的对外输出革命。中国自然也成了目标之一。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成立的,而且成为了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然而,共产国际来到中国,并没有打算在一棵树上吊死,而且采取了撒大网的方式,不断的寻找合伙人。
比如曾经找过吴佩孚、冯玉祥、孙中山等人。
孙中山实际上在革命生涯中不止一次想找个列强合作,比如英美日本都联系过,只可惜人家都已经跟有地盘有军队的军阀合作了,根本就看不上只有革命精神的孙中山。
而这次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除了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之外,经过李大钊介绍,跟孙中山搭上了线。
马林说,我们苏维埃是一个工农组成的政党。老孙说,不冲突啊,我出生于贫农之家,也是穷苦人出身。
马林说,我们讲究的是阶级斗争,要让工农翻身当主人。老孙说,不冲突啊,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就是要平均地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总之是两个人越谈越投机。
实际上双方的目标都很明确。
孙中山的目的就是要钱要军火。马林的目的就是找一个有革命性的政党去支持,建立一个跟苏联关系铁的革命性政党。
马林按照以前在爪哇的工作经验,认为刚刚成立的只有几十个人的中共力量太过于弱小,很难承担起全国革命的重任,找一个势力比较大的政党合作更靠谱。
因此和孙中山两个人一拍即合。马林随即就跟共产国际做了详细的汇报,大力推荐孙中山,并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
咱们要明白一个问题,苏维埃俄国对于中国的目标,并不是非要扶持一个强大的共产党,而是要把中国变成他的盟国。
认识到这点很重要,这也就能很好的解释苏俄为啥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之后,还跟吴佩孚、冯玉祥暗送秋波,后来跟孙中山合作之后又坚持让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也就是说,谁掌握政权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政权要和苏俄是友好关系,并且能保证苏俄的权益。
所以说大毛这个国家一直很务实,而且追求目标明目张胆,丝毫不会顾及朋友的感受。比如说苏联的越飞和老孙签订了《孙文越飞宣言》之后搞“联俄联共”正热乎的时候,又跟北洋政府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让老孙的感情相当受伤,相当不理解,你大毛到底跟谁是一伙的?
甚至于1949年南京解放之后,连美国都放弃老蒋了,毛主席写的那篇《别了,司徒雷登》里面的那个司徒雷登当时是美国大使,留在了南京打算跟中共接触,只有苏联大使跟着国民政府跑到了广州。
为啥?就是舍不得放弃跟老蒋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所承诺的权益。
所以说,苏俄也不是啥伟大的活雷锋,就是想找一个靠谱的势力联合起来。正好碰上灰心丧气的孙中山正到处找外援,双方一拍即合,就走到一块去了。
而让中共加入国民党,完全是共产国际或者说是苏俄的意见,实际上陈独秀、张国焘、领导人等人都是极度反对的。只不过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力,是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行为而已。
而对孙中山来说,刚开始也是瞧不上弱小的中共的,最终同意联共,归根结底是为了中共背后的苏俄而已,或者说为了苏俄的援助而已。
但是你孙中山认可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不代表国民党其他人都认可,从一开始对于国共合作,就有很多人反对。只不过迫于老孙强悍的性格,只能捏着鼻子忍了。
而中共党员对国民党也是十分瞧不上:乱七八糟的什么破党,哪有我们这么纯洁坚定的阶级性和革命信念?要不是共产国际强逼着,我们才不稀罕跟你们合作。
两方面都是互相鄙视。
而且当时共产党人的观念,加入国民党可不是投靠,而是帮忙,甚至是指导,是要发挥主人公的精神改造这个乱七八糟的组织。
但是国民党那帮人可不这么认为,你们本来就是来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还要反客为主,这不是蹬鼻子上脸么?
