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法政锐评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思考中華民國》:專輯序言

送交者: jefferson23[★★声望品衔9★★] 于 2025-01-19 12:46 已读 265 次 1赞  

jefferson23的个人频道

+关注
莫加南 杨儒宾 | 作為知識事件的《思考中華民國》:專輯序言与作者回应

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

Jan 15, 2025


編者按:“對楊儒賓而言,中華民國不僅僅是一個政體,它也是一個理念,而這理念恰好符合中國混合現代轉型的構想,既融合了來自西方「主權在民」的民主憲政,也從中華文化的大土壤不斷吸收道德與認識論上的養分,並賦予現代公民道德上的判斷能力與「天人合一」的形而上視野。”1月2日,《辨析「中華民國」(思想51)》出版,本期專輯是:辨析「中華民國」,共邀請莫加南、王曉明、鄭小威、楊孟軒、李雨鍾、徐啟軒、鈴木將九、石井剛、張崑將等9位專家學者對此議題提出精闢的見解,並評析楊儒賓教授的《思考中華民國》,以及楊儒賓教授的回應。經授權,波士頓書評轉發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莫加南(Mark McConaghy)的《專輯序言》和楊儒賓教授的《彷彿有光,因憂而寫:對專輯各篇評論的回應》二文。

辨析「中華民國」(思想51)

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

·

1月4日

Read full story

前幾年一份楊儒賓所著的書稿在台灣內外開始傳播。知識分子之間互相分享稿子,彼此鼓勵打開檔案,閱讀此獨特的作品。不久後,一系列的國內外論壇出現了,討論此稿所探索的一系列概念:情境主體、支援意識、文化風土、中華文化傳統、兩岸性等。 雖然題名簡樸——《思考中華民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卻是令人驚訝。書稿重新解讀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挖掘從戊戌變法前後開始的儒家新文化工程,與後來缺乏中華傳統文化養分的自由主義及階級鬥爭的社會主義思潮不同,提供看似迂迴,實則更為穩健的現代轉型模式。現代儒家士紳也擁護「主權在民」的民主憲政理念,在儒家歷史內部,早在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中便提出對王朝專制體系的批評。對楊儒賓而言,中華民國不僅僅是一個政體,它也是一個理念,而這理念恰好符合中國混合現代轉型的構想,既融合了來自西方「主權在民」的民主憲政,也從中華文化的大土壤不斷吸收道德與認識論上的養分,並賦予現代公民道德上的判斷能力與「天人合一」的形而上視野。


重新詮釋中國新文化運動是項大工程,但是楊儒賓的視野更廣泛,他所論述的故事的範圍遠遠超越中國大陸,最後落實到寶島台灣本身。中華民國的政權在大陸被社會主義革命打敗了,撤退到台灣之後,因錯綜複雜的歷史條件,獲得重新出發的機會。在楊儒賓的筆下、台灣擁有的華夏寶島特色,就是島嶼漢人中華文化的生活世界,提供了豐富的平台,讓中華民國在寶島上能夠成功地落實它所代表的中西混合現代性模式。楊氏尤其強調,連在日治時期,台灣抗日運動的先賢如林獻堂、連橫、蔣渭水等都有深刻的中華文化認同,從來沒有將台灣從大中華的範疇抽離出來。楊氏此論述對本土派從後設角度將台灣民族主義思想投射到日治時期的台灣先賢的身上,提出了重要的回應。在楊氏眼裡,正因為台灣有此豐富的中華文化風土,1949年之後的寶島不僅僅能夠接受中華民國大量的文化教育資源與文物,也能夠成為新儒家知識分子如牟宗三、唐君毅與徐復觀等人的避風港,與本土士紳培養出真摯的友情,不僅僅傳承中華文教、也用間接與直接的方式對黨國政權提出民主化的要求。楊氏所論述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故事拒絕「外來政權」的說法,也不接受中華民國的民主化過程僅來自於台灣本土勢力的抗議與行動的想像。恰恰相反,「主權在民」是中華民國內部的理念,其民主化過程涵納,也仰賴台灣本省與外省族群的共同參與。同時,內在於台灣的中華性也使島嶼成為中華文教傳統的傳承之地。因為寶島與彼岸中華大地的歷史息息相關,如果抽離了兩岸連動的視角,台灣從明鄭到民國的生活世界恐怕無法被充分理解。如此,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民主之島、華夏之島、共生之島也就無法逐步顯現。


