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笔迹学的现状续5
2025年世界笔迹学的现状续5
韩进
如何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科学性和有效性,二者的含义其实差不多,只是侧重点不同。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在许多地方是合二为一地使用,只以科学性的名义论述。
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前提是笔迹材料要合格,要符合笔迹学专家的要求。拿着不合格的笔迹材料却要求专家作出正确的结论,这本身就不科学。笔迹材料的合格,科学的标准就是笔迹中保持着正常情况下书写者的书写习惯和书写动作习惯。主持检测的人和参加收集、选择笔迹材料的人,一定要知道笔迹材料的合格不是仅仅亲手书写这么简单,一定要懂得什么样的笔迹材料才是合格的,什么样的是不合格的,而这,必须经过培训。
笔迹是抽象的,属于精神类事物,验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人格特质不像检测自然界物质那样简单,无法做到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一般不能做绝对化的结论,判断分析笔迹结论的正确或错误,只能依据大体上的倾向,并且需要承认中间状态的客观存在。例如外向型和内向型之间,一定存在着中间型的过渡阶段。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时,如果希望得到清晰明确的结论,避免面对结论含糊模棱两可的麻烦,就需要试题在提出问题时要指向明确,选择笔迹材料时尽量选择个性鲜明的类型。采用黑白分明的选择题方式,有利于产生笔迹学到底是不是科学的明确结论。笔迹材料越复杂,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越困难。
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不能采用诱供的手段。
分析笔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分类检测是必要的;这也较能适应专家术有专攻的情况。
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具体要看笔迹学方面的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科学的理论。
2、分析笔迹的结论是符合实际的,并且能重复验证,就是说,同一份笔迹材料,在不同的情况下能产生同样的分析结论。
3、如果分析笔迹的结论出现了错误,则错误一定能被证明,能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这就是能证伪。
4、分析笔迹的方法是科学的;检测中可以要求专家显示推测的方法和过程。单凭直觉的时候,也要注明是如何直觉判断的。
5、分析笔迹的过程是有规范的,有程序的,合情合理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分析笔迹的过程应该确实具有科学性,即使它有时超越心理学的范畴也不例外。从实质性来看,笔迹学的每个环节都始终具有科学精神,坚持科学态度。
只要证明了这5点,笔迹学的科学性就确立了。
1、关于科学的理论,西方笔迹学界确实没有系统的理论,但中国有。
2、笔迹分析结论的正确性是可以重复验证的,比如说字体大代表自信心强,字体小代表有自卑或胆怯,只要我们不把精神性的事物当作物质理解得那么死板,就可以在任何场合下验证这种结论的正确性。认为笔迹学是伪科学的人们,说笔迹分析的结论经不起检测,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检测的内容和检测的标准发生了错位。例如:
数十项研究表明,笔迹学的几何方面(倾斜度、坡度等)在预测工作绩效方面基本上毫无价值。
倾斜度,分字体倾斜度和行状倾斜度。字体倾斜度的心理含义与书写规范相关,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书写规范,具体心理含义需要分别叙述。行状向上倾斜是以水平线为基准,与行状向下倾斜的心理含义不完全相反对等。行状呈水平线是平常心态,行状向上表现出积极上进的心态。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时,应该检测行状向上者是否比行状水平者具有更为积极上进的个性。这里应该提到的是,孤立地看待一个笔迹特征本身就是笔迹学所反对的,而把行状向上与向下做相反的理解更是危险的。通过检测行状向上来检测工作绩效,二者关系松散,这种检测不靠谱,犹如判断男女性别时不看生殖器官,却以头发长短为标准。
