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共功过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因、影响及启示

送交者: bell2020[☆★★声望品衔11★★☆] 于 2025-01-12 17:45 已读 125 次  

bell2020的个人频道

+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由政府组织倡导的,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远

的社会活动。针对这场运动,理论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源、进程和结局进行了大量分析,但

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动因、历史进程及政策终结的看法,以及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等问题,尚未达

成共识,存在较大争议。笔者认为,分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因和影响,对我们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现

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程分析

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1953~1968)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经济

因素为主导,以解决城镇就业压力、满足农村建设需要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1968-1980)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

明显的政治倾向,以“对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为主要目的。两个阶段“上山下乡”的基本动

因不同、影响各异,具体分析如下:

 ( 一) 第一阶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动因

1953 ~1968 年间,为新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上山下乡”,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作为一个自古以来的人口大国,到1954年,我国人口突破6亿。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

速度快,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但当时建立在战争废墟之上的新中国,工业相当落后,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加上

社会主义改造对商业、服务业和手工业的大幅度压缩,限制了第三产业对富余劳动力的吸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也就成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新增加的1300万劳动力,能插入工业的不过百万,其余1200万要在乡村工

作” (李富春,1957) ;“城市人口太多了,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改造自身的最好办法” (叶剑英,1958) ;“计划生育搞

得好,以后知识青年就可以在城市里改造,而不必上山下乡了” (张春桥,1960),这些批示,足见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问题(尤其是城市就业问题)密切相关。

二是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农民文化素质低,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人民日报》

发表题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53年12月3号)的文章,指出“建设农村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个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任、生产队长、会计和技术人员,需要千千万万的拖拉机手和联合收割机手”,率先通过中央报刊

呼吁组织青年到农村务农。毛泽东在《农业合作社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 1955年)中指出“全国合作社需要

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儿去找呢? 可以动员大批高小和中学毕业生去做这份工作”。正是在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的号

召下,大量知识青年返回农村、返回家乡,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成为“上山下乡”的先行者。这表明让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深入农村,是党和政府提高农民素质、改造农村落后面貌的一次重要尝试。

( 二) 第二阶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动因

与第一阶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支持农村建设等经济动因不同,第二阶段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运动,主要是缘于政治因素:首先是“文革”时期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后来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在当时造成了

很大的影响,毛主席针对这种发展态势,发出“由工农兵给红卫兵以再教育”的指示(1968年9月11日),红卫兵运动

转向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其次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为防止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毛

泽东提出了“反国内修正主义”,反对“死读书”,主张青年学生“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去,与工农群体相结合”;再次是知

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需要。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

周旺东,男,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与管理。

315

示,认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人、农民相结合,就会一事无成,就是‘资产阶级的尾巴’”,认为接受工人、农民的“再教

育”,是知识分子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而“上山下乡”则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必然选择。可见,这一阶段的“上山

下乡”运动,更多地是出于领导人对时局和政治因素的考虑。

( 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终结

“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暴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并被中央有关部门所察觉:反映知识青年问题的“李

庆霖上书案” ( 1973年) 获得毛泽东“全国此类事甚多,应当统筹解决”的批示后,中央有关部门开始着手解决知青问

题。就在毛泽东对“李庆霖上书案”批示后的第二天,周恩来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统筹解决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于随后组织了13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学习调查小组”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

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会议” ( 1973年6月),检查、检讨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研究了“统筹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方针政策。之后,知识青年在“返城、就业、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获

得了较多的机会、较好的条件,开启了知识青年的返城步伐。

知识青年返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两招一征”,即“招生、招工和征兵”:首先是招生返城。一些知识青

年进入中专、技术或大学就读,无异于“衣锦还乡”,但这只是知识青年中一小部分人的幸运;其次是招工返城。20世纪

70 年代初,随着城市生产秩序的逐渐好转,以及工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城市用工需求大增,为知识青年返城提供了

更多机会;再次是招兵返城。这也为知识青年跳出“农门”开辟了极其重要的途径。二是“两退”,即“病退”与“困退”。

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针对知识青年自身或其家庭确有特殊困难、无法承受“上山下乡”的超强度体力劳动者,以

及受农村缺医少药影响而伤残者和未及时治疗的情况,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而给予“免下”或“缓下”的政策优惠;另一方

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实行规定(草案)》( 1973年) 提出“允许身患严重病残失去劳动能力的下乡知