楊氏對既有的五四歷史和台灣本土歷史典範,提出的顛覆性的視角,此事已經引起台灣學術界與社會的深刻反思,導致《思考中華民國》成為台灣稀罕的知識事件。無論與之認同抑或對之搖頭,這本書在這幾年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筆者相信,楊儒賓劈開魯迅在文化啟蒙中的寂寞:「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 」2


此專輯收集了兩岸三地、東亞與北美對《思考中華民國》一書的思考與討論。文章有贊同的聲音,也有反對的聲音,很明顯此書不存在於無邊際的荒原,而是鑲嵌於台灣知識生活的核心。作者群之內有大陸籍的文化研究學者(王曉明)、香港籍民國史學家(許啟軒)、出生大陸而在美國任教的民國史學家(鄭小威)、在美國任教,有深厚島嶼背景的台灣史學家(楊孟軒)、長於加拿大在台灣任教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莫加南)、中華民國籍的資深歷史學家(張崑將)與年輕哲學家(李雨鍾)以及兩位日本籍的哲學家與文藝研究者(石井剛與鈴木將久)。兩岸三地、東亞、北美學術界的聲音都涵納其中,展現本書跨越地理與學術領域的吸引力。作者們從方法論、歷史論證,哲學概念、認識論框架等各種角度切入楊氏的大作,為了掌握、反思或挑戰它的基本論點。雖然本專輯未能收錄韓國和東南亞等地學者的討論,但相關的思考已然展開,楊著的日文版與英文版也正在翻譯之中,相信不久之後會捲動更廣泛而深入的回響與辯詰。


當代全球右派思潮崛起的今天是王曉明閱讀《思考中華民國》的語境,對王氏而言,世界各地的人民多半「陷入了一種更普遍的消極的心態……看不懂今天的複雜的社會結構、不相信有辦法解決現實的困難、不信任現有的主流秩序、也看不清未來大致會如何」。在此環境中,王氏贊成楊氏努力去挖掘中國現代性的理念,並展現這些理念在歷史中如何改造現實。此方法可以給今天消極群眾重要的知識與精神上的啟發,讓他們感受到理念之於現代化工程的重要性,而且此一工程尚未完成。除了體驗先賢在困難、失望、奮鬥與挫折中對理念的不斷投入,今人更當以批判之眼檢驗理念所造成的現實。鄭小威表示楊氏著作對他最大的觸動來自於它所展現的年代意識:「生長在台灣兩蔣父子威權統治時代的老師們的思想資源比現在的台灣要多元與複雜,他們深知『兩岸性」對於台灣政治性格塑造的重要,但他們卻也在慢慢老去,而新一代的思想資源卻趨於單一。」鄭氏的想法挑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線性論述,對台灣主流的論述,即解嚴之後台灣在思想上一定比兩蔣時代更為多元的想法,提出耐人尋味的重估。


莫加南的文章給予《思考中華民國》 最高的評價,認為它提出了「新中華共識」(New Sino-Consensus)的哲學與史論基礎,有望成為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 引領我們往「中華邦聯」的方向前進。在中華文化作為支援意識的前提下,兩岸共生之道成為可能。兩岸社會雖然無法大同,但是至少在思維與情感上可以打通,構造民間充分交流與彼此關懷的基礎。不過如何調和中華民國新儒家的傳統主義與大陸最近幾年所推動的中華傳統文化復興,在唯心與唯物論的思想之間找到有效的對話方式,將是兩岸知識分子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