3、笔迹分析结论的错误是可以检测的,这一点已经无须再说,指责笔迹学是伪科学时的证据自身就是证明。一个人的性格明明是外向的,如果笔迹分析结论说他是内向的,那就上帝也无法证明分析结论是正确的。笔迹材料确定之后,笔迹分析结论的内容只有深度的差异,不能有实质性的差异。
4、分析笔迹的方法,首先要确定分析的方法有多少种。说笔迹学是伪科学的人,充其量只是证明了静态分析笔迹的方法科学性不足,根本没涉及到动态的分析方法。
5、分析笔迹时怎样操作,其规范和程序,以前一直没有明确,更没有统一。
以维基百科为代表,说笔迹学是伪科学的主要理由,其实主要是两条。
一是说专家们经不起检测,严格控制下写不出正确结论。所谓严格控制,主要就是消除笔迹材料上的一切额外信息。这种情况下的检测要保证科学性,关键在于确定应该检测什么内容。单纯依据字体和线条进行笔迹分析,检测的内容即要求作出的结论必须有较高的抽象性,且范围要严格限制在性格、个性和人格特质范畴之内。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工作绩效,由于牵涉到很多其它因素,这种检测就失去了科学的性质。
二是说实践应用中分析结论不能验证有关能力、性格等方面应该产生的工作绩效。任何一种能力的发挥,由任何一种性格到产生工作绩效,都会涉及到形形色色的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不能严格控制的前提下,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就是胡扯。笔迹学是根据笔迹推测性格等人格特质的科学,实践中验证的范围应该限定于性格等人格特质的范畴内。
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首先是主持检测者要对笔迹学有深入的了解,就像足球主裁判一定要对足球规则、球场比赛的实际情况有透彻的理解。笔迹材料的分类及其各种类型的特点,是个十分复杂的事情,主持检测者在洞悉内情的前提下才能知道该怎么使用不同类型的笔迹材料。不懂得区分笔迹材料却只要求分析结论准确,这本身就是荒谬的,就像不知道足球规则的乡巴佬骤然被要求出任足球主裁判。
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第二个要点笔迹材料要分类。分类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按照笔迹材料与额外信息多少分类。第一类是消除一切外在信息的笔迹材料。第二类是注明年龄性别和左右手执笔的笔迹材料。第三类是在第三类基础上再增加亲笔签名的笔迹材料;此后有家庭环境,社会背景,排行,学历,职业,个人简历,事业成就……不断增加各种信息的前提下进行笔迹材料的分类,直至分析当代著名人物和焦点人物。
笔迹分析结论的细致和准确是随着外在信息的增加而增加的。比如,我们在知道一个国家领导人许多生平事迹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笔迹可以确定他未来的执政倾向;在知道一个罪犯许多犯罪前科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笔迹可以确定他是否有悔改之心、是否还想伺机越狱……诸如此类的笔迹分析,实用价值并不比单纯分析没有任何外在信息之笔迹的价值低。
另一种分类方式是按照书写起因或动机分类,包括自诉式笔迹、抒情式笔迹、抄写式笔迹、题词式笔迹、公文报告类笔迹、便条式笔迹、工整笔迹、笔记式笔迹、不同时期的笔迹……这种情况下笔迹学专家才能把握笔迹材料的局限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笔迹材料时,应摈除书写者知道用途者。只选用自然状态下书写的笔迹材料,才能保证专家不被有意无意地暗算。我们不可能拥有书写者的每一种笔迹材料,但多种类型的笔迹材料才是能保证专家不出错误的客观条件——也就是说,一旦出现结论错误专家理应承担全部责任。单纯一种笔迹材料,具有偶然性的可能性较大。
认为检测消除了所有外在信息的笔迹分析就是检测笔迹学科学性的唯一方法和途径,这不仅是偏颇的,甚至带有相当错误的性质。一般来说,分析一个人的笔迹而期待准确性较高的结论,就应该具有多种类型的笔迹材料,否则就不能保证科学性。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份笔迹材料,并不意味着只是一张笔迹材料。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笔迹材料,应由10多种不同类型的笔迹材料所组成。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以前判定笔迹学是伪科学的所有检测,都是不合格的检测,都是不科学的检测。
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接受检测的专家一定要经过测试,他们必须能够代表当代笔迹学的最高水平。笔迹学专家几乎都是吹牛大王,人人都说自己是世界一流、顶级专家,如果不敢接受检测,就不配这样的称号。如果敢于接受检测,就要承担经不起检测的责任。如果经不起检测,可以选择自杀,可以选择破产,可以选择终生退出笔迹学界……不管怎样,总要承担足够的责任。单凭自己吹牛,单凭从事笔迹分析职业多少年,培训了多少学生,这些不能成为接受检测的资格。随便找几个阿猫阿狗,检测失败了就说笔迹学是伪科学,这不公平。