所以说国共合作从一开始,就有相当大的隐患。
贰 国共矛盾越来越深
这三大政策啥意思呢?通俗点说就是,我允许你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按照你们的理念和方式进行工作,然后呢,你苏联的卢布枪炮啥的赶紧给我送过来,我要建立军队一统中国。孙先生想的挺好,但是他的想法不代表国民党内其他的人都这么想。问题是他活着怎么都好说,他没了之后就乱套了。当时的国民党分成了三大派。有一部分人是坚决支持三大政策,比如廖仲恺邓演达等,这叫左派。有一部分人坚决反对三大政策,强烈要求把共产党人清除出国民党,比如胡汉民林森等,这叫右派。后来国共分裂后,我党给他们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国民党反动派。还有一部分人既支持三大政策,又对右派的做法不置可否,属于墙头草,比如当时的汪精卫蒋介石等,这叫中间派。后来汪精卫和蒋介石也都成了国民党反动派。之前在中山舰事件那篇文章里讲过,蒋光头本来在国民党内没啥地位,后来通过中山舰事件一下子异军突起,成了国民党最大的实力派,并开始有步骤的排挤共产党人。之后又通过整理党务案、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权力,这时候倒还没有撕破脸。然而蒋光头在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完全分裂,两家彻底撕破脸,并结下了血海深仇。说到这儿问题来了。共产党人为了国民党的改组,黄埔军校的建立,以及北伐都立下了赫赫功劳,这是人尽皆知的事。
孙中山为了获得苏联的支援,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实行了“联俄容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结论是蒋介石除了有点多疑任性,也没啥大毛病。他为啥这么干?我们了解一下那段有点小复杂的历史。
而且蒋介石的上位也跟苏联人和共产党人的支持有很大关系。你蒋介石是不是有病,共产党人怎么着你了,你突然就丧尽天良的屠杀共产党人?即使不想一块过日子了,好合好散分家就是了,凭啥要把我共产党人赶尽杀绝?咱们要了解一个事实,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可不是为了来当绿叶的,而是要当红花,或者说是要争夺中国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对共产党人来说,你国民党来领导中国革命?我呸,你们配么?
依靠着举世无双的政治宣传能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帮助国民党在各地发展起党部的同时,也发展出了相当数量的共产党员。包括黄埔军校的生源,很多都是我党在各地动员招生然后推荐过来的,这其中自然有一部分是直接加入了我党。
这让国民党内一部分人非常不满且感到恐惧。我去,这么搞下去,国民党还是国民党吗?那不成了共产党的天下了?我们不得靠边站了?这就是国民党右派坚决反对共产党的原因之一。
这还不说,对于国民党的很多政策,很多共产党人比如谭平山、陈独秀、张国焘等人,还时不时的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判,更搞的国民党人心里窝火。你们这是来搞合作还是来搞破坏的?
而这时候的蒋介石,倒还没有表现出排共的苗头,相反,他还整天发表一些极左的革命言论,让苏联顾问鲍罗廷非常满意,嗯,小蒋同志是个好同志,值得培养一下。
作为联俄容共的受益者,在中山舰事件之前,蒋介石一直是以一个左派人士的人设,抱着苏联人的大腿的,自然跟共产党人的关系也不错。
然而在北伐开始之后,情况逐渐起了变化。
出现了什么问题?工农运动搞的太过火了。
蒋介石之所以能够在北伐中势如破竹,相当大的一个因素是有苏联的大力支持,这个支持包括财力和武器。但是苏联人不是白帮忙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让共产党人在所到地区推进工农运动。
然而,随着北伐军攻占的地区越来越多,工农运动搞的风风火火,但是却慢慢走向失控了。
在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过于乐观的估计之下,对中共下达了激进的革命指令:不要怕,胜利就在眼前,管他资本家还是土豪劣绅,造他们的反,往死里收拾丫的!
于是,在城市,工人组织工会和纠察队,频繁举行罢工。罢工的目的很明确,减少工作时间还必须要增加待遇。你那边提出工作八小时,我这边就敢提出工作四小时,你说要五倍工资。我这边就敢提补偿我二十年欠薪。
资本家敢不答应,罢工还是小事,咱不是有武装嘛,工人纠察队出马,立马逮人抄家,收拾丫的!
