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共功过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全球首创,中国试验高超音速空空导弹,或是六代机杀手锏

送交者: bell2020[☆★★声望品衔11★★☆] 于 2025-01-23 9:29 已读 509 次  

bell2020的个人频道

+关注

据港媒《南华早报》近日报道,我国用火星任务风洞对一种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进行了最终测试,导弹经受住了极端高温气流的冲击!这意味着,我国高超音速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了,连空空导弹都用上了。外媒称中国六代机飞行速度将高于歼20和F-22等五代机,这种高超音速空空导弹或是歼36等六代机专用,具备空前的射程。


(相关报道)


可能有这样的疑问,空空导弹难道不能飞高超音速吗?还真是,目前全球主流空空导弹最大速度只有4-5马赫,超过5马赫的型号极少,但就这也只是峰值速度,末端速度其实只有2.5-3马赫,而对于导弹而言,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以上才算是高超音速,而只是峰值速度超过5马赫的空空导弹,因于没有涉及"黑障"问题,气动加热也不严重,严格来说算不上是高超音速空空导弹。


高超音速空空导弹概况


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去年12月的《环境设备工程》期刊发表了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的一篇论文,讲了用电弧加热风洞气流来模拟空空导弹高超音速飞行的测试,创造了一个与9马赫飞行条件相当的环境。这种空空导弹能够爬升到大气层边缘,再以超高速俯冲的方式命中空中目标。说白了就是,这种导弹通过采用大气层边缘高超音速俯冲弹道,极大增加了射程。


而在导弹高超音速飞越大气层时,要承受极高的气动加热温度,如速度达到5马赫时,导弹前缘温度至少可以达到871℃,当导弹以9马赫的速度穿越大气层时,头部温度能达到1200℃。而这次模核测试,就是为了验证导弹在这种状态下的气动特性,还有就是冷却系统能否保护电子设备、舵面和发动机等部件正常工作。


(电弧能模拟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气动加热情况)

除了高温,要研发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还面临着另一个"拦路虎",那就是"黑障",因为在飞行器超过5马赫时,高速摩擦产生的高温会电离周围的空气,形成等离子体,进而在飞行器表面形成等离子体鞘套,等离子体鞘套能够屏蔽电磁波,不仅能影响中继制导信号,还会干扰导引头的正常工作。更重要的是,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要打击的是空中目标,相比地面或海上目标,空中目标的机动性更强,速度更快,因而对制导精度的要求更高。因此,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抗干扰性能要比鹰击21这类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更强才行,否则,即使是非常短暂的干扰,也会使高超音速空空导弹丢失目标。


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优势


说到这里,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相比传统空空导弹的优势就很容易理解了,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大增加射程。高超音速空空导弹采用的是大气层边缘俯冲弹道,而一般认为的大气层边缘至少也在60~70公里以上,因为大气层与外层空间的分界线在100公里高度的卡门线附近。其实,现役的中远程空空导弹已经采用了俯冲优化弹道,如AIM120D、PL15都是好此,这些导弹发射后先是爬升,将发动机提供的动能储存为势能,接近目标时再进行俯冲攻击,通过滑翔增升的方式增大射程,但这些导弹只能爬升到20-25公里的高度。而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能爬升到六七十公里,射程自然远得多。


那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射程能达到多远呢?这从不久前《南华早报》批露的一则消息就能有所了解,当时报道了一种空空导弹在500公里以外的假想目标,这种目标的巡航速度为1.5马赫,最大机动过载15G,且能持续40S的机动,这已经是比F22还难缠的存在了。既然如此,那这种导弹对大型空中目标的最大射程估计得有1000公里。看来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射程标准要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被重新定义了,但要远距离锁定这么远的空中目标,也对态势感知能力和制导能力提出了极端要求。


(相关报道)


二,增强对隐形目标的拦截能力。由于高超音速空空导弹是从六七十公里的高度俯冲攻击,因而能以近乎垂直的角度俯视目标,这对于探测B2、B21之类的飞翼式隐形目标非常有利,因为二者几乎没有这个角度的隐形设计,进气道、尾喷口、各种开口都开在了背部。


(飞翼式隐形目标的背部隐形效果较差)


三,突袭能力强。得益于从天而降的俯冲弹道,目标很难对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及时作出反应,因为预警机雷达存在角度很大的天顶盲区,既使有的预警机能够通过红外探测装置及时发现来袭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也来不及躲避,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如果说对于AIM120D和PL15这样的传统空空导弹,战斗机及时作出规避动作,大型飞机及时释放干扰弹,有很大概率能够躲开的话,对于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这些办法就行不通了。


结论


总之,我国测试的这种导弹飞行速度远超传统空空导弹,可极大提高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射程,堪称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飞跃。更重要的是,这表明我国军工科研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从需求牵引向技术牵引转变了。


目前我军的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已经能够基本满足需要了,研发新型号的需求并不迫切,可我国依然要研发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这是因为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那一步,这表明我国军工科研已经开始进入自我超越的阶段了。

喜欢bell2020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