楊孟軒對《思考中華民國》提出方法論與實證上的批判,指出本書雖然花了大量的篇幅論中華民國的理念、新儒家的價值觀等,說到底,著作的論述為「單一面向」,反映了「國民黨戒嚴時期歷史教育,用大中國主義思維的濾鏡」詮釋兩岸歷史,而低估台灣本土主體的複雜性。楊孟軒尤其介意楊儒賓對日治時期的解讀,即楊儒賓強調台灣現代士紳的中華認同。關於1949年之後在台灣新儒家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楊孟軒也保持保留的態度:「儒家學者會直言不諱的批評當局不民主,他們反對蔣介石違憲連任總統,但是他們的軟性批判與諫言並沒有起多大的作用,反倒是後來台灣一般民眾的大型街頭抗爭,開始有效地逼迫政府讓步」。如何理解新儒家對台灣民主化的具體貢獻會是未來台灣漢學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學者諫言與街頭抗爭之於社會改造的良窳也將會是學術、政治與思想思辯的重要議題。


許啟軒從左派的角度閱讀《思考中華民國》,批評「中華民國」在其政治建構上根本反對「人民」概念所代表的階級意識。他指出:


「人民」在中華民國的話語系統下不常見,多以「國民」呈現,凸顯「國家」與「民眾」互為隸屬的特性……〈民生主義〉主張農村方面平均地權,城市經濟則節制資本,靠不受列強、資本家束縛的國家統籌資本、生產資料、勞工進行生產,在這個意義上,人民被賦予被動的角色。


中國社會主義思潮與展呈此理念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對「人民」顯現了完全不一樣的態度。許啟軒寫道:「當人民演變成不斷詰問國內資本家的工農組織,發動罷工、起義,偏離『國民』的角色,甚至把這些行動跟對抗帝國主義連在一起,『民國』的理念便面臨挑戰。」人民是否為被動的訓政客體還是構造社會的行動主體者是國共之間最大的矛盾,也是中國現代化路線分歧最基本的問題。 因此,許氏留給楊儒賓一種耐人尋味的挑戰:「長年『民國』對工人運動的態度,很難稱得為友善。」中華民國在歷史上是否曾經有效地回應階級不平等,是否在薪水過低,房價飆高的當代台灣也能有效地回應貧富差距,是接下來「思考中華民國者」要面對的議題。


在哲學議題上,李雨鍾也對楊氏提出重要的反思與質疑。 李氏指出楊氏的論述的核心概念為情境主題與風土論。受到海德格與和辻哲郎的啟發,楊氏將生活世界設定為先於個人意識的「深層文化背景因素,縱然人們可以明確反對或贊同這種背景,但……其行為無法完全孤立於背景,而是或明或暗地為其所滲透。」此哲學框架對思考兩岸關係有非常明確的含義,如李氏所寫的:「在楊儒賓眼中,中華文化傳統恰恰構成了這種囊括兩岸的文化風土……無論是猛烈批判還是堅持擁護傳統,都不能動搖這更為深層的、構成兩岸生活世界基底的文化傳統」。但是誰決定生活世界的範圍?為什麼台灣這個置於日本、中國大陸、東南亞、南島語系與太平洋無數島鏈之間的樞紐島嶼 (axial island) 一定要選「中華」來鎖定自己的主體性?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指向了兩岸風土當中層疊交錯的文化、種族與歷史複雜性。李氏因此建議楊儒賓離開海德格的生活世界,走進漢娜.鄂蘭主張的「公共世界」 (public world),因為後者比前者更「具有脆弱性與改變性」。他擔心,如果沒有此彈性的話,楊氏的思考模式恐怕會掉入文化本質主義的陷阱,落入了「某種決定個體命運的文化背景」,而不是導向仰賴諸眾的公共行動所維持的「公共世界」。


鈴木將久、張崑將與石井剛將楊氏的思考從兩岸中華性的範圍跨越到更廣泛的東亞,甚至星球性的問題意識。鈴木將久在贊成楊氏思考「理念」與「現實」的辯證性關係之後,提出對此討論的展望:「我們可以運用楊儒賓的知識方法重新討論東亞的歷史經驗。在楊儒賓開拓的思想視野下,如何想像東亞的歷史和未來,這是接下來我們要探索的思想課題」。情境主體、風土論等在「思考東亞」上應該展現不一樣的內涵,畢竟兩岸共生並不完全是兩岸內部的問題,而是牽涉東亞複雜的現代歷史。張崑將提醒讀者「何謂中華」此問題除了從兩岸歷史的角度著眼,也可以置於明朝崩潰之後中國周邊國家對「中華」的想像與重構。如張氏所寫的:


