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的发展奇迹与新结构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
一、中国发展奇迹的大胆预测
在1995年《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之际,我曾撰写了一篇祝贺文章,其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21世纪中国会成为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21世纪会是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思潮的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这一预测在当时或许被视为天方夜谭,因为当时国内受过完整、系统的现代经济学教育的人才稀缺。然而,这一预测并非幻想,而是基于我与蔡昉、李周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一书的分析。
在该书中,我们预测到2015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而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也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即便到那时,中国的人均GDP也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速度仍将高于美国。因此,我们坚信,到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二、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近水楼台先得月”
自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以来,经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从那时起,直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大多出自英国或在英国工作。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美国,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也大多来自美国或在美国工作。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取决于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而重要现象往往发生在重要国家。因此,重要国家的经济现象自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创新的根源。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亚当·斯密等英国经济学家“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能够揭示英国经济现象背后的道理,成为经济学史上的大师。同样,二战后美国经济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美国的经济现象吸引了全球经济学家的关注,美国经济学家也因此有机会更好地解释美国现象。
而根据《中国的奇迹》一书的预测,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党和国家也提出了到2035年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到2049年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现象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中国的经济学家将有机会揭示中国经济现象背后的道理,推动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时代机遇
在1995年提出上述预测时,中国学界还处于从西方引进现代经济学理论时期。然而,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成为时代的呼唤。这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经济学理论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契机。
作为经济学家,我们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我认为,关键在于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认识。他指出,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而正确的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推动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具有第一性;历史唯物主义则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也是第一性的。
四、新结构经济学的提出与理论创新实践
在深入研究中国经济的过程中,我发现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能够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这一认识使我在《中国的奇迹》一书中较好地预测中国的发展。
在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主流经济学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应用中的局限性。这些理论往往以发达国家的物质基础、社会、政治、文化等结构因素作为暗含前提,而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使得这些理论在发展中国家难以实现改造世界的目标。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2009年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新结构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总结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提出一套能够更好地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现象并推进其进步的理论体系。新结构经济学以一个经济体在每一时点给定、随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作为理论体系的元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原理,也符合还原论从最小组成元素切入分析问题的要求,同时也将理性人假说中决定决策者理性选择的预算约束和相对价格内生化。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和结构特征,发达国家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在多用资本少用劳动力/自然资源的产业和技术上具有比较优势,是其最优选择;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力/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少用资本多用劳动力/自然资源的产业和技术具有比较优势,是其最优方案,因此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因为要素禀赋结构的不同,生产结构会有内生的差异,适宜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也应有所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发展的产业、技术和制度等。这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选择。新结构经济学的提出,不仅是对现有经济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分析范式的扩展和深化。
我从1988年开始研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逐渐形成这套理论范式。自2009年正式命名“新结构经济学”起至今15年,新结构经济学还是一个年轻的具有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要不断地丰富与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