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共功过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脑病?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肝性脑病 “幕后黑手”

送交者: bell2020[☆★★声望品衔11★★☆] 于 2025-01-13 9:39 已读 102 次  

bell2020的个人频道

+关注

统计,中国有超过1亿人患各种类型的肝病。其中,50%-70%肝硬化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肝性脑病。


1月8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肠道细菌产生的苯乙胺在肝性脑病发生中的关键作用。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之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何肖龙教授告诉澎湃科技,肝性脑病是一种与肝脏功能衰竭或严重肝病(如肝硬化)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综合征。它是由肝脏无法有效排除血液中的毒素,从而在大脑中积累所引发的。


肝性脑病通常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思维混乱、甚至失去意识,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小鼠实验显示,将肝性脑病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可复制肝性脑病相关神经症状。而以苯乙胺(PEA)为靶点进行治疗,可逆转前述神经症状。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最新发表的研究结果,拓展了人们对“肠道-肝脏-大脑轴”的认识,并确定了一个很有前景的预测和治疗肝性脑病的靶点。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教授周宏伟(前排左)、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教授何肖龙(前排右)。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肠道细菌产生的氨是罪魁祸首,但临床研究发现,氨并不能完全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生。


在最新发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系统评估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物发现,苯乙胺是肝性脑病发生的重要推动因子。


苯乙胺由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活泼瘤胃球菌生成,经过血液循环入脑。而主要来自活泼瘤胃球菌的苯丙氨酸脱羧酶(PDC)基因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增加了约10倍,而在肝性脑病患者中则增加得更多。


苯乙胺的积累主要是由于肝硬化导致肝脏和血清中的单胺氧化酶B的活性降低所致。


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在接受肝内门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时,术前苯乙胺水平较高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几乎是其他患者的7倍。


这一最新发表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检测血液中的苯乙胺水平能帮助医生预测病人发生肝性脑病的可能性,甚至在患者病情加重之前就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


此外,研究团队还在进一步探索抑制苯乙胺产生的药物用于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以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微生态医学研究中心何肖龙、胡梦瑶、徐轶、夏方博和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谭扬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喜欢bell2020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