在17世紀以後出現「一個中華,各自表述」或「一個東亞,各自表述」的文化與政治現象籠罩了東亞世界……「一中各表」,其實在過去近代以前的中華秩序下,特別是17世紀以後的東亞世界,早就開始了,並且這套中華秩序有著宋代儒者以降對「道統」的文化傳統是否存續的終極關懷。如果撇開各種情境脈絡,「一中各表」其實要表達的簡單意思是「你是中華,我也是中華」的「複數中華」概念……這種中華的多元性是過去東亞所隱而不顯的現象,也是過去中華認同在周邊國家長期累積醞釀下的結果。「一中各表」呈現出朝鮮的「大╱小中華」或臺灣明鄭的「正統╱正統中華」或是日本最後「以皇道取代王道」等等的模式,就像一個迴圈,無論怎麼繞,均還脫離不了對中華秩序的追求。


在東亞19世紀後半葉之後現代民族主義成為主流的思維方式,影響了中國周邊國家如何思考主權、邊界、語言、文學、「民族文化」等核心概念。在「文言一致」的單一國語文學的號召下、在主權分明而互不隸屬的反帝國的氛圍中,張氏所論述的前現代「複數中華」的東亞版圖不易被看見,甚至從現代視野中消失。東亞在歷史上的「中華意識」與當代東亞的主權國家思考有很明顯的區別,這也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議題。


耐人尋味的是,石井剛鼓勵讀者思考比「中華」還普遍的價值觀,提醒我們在面對跨文明的挑戰(如氣候變遷、全球病毒、民主危機等)的今天,訴諸單一的文化傳統,不管此傳統是多麼燦爛的,是萬萬不夠的:「任何一種地方性的文明理念,無論是歐洲的、亞洲的,還是基督教的、伊斯蘭教的抑或是佛教的等等,都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唯一的普遍性理念」。石井剛希望將我們的視野從兩岸擴散到東亞,然後再擴散到星球性的範圍去,因為對他而言,真正的問題「不是中國文化傳統在世界上如何重要,如何可以拯救西方文明的弊端,而是我們以人類共生的高度珍惜世界上無數個本土性精神財富,集思廣益共同尋求世界共生之道」。一種從中華民國出發的哲學反思如何蛻變成跨文明的星球性思考,星球性的哲學基礎何在,是接下來思考「共生之道」的重要問題。石井剛提醒我們,被民族國家束縛的思考無法動員跨國的思想運動:「問題應該是中國或者楊儒賓所說的『中華性』如何要擺脫民族性符號的地位,進而成為引領世界的普遍價値。」


以上對《思考中華民國》的反應,無論是反對還是贊成,都彰顯出楊著的活力。今天海峽兩岸、東亞、中美等格局八面碰壁,衝突頻仍,知識分子看似無奈且無力。但是無論多麼困難,多麼曲折,理念提出時,不管是多麼渺小或邊緣,對現實還是有某種力量。民國學人陳寅恪在家國動亂與眼疾纏身的雙重威脅下,仍憤力疾書,留下「痛哭古人,留待來者」的悲願,在多年之後有大儒跨海承接,形成文化熱潮,即是一例。有人站起來,為理念提供了完整的論述,必然會引起他人之感悟,開拓思維與胸襟,甚至繼承這份思想的資產。同為民國學人的魯迅,身處理念看似失敗,文字無力的黑暗時代,對此道理有深刻的體會:「希望是無本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3。《思考中華民國》就是這樣的鋪路工程。走的人多不多,要看未來圍繞此著作的討論、翻譯與教育如何發展。民國理念之成敗,兩岸社會的共生共榮,也繫之於茲。


最後,楊儒賓拜讀了諸位學者的書評之後,也應本刊之邀提出自己的回應,以〈彷彿有光,因憂而寫〉作為題目,提供完整的讀後感。楊氏進一步闡釋他對台灣與兩岸的現勢的具體判斷,也說明此判斷段背後的危機意識與使命感。〈彷彿有光,因憂而寫〉一定會被讀者看成為《思考中華民國》的重要附錄,是楊儒賓到目前為止最直接,也最強而有力對台灣民族主義與中國左派史觀的反駁。 對前者,楊氏再次提供台灣需要從「兩岸性」著眼此立場的重要辯護,提醒讀者:


「兩岸性」……這種敘述首先就是對於一種壟斷、排他而內捲的台灣史觀點的反撥,這種內捲化觀點下的台灣歷史乃是「把大陸風土一一拋棄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把大陸性格轉化成海島性格的去中保台的過程。我不是認為台灣四百年沒有重要的在台灣內部發生並發展的歷史,我和一般人民有同樣的一雙眼睛。我所以對這種主張有所保留,乃因這種主張將兩岸問題提升到國家建構的層級時,它要同時面臨歷史的有效解釋以及理論的倫理效果的問題。


楊氏希望島嶼內部關於主權問題的討論可以回到更嚴肅的思考範圍,正視島嶼之外的兩岸、東亞與世界格局,而非一廂情願內捲於單一的主體性塑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回應以上的「歷史的有效解釋」與「倫理效果」問題。楊氏進一步強調:


目前的兩岸的爭議並沒有脫離1949年遺留下來的格局。我們不能說台灣脫離大陸中國的統治已久,按國民主權的依據,台灣就自然獨立了,對岸的政府與人民對兩岸問題便沒有發言權。好像台灣分化出去,就像小家庭從大家庭中分化出去,台灣即擁有唯一且排他的主權,好像主權的宣誓不需要考慮歷史傳承的歷史主權的因素,兩岸的問題在本質上不是政治性的問題一般。


換句話來說,台灣的未來恐怕不是台灣內部勢力能夠單一決定,而只有在1949年遺留下來的格局才能夠磨合兩岸雙方共生之道。在今天的台灣,正視此現實意味著回到中華民國的問題意識,重新思考島嶼與大陸的文化與政治上的關係。


關於左派對中國現代歷史的詮釋,尤其關於「階級」此概念要如何在中國現代歷史中被了解,楊氏也一點都不退讓。他提醒讀者雖然共產主義思潮在中國的興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世界第一大戰之後知識分子對民主體系的失望,當時還有一批儒家識分子如梁漱溟與梁啟超不願意放棄對民主的堅持,對列寧式革命所帶來的暴力提出從傳統文化土壤上的批判。1949年之後的海外新儒家們對民主的堅持一樣堅定。 不管列寧式的革命看似多麼的魅力,穿越20世紀的儒家傳統主義者基本上都維持清晰的判斷能力,不願意接受社會主義先鋒政黨的專政傾向。 作為此思想傳統的繼承者,楊氏對左派學者提供耐人尋味的挑戰:


不論階級與人的資格結合得多深,或曾發揮多大的歷史作用,如徐啟軒指出的「人民」,而非「國民」曾發揮的巨大的歷史動力,我們還是不免要問在共產革命的道途中,階級鬥爭的旗幟下,為何如此暴力?流了如此多的血?即使「階級性」有人性中的依據,我仍不會把它當成人的本質,也不認為階級鬥爭可以視為推動歷史的主要動力。


楊氏不願意將人的「本質」縮小為一種政治鬥爭的身分,此立場背後的倫理關懷為孟子所開創的「良知-心學」傳統。如何想像與實現一種紮根於文化風土、與世界共在、擁有深厚的道德潛力的主體性是儒家哲學的核心。此關懷是楊儒賓解讀中國現代歷史的切入點:「我要在中華的道之傳統、中華民國的理念以及現實中華民國三者之間找到起承轉合的機制,並在已初步體現儒家現代性方案的現實的中華民國身上,找到深化它、昇華它,保護它,並且可以切入兩岸互動的空間。」深化、昇華、保護中華民國所代表的混合現代性意味著拒絕將文化傳統的自我斷裂當作現代化必然的條件。恰恰相反,中華民國證明現代轉型能夠在文明的連續性上進行,而此連續性不得不帶著對存有論的重要意義:


在當代這個多元複雜而又全體關聯的世界,任何思考儒家思想在當代世界的意義的學者,他如沒有帶著「道(天)的普遍性」、「理的必然性」以及「仁的相互性」,也就是他的思考如果沒有「來自土地(中原、中國)而又轉化土地(中原、中國)的意義」之前提,他的論述都需要受到嚴格的質疑的。