在农村更是失控的厉害。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力归农会,动不动就把地主抄家游街,粮食分光,猪羊杀光。
这么一搞,结果就是两湖地区企业纷纷倒闭瘫痪,农村粮食减产严重,造成了经济停滞、物价飞涨的严重局面。
这种情况不仅引起了国民党人的强烈不满,就连很多共产党人也看不下去了。毛泽东就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描述“农民在乡里颇有一点子乱来”。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大部分国民党人也包括一部分共产党人都是出身于士绅家庭。对北伐军来说,我们在前线拼死拼活的搞革命,,你们在背后革我老子的命,这算革的哪门子命?由此,反共意识逐渐成为主流。
如果说在北伐之前国共两党只是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而到现在,已经走到了水火难容的对立面。
作为北伐主帅的蒋介石,自然不可能不受到这个风潮的影响,但这还远远不至于让他动了跟苏联和中共翻脸的决心,毕竟,没有苏联,他的北伐也无法进行下去。
叁 四一二的发生
在北伐军攻克武汉之后,广州国民政府就有了迁都的想法,因为广州在最南头,作为革命中心太偏远了。
那迁到哪儿去呢?苏联顾问鲍罗廷说,武汉是个好地方,一直有革命的优良传统,武昌起义不就是在这儿搞的嘛,迁到这儿合情合理。
然而鲍罗廷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打压蒋光头。
从中山舰事件之后,鲍罗廷就慢慢发现蒋介石有变化了,刻意压制共产党不说,还有想搞党政军集权的苗头。特别是北伐之后,越来越觉得蒋介石随着对各地掌控力的提升,这苗头越来越严重。
鲍罗廷心想,好小子,果然有反骨啊,我苏联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想过河拆桥,看我不弄死你丫的。
鲍罗廷之所以迁都武汉,一个是两湖的工农运动非常火爆,革命的基础盘强大,再一个就是对蒋介石严重不服气的唐生智带着六万人马驻军此地,这些都可以制约蒋介石,慢慢削弱他的权力。
但是蒋介石也不是大傻子,一眼就看出怎么回事了,赖在江西南昌的北伐指挥部不走不说,还把从广州去武汉途中的几十名国民党大佬给截到南昌去了,这是明摆着要跟武汉对抗,但也正因此导致了国民党内对老蒋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
鲍罗廷更不惯老蒋毛病,心想你不服是不是?看我的大招厉不厉害。
于是跟国民党左派一商议,在1927年3月10日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达成了两项决议。
第一条, 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部部长,基本都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出任。
第二条,蒋介石的中央常委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统统罢免,看在还在带兵北伐的份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暂时保留。
啥意思呢?武汉政府完以后要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把持,换句话说是由苏联人把持。至于你蒋介石,不是有反骨么,赶紧靠边站吧。
蒋介石得到消息后陷入了绝望。娘希匹!老子在前线搞革命,你们在后方搞我的命,还要不要脸了?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打算翻脸了,只是还没想好。毕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说狠话撒撒气可以,如果真没有苏联的支持,这北伐如何继续下去?
正在这时,第一个神助攻来了。1927年3月21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一举拿下了上海这个花花世界。
这一下子有两个势力吓晕了。谁?一个是江浙财团,一个是国外列强。共产党是干啥的,纲领就是要打倒资本家,打倒帝国主义,这上海都成人家的天下了,这还有好吗?