青,经相关部门的批准返城”,为已“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返城提供了重要途径。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重大政策转折点,云南洪景农场知识青年

请愿风波之后,在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返城风潮。《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 1980年9月6日)

明确要求“能够不下乡的,就不要下乡”,1981年各省市级“知青办”的撤离,宣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终结。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我国的影响

在中国持续27年之久,人数超过1700万之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

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 一)“上山下乡”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积极意义是不容置

否的: 首先,“上山下乡”不仅仅是解决城市青年学生升学、就业压力的途径,更是党和政府试图改革农村社会贫穷、落

后面貌的探索,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

运动,在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技术、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经济和社会

建设、农村合作化组织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再次,知识青年进农村,对改造农民小农思想、坚定农民的社会主义理想信

念、普及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习惯等,也有着积极意义。可以说,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入了“生产的血液、科技的血液、现代的血液”。

( 二)“上山下乡”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对“城市化”的界定,目前理论界的争议颇多,有的以人口的集中度为评价标准,有的以生产结构的变化为评价标

准,更多的则是以城乡人口比例为评价标准。从城乡人口比例标准的角度来讲,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是中国的“倒

城市化”过程: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27年间,全国超过1700万的城镇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这期间,大多数

国家的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由平均16.6%上升到30.6%;世界城市化率,由平均29%上升到

41. 4%。但是,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率,却从1958年底的18.5%下降到1978年

的17. 8%。

从表面上看,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造成了中国城市化率的停滞。但是,这背后的原因是深刻而复杂的:首

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排斥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工业化初期,资本极度稀缺,而劳动力供给相对丰

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吸收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立在战争废墟

上的新中国,一开始就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排斥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限制了

316

城市就业岗位的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重产出、轻流通,重生产、轻服务”观念的影响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甚至

有停滞、萎缩趋势,影响了其对劳动力的吸收;再次,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社会制度,影响了城市就业机会。所

有制结构方面,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消灭了外资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致使就业门路相对狭窄。社会

制度方面,国家在实施“统包统分”就业分配制度的同时,又不能为毕业的知识青年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只能将他

们“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这既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启示

( 一) 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党和政府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现实困难,不得已而采

取的一项措施,能够被人民群体所理解。但是,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不能、也不应该成为长期政策,不能成为解决大

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长期措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解决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发展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并没有

继续实施“上山下乡”政策,但城镇不仅解决了几百万“返城”知识青年的就业,安排了几千万新成长起来的待业青年,

还吸纳了几千万农民工进城务工。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推进,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城乡分割的

二元格局将逐渐被取消,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将变得更加畅通、更加符合市场原则,因为只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才能真正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

( 二) 对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启示

主张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主张。早在中国民

主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就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密切联系群众。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大批知识

分子在群众斗争中磨练成为革命精英,领导人民历经无数战争考验,最终取得战争胜利,这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取

得成功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本想通过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来深化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

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应该是形式多样的自主结合,但当时要求知识青年和

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甚至做一辈子农民,这种片面的、僵化的结合,是对“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误读;另一方面,

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本应该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教育的过程,但当时的结合,只要求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的再

教育”,这种单方面的教育,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要正确审视、理解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问题:两者的结合

应该遵循事实和需要,在市场规律和客观需要的引导下,互相结合、互相学习,达到相互帮助、互相提高的目的。

( 三) 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启示

自1999 年在海南率先试点“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省份实施了这一计划,让人联想起文革时期

的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有人因此表现出担心、谨慎。笔者认为,两者在人口流向(从城市流向农村)和目的(解

决就业难问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大学生村官计划”不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简单复制:一是两者时代背景不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上山下乡”带有政治强制性特征,知识青年没有主动权;“村官计划”中的大

学生,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是“理性经济人”的主动选择;二是两者主体文化层次不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

年,大多只有高小、中学学历,少数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还有退伍军人,整体文化层次不高;“村官计划”中的大学生,

多是本科毕业生,也包括部分硕(博)士毕业生,文化层次较高;三是身份、待遇、时限不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落

户在农村,要与当地社员一起劳动、一起争工分,有的一辈子扎根在农村;“村官计划”中的大学生,到村任职有相应的

政策跟进,享受大学生待遇,并有相应的进退制度和渠道。可见,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

动,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村官计划”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利益诉求,不仅要

改善下乡大学生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还要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畅通的渠道、广阔的空间,让其充分施展才

华、发展自我。
喜欢bell2020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