检测笔迹学的方法,一定要先经过充分的协商,公开的讨论,既要保证检测的严肃性、科学性,又要符合笔迹学自身的特殊性。检测不能搞“偷袭”,不能搞“暗杀”,每一种类型的试题应该怎样回答,专家要心中有数。表面上让推测性格,实际上要求鉴别几份笔迹材料是不是同一个人写的,此前检测中这种荒唐的例子居然也被维基百科作为笔迹学是伪科学的证据,简直不知羞耻。
硬要准确的检测数据,以判断笔迹学的科学性,就需要选择个性鲜明的笔迹材料,提出黑白分明的问题,让专家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所以,最好的形式是选择题、判断题。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因试题复杂而难以制定标准答案的情况。
笔迹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就需要重新检测,特别是有了重大技术或理论突破之后一定要重新检测。上个实际80年代之前的检测到现在已经毫无意义。中国笔迹学成熟之后,检测的重点应该移到中国。
关于对笔迹学检测的情况,维基百科“笔迹学”条目的介绍里,英文版里较为详细,中文版里的这些内容近几年都不好意思示人,删掉了。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看维基百科英文graphology(即笔迹学)条目的有关检测笔迹学的部分内容,同样,以下这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的结果:
“2013 年 5 月 21 日,科学怀疑论者作家Brian Dunning在Skeptoid 播客节目《笔迹学全解》中报道:
在他的著作《写作材料》中,巴里·贝耶斯坦总结了杰弗里·迪恩的工作,他进行的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广泛的笔迹学文献调查。迪恩对大约 200 项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
迪恩表示,笔迹学家无法证明其预测工作表现、才能或个性的有效性或可靠性。因此,笔迹学不符合真正的心理测试必须通过的标准才能合乎道德地向公众发布。
迪恩发现,没有哪个笔迹学派比其他学派表现更好。事实上,没有哪一种笔迹学家能够比未经训练的业余爱好者根据相同材料进行猜测时表现出更好的表现。在绝大多数研究中,两组都没有超过偶然期望。
邓宁总结道:
其他占卜技术,如虹膜学、颅相学、手相术和占星术,也有不同的学派,需要多年的训练,需要昂贵的认证,而且在进行科学控制测试时同样会失败。不过,笔迹分析与其他技术确实存在看似合理的区别,这就是“笔迹就是脑写”的整个理念——大脑的特征将通过控制手部肌肉的方式表现出来。不幸的是,这和其他方法一样不科学。再多的科学语言也无法弥补一项技术在进行科学控制测试时失败的缺陷。
雇主使用
尽管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前,笔迹学在科学界得到了一些支持,但最近的研究否定了笔迹学作为评估性格和工作表现的工具的有效性。如今,它被认为是一门伪科学。许多研究已经进行以评估其预测性格和工作表现的有效性。最近有研究测试了使用笔迹预测性格特征和工作表现的有效性,结果一直为阴性。
工作绩效的衡量指标似乎与笔迹学家的笔迹指标同样无关。1989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专业笔迹学家使用笔迹分析来预测工作绩效与普通人一样无效。 King 和 Koehler 对大量文献进行了筛选,结果证实,数十项研究表明,笔迹学的几何方面(倾斜度、坡度等)在预测工作绩效方面基本上毫无价值。
说明:阴性,表示测试的结果是没反应,和普通人一样。
我原稿是对上述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批判,写完之后觉得这是把全世界人当成3岁的小孩子,啰里啰嗦,实在没有必要。
在我们讲了以上如何正确地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内容之后,回头看以上维基百科英文版的这些内容,已经是笑料成堆,破绽百出,连被批判的价值也没有,所以我说它令人恶心。
中国笔迹学界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而世界各国的笔迹学界专家们的水平低下,学术上无能,整个笔迹学界对伪科学的所谓检测无力反驳,闭口无言,遂使笔迹学是伪科学的看法至今仍为主流,几近定论。
已标注为韩进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