此时的江浙财团,急需找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保护伞,保证他们的财产安全。而列强们也因为工人运动不断罢工严重损害到了他们的利益,也急需找一个“能人”把这一切搞定。
不用说,这个活就找到了蒋介石。谁让蒋介石是浙江人,而且跟江浙财团头面人物虞洽卿在上海炒股时还有过交情,最主要的是,蒋介石手里有人有枪啊。
于是虞洽卿代表江浙财团,并代表洋大人们,跟蒋介石说,只要你跟共产党决裂,钱不用担心,要多少有多少,放心干就是。
对正愁着跟苏联是否决裂的蒋介石来说,这简直就是意外之喜。大哥,你有钱我有枪,你怕财产没,我怕权力没,这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嘛,妥了!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蒋介石来说,国民党左派反对他,国民党右派讨厌他,那些国军大佬比如唐生智、张发奎、朱培德、程潜等人也表态支持武汉,不说孤家寡人也差不多,要真是突然就反了,搞不好得把自己栽进去。
然而第二个助攻来了。谁?堪称国民党内最憋屈的老大-汪精卫同志从法国回来了。
之前讲过,汪精卫不是因为中山舰事件气不过灰溜溜地跑法国去了么,但是后来国民党内部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讨厌蒋介石,“拥护汪主席复职”的呼声日渐高涨。汪精卫也决定借坡下驴,从法国回来主政。
1927年4月1日,汪精卫到了上海。蒋介石决定跟老上司先见个面,看看能不能聊出点感情来。效果不错,最终两人达成协议:
1、 蒋介石拥护汪精卫复职;
2、 在汪精卫回武汉复职之前,武汉发出的命令无效;(针对二届三中全会收拾他的内容)
3、 共产党暂停在国民党内的活动;
4、 汪精卫回武汉后召开二届四中全会,讨论如何对待苏联和共产党的问题。
综上所述,这次决议基本都是有利于蒋介石。
汪精卫实际上在回国前去了一趟莫斯科并见到了斯大林,得到了苏联支持自己的保证。这回来一见老蒋这么一聊就很尴尬,苏联人刚说支持我你就要让我排共,我这里外不是人吗不是。
在这时候汪精卫和稀泥的老毛病又犯了,也没有明着说出反对意见,就想先拖一下蒋介石,等回武汉以后再慢慢搞。他没想到他这一绥靖,惹下了大祸。
然后汪精卫又找到了陈独秀,聊了聊感觉都不容易,又联合发表了一个《告两党同志书》,大意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不会变,共产党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大家不要传谣信谣,国共两党要携手共进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个宣言算是把两个人都搭进去了。陈独秀本来就没啥实权,在蒋介石排共行为如此明显之时却发表了这种退让的声明,导致其党内威信大大降低,引起很多人的抵触。
而对汪精卫来说事情更加严重。首先国民党右派本来是反对蒋介石更反对共产党的,一看到汪精卫竟然如此态度鲜明的支持联共政策,怒不可遏,直接就倒向蒋介石了。
更重要的,对蒋介石来说更是气急败坏,你汪精卫跟我谈了个寂寞啊,说好回武汉再开会研究,却跟共产党人又谈国共合作继续深化,你拿我当猴耍啊?
于是,在江浙财团的保证之下,在列强们的催促威胁之下,在党内右派势力的支持之下,在新桂系倒向自己的态度之下,蒋介石终于下定了决心:武力清党!
1927年4月12日,清党开始。过程不需细讲,《建军大业》里面的情节基本符合史实,上海滩血流成河,无数共产党人倒在了屠刀之下。
随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也开始武力清党,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至此,国共两党彻底决裂,也代表着国民党和苏联的彻底决裂。
这就是历史上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肆 后续
国共关系彻底破裂的标志,自然是蒋介石发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这次政变中,被杀害的共产党人不计其数,两党从此结下了血海深仇,共产党人对蒋介石是恨之入骨。
其实在这场政变中,被杀害的不仅仅是共产党人,还有人数庞大的国民党左派。但是共产党人无疑是最冤枉的。为啥这么说呢?
这场政变的根源,归根结底是一场权力之争,是国民党内部对国民党领导权的权力之争、以及苏联和国民党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权力之争。参与争夺各方分别是国民党左派、国民党右派、苏联。
之所以说共产党人无辜,是因为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所有行为都是受共产国际和苏联控制。在蒋介石发动的这次政变中,共产党人完全是替罪羊。为什么这么说?
蒋介石发动政变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杀共产党,而是要借机打败国民党内部的反对派,以及苏联对国民党的控制。而打击共产党则成了一种手段,,是利用了军队以及国民党内部对工农运动的不满,通过打击共产党,把军队和反对共产党的势力团结在了自己周围。
对共产党人来说,在国民党改组、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事业的进行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最后却被惨烈屠杀,让谁谁也接受不了。
而随着共产党人以及左派人士的大量被杀,党内精锐被屠戮一空,国民党基层组织破坏殆尽,以至于本来大有希望的国民党依然保持着烂泥扶不上墙的一贯作风,即使后来蒋介石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也是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不已,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苦难。
三年后的中原大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冯玉祥从政治上来说都是国民党党员,却各自为政互相攻杀,这样的烂党不失败还有天理么?
