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象:被整死的帝国精锐
隆庆元年,九月二十一日。孛儿只斤·俺答率领土默特部突破长城,对山西边境进行了一番大肆掠夺。
俺答犯边给大明王朝敲响了一记警钟,原来大明北部防御系统不是铁板一块。历经第十二代,明朝边军早已千疮百孔。
为了堵上漏洞,隆庆帝决定调派抗倭名将戚继光至边关,着手练兵图强。
隆庆二年二月。戚继光升任神机营副统帅,总督蓟镇、昌平、保定练兵事务,职权在三镇总兵之上。
蓟镇,明朝最为重要的防线。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整片京畿地区包裹其中,战略意义极其深远。
隆庆此举,还算英明。如果戚继光只负责练兵,而没有节制总兵的权限,按照明朝边军的尿性,戚继光绝不可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在皇恩浩荡感召下,戚继光亲率3000戚家军,由浙江出发,北上援蓟。
戚继光踌躇满志来到蓟镇。一番摸底,发现北军战斗素质太弱了。戚继光决定激励一下蓟镇边军。
浙兵三千精锐至陈郊,恰逢天雨倾盆,从清晨至日晷偏移,始终坚守原位,纹丝不动。边军见状,惊骇不已。
经戚氏魔鬼训练,边军战斗素质有了大幅改善,但与浙江3000戚家军相比,差距还很大。
戚继光继续“加码”,有些边军受不了,找戚帅提意见。
不是边军不能打,而是边军与戚家军存在本质上不同。戚家军是募兵制,军饷是边军的三倍,由朝廷按月全额发放。边军是军户制,福利只有军户土地,但土地基本被敌人和长官盘剥干净,没钱哪来的战斗意志。
边军提出的意见,戚继光认为在理。于是,一面向朝廷争取军饷,一面在蓟镇打击吞并军户土地的行为。两条措施出来后,边兵精神面貌立刻焕然一新,战场上也有了杀敌的力气。
然而,好景不长。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死,戚继光失去了政治靠山。万历十一年,戚继光被调离蓟镇去了广东。
朝廷这伙人精得很。让戚继光滚铺盖滚蛋,但3000浙兵留下。戚继光一走,三千戚家军的好日子到头了。五年后,戚继光忧愤而死,三千戚家军逐渐年龄偏大,朝廷对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尤其是待遇方面时常没有保障。
万历二十年三月。丰臣秀吉这厮狂到没边了,拉出700艘战船和30万倭兵、10万后勤兵,跑到朝鲜捣乱,朝鲜之役爆发。
此时,明朝已经过上了勒紧裤腰带的日子,但手头再紧,小弟被人欺负,为了当大哥的脸面也得援助。万历帝下旨调集四万明军出兵。
三千浙兵在戚家老将吴惟忠的带领下,也跟随出征援助。牡丹峰一战,戚家军大放异彩。搞出了一场“平壤大捷”,打通了明军北上通道,是明军收复半岛的关键一步。
万历帝得知戚家军在“平壤大捷”的英勇表现后,一直抠抠搜搜的万历,居然从私人小金库里拿出银两嘉奖戚家军。
这笔嘉奖银走到蓟镇,被总兵王保截留。更荒唐的是,不单截留了嘉奖,还把正常的军饷扣减了一半。
王保这厮的举动,无异于向戚家军扔了一颗炸弹。戚家军在军中吵着闹着要军饷,跟明军发展成了对峙状态。王保得知戚家军闹饷,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出面解释是一场误会,承诺到演武场统一领钱。暗地里却采取了“背刺”的手段。
戚家军到了演武场后,大门一关,迎接他们的是边军的武装镇压,1300名戚家军死伤当场。
王保这厮还恶人先告状,上报朝廷戚家军谋反。因平叛有功,获得了朝廷大力褒奖。这伙人真是应验了那句话:外战外行,内斗内行。
在万历和庙堂老爷眼里,1300名戚家军,死就死了呗,对号称百万的明军,简直是九牛一毛。
但这件事造成的恶劣影响,可不是九牛一毛。
明朝自此陷入了“塔西佗效应”的泥沼。一方面,戚家军士气严重受挫。一方面,戚家军到了“无兵可募”的地步。
帝国最后一支精锐,慢慢离线了。
贴主:布南温于2025_03_10 18:42:03编辑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