作為中華之道的現代載體,「中華民國」發揮的規範性作用不僅僅牽涉的政治體制的問題,也牽涉到以上的普遍性、必然性、相互性的存有論問題。換句話說,它不是單一派別、單一行政體系、甚至單一民族的資產。透過楊氏的重估,它已經能夠「通向帶有世界主義精神的中華文化」的面貌,對如何做人、為何做人的最基本的人生觀問題提出充滿想像力的答案,對世界各地的人民提供存有論的資源。


誰敢輕易放棄它?放棄它之後,兩岸共生前途尚可問耶?世界性的中華文化前途尚可問耶?


莫加南(Mark McConaghy),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和台灣文學史和思想史,著作發表在該領域的領先期刊上,包括China Information、Moder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Asian Studies Review、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他也是Voices from the Chinese Century: Public Intellectual Debate from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9)和汪暉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3)等書的特約譯者。



本文注釋:


1 如紫藤文化協會主辦,趨勢教育基金會協辦之「紫藤廬40週年『大台灣史觀』論壇系列1《思考中華民國》(2020/11/14-2021/01/16):

[Insecure Code] [< iframe src="https://www.youtube-nocookie.com/embed/xqP9ku1bSXI?rel=0&autoplay=0&showinfo=0&enablejsapi=0" frameborder="0" loading="lazy" gesture="media" allow="autoplay; fullscreen" allowautoplay="true" allowfullscreen="true" width="728" height="409" style="display: block; height: 407.25px; width: 724px; 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aspect-ratio: 1.77778 / 1; background-color: var(--color-bg-secondary);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size: auto; pointer-events: all; --tw-border-spacing-x: 0; --tw-border-spacing-y: 0; --tw-translate-x: 0; --tw-translate-y: 0; --tw-rotate: 0; --tw-skew-x: 0; --tw-skew-y: 0; --tw-scale-x: 1; --tw-scale-y: 1; --tw-pan-x: ; --tw-pan-y: ; --tw-pinch-zoom: ; --tw-scroll-snap-strictness: proximity; --tw-gradient-from-position: ; --tw-gradient-via-position: ; --tw-gradient-to-position: ; --tw-ordinal: ; --tw-slashed-zero: ; --tw-numeric-figure: ; --tw-numeric-spacing: ; --tw-numeric-fraction: ; --tw-ring-inset: ; --tw-ring-offset-width: 0px; --tw-ring-offset-color: #fff; --tw-ring-color: rgb(59 130 246 / 0.5); --tw-ring-offset-shadow: 0 0 #0000; --tw-ring-shadow: 0 0 #0000; --tw-shadow: 0 0 #0000; --tw-shadow-colored: 0 0 #0000; --tw-blur: ; --tw-brightness: ; --tw-contrast: ; --tw-grayscale: ; --tw-hue-rotate: ; --tw-invert: ; --tw-saturate: ; --tw-sepia: ; --tw-drop-shadow: ; --tw-backdrop-blur: ; --tw-backdrop-brightness: ; --tw-backdrop-contrast: ; --tw-backdrop-grayscale: ; --tw-backdrop-hue-rotate: ; --tw-backdrop-invert: ; --tw-backdrop-opacity: ; --tw-backdrop-saturate: ; --tw-backdrop-sepia: ;">]

http://www.ccstw.nccu.edu.tw/sites/ccs2021annual/)。相關之英文學術討論,見Mark McConaghy, “‘Think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 7 (2024) 173-187; Kun-Jiang Chang, “Book Review: Think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Yang Rur-b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 (online first 2024), 30 May, 2024, https://doi.org/10.1163/24688800-20241330


2 魯迅,〈自序〉,《吶喊:插圖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頁3。


3 魯迅,〈故鄉〉,收錄在魯迅《吶喊:插圖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頁83。

台灣《思想》雜誌

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

·

2024年10月15日

《思想》是聯經出版的一份以書代刊的雜誌,創刊人和現任總編輯是錢永祥。波士頓書評獲《思想》授權,將不定期發佈其精選文章。

喜欢jefferson23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