最后再说说汪精卫。大家都知道汪精卫是三大政策的拥护者,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红人,最后居然也喊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样的比蒋介石还激进的话,也成为了反共先锋。
为啥?汪精卫脑子也进水了?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
那就简单捋捋这段历史。
四一二之后,蒋介石一黑到底,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跟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针锋相对。此时的武汉国民政府还是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的大本营,汪精卫甚至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宣布开除蒋介石党籍,免去所有职务,悬赏通缉。
然而在当时的局势之下,汪精卫也是压力巨大。他面对的问题和当时老蒋面对的是一样的,也就是很多人对过火的工农运动相当不满。
特别是因为激进的工农运动导致两湖地区的经济严重衰退,以至于武汉国民政府出现了经济问题,入不敷出,政府的正常运转都出现了问题,自然有很多人在汪精卫面前告共产党的状。
再一个蒋介石不停的搞小动作,策反了不少武汉方面的人,比如唐生智的手下何健,在长沙搞出了“马日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由此可以想象汪精卫面对的问题之多,压力之大。然而,压倒汪精卫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就到了,
这就是著名的来自共产国际的「五月指示」。
远离中国革命现场的斯大林对中国革命形势根本不了解啥情况,拍拍脑袋瓜子想一出是一出,发出了这个对共产党人和汪精卫来说都不可能完成的指令。大体内容如下:
1) 继续通过农会进行土地革命,打倒土豪劣绅(尽量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
2) 动员共产党员和两湖的革命工农,建立自己的军队,跟反动派干到底;
3) 成立以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为首的军事法庭,坚决惩办蒋介石以及他的走狗们;
4) 继续扩大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中央,让国民党的构成越来越革命。
中共和汪精卫看到这个指示都不知道说啥好了。都什么时候了,还搞的这么气势轩昂,好像中国革命快要胜利了一样。实际上中共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了,怎么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汪精卫更是气炸了肺。本来就因为共产党人的过火行为,导致他面对的压力巨大,现在来这么一出,直接就把汪精卫心底的怒火给点燃了。
汪精卫直接找到鲍罗廷,说你们苏联人什么玩意?当年合作的时候都说好了,不能在中国引进苏维埃制度,你看看你们现在在干什么?不但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和政权,还要把国民党变成你们的党!我们不需要跟你们合作了,你们滚犊子吧!
鲍罗廷也是有苦难言,只好找到陈独秀商议,不行就别刺激汪精卫了,万一再刺激成神经病就不好了,咱们要不就先不执行莫斯科老爷们的五月指示了吧。
谁知道陈独秀的这一提议被党内定性为妥协投降路线,受到了围攻不说,还在后来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1927年7月13日,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中共发表了《对时局的宣言》,公开指责汪精卫意图叛变革命,并宣布中共退出国民党。
(在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武汉成了中共唯一大本营之时,竟然这样把自己往死里整,真不知道咋想的)
汪精卫一看你们既然撕破了脸,那就来吧,老子也不是吃素的,我哪儿比蒋光头差?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会议,提出“和平分共”,史称「七一五事变」。汪精卫说,我们是文明人,不能跟光头一样搞的那么残忍,大家好合好散,各走各路。
谁知道没几天,汪精卫反悔了。这倒也不是他食言,而是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就是1927年8月1日发生的「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就不多说了,这是我党独立建军的开始,也掀开了国共内战的序幕。
问题是这次起义对汪精卫刺激太大了。因为起义的主体是武汉方面张发奎手下的第四军、第二十军以及第十一军,领导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贺龙和叶挺。
汪精卫一看,我勒个去,真是妇人之仁要不得啊,我放你们生路,你们却要弄死我。那就一不做二不休,跟蒋光头一个模式,武力清党吧。
这就是历史那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缘由。
至此,国民党虽然暂时是宁汉分流,但是目标反而统一了,那就是反共,坚决反共。
而我党也从此踏上了艰难困苦的创业之路。而走到这一步,跟共产国际和苏联的瞎指挥脱不了干系。直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之后,我党才真正摆脱了苏联的教条主义,走上了自己说了算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而反观发动政变进行反共的蒋介石和汪精卫,却一直内斗不止,内讧不断,一个成了形式上统一却根本控制不了局面的名义国家元首,一个堕落成了留下千古骂名的大汉奸。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