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飞弹还不够,中国又推出巡飞枪?未来巷战将成真正“地狱景观”
在俄乌战场上,各种无人机和巡飞弹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体积小巧、行动隐蔽的战争机器虽然威力有限,但对没有防护或防护有限的步兵及轻型载具而言无异于死神。
不过从外媒报道来看,中国军工似乎已不满足形制简单的无人机或巡飞弹,最新又推出了可装载无后坐力枪械的“巡飞枪”,这种武器将来若是与巡飞弹、蜂群无人机和机器狗组合,未来的战场会真正呈现出美国印太司令帕帕罗描述的那种“地狱景观”。
(《南华早报》报道的无后坐力步枪示意图,实际上更像机枪) 《南华早报》报道了这个可能进一步改变未来战争模式的消息,声称中北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可装在任何无人机上”的自动步枪,口径7.62毫米,枪口初速740米/秒。最关键的是后坐力“就像敲击键盘一样轻微”,在无人机上进行测试时,前后摆动幅度仅1.8厘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报道称,目前这种无后坐力枪已经过多轮测试,表明有效性并不低,可以在任何消费级无人机或机器狗上进随意射击,而不用担心太大的后坐力使无人机或机器狗完全没有准确度可言。
实际上,无人机搭载机枪或机炮的设想早就有了,只不过实施起来问题太多,大中型无人机的攻击距离往往长达数千米或数十千米,机枪机炮最多一两千米的有效射程根本就是鸡肋,反坦克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才是有用的武器。
相比之下小型无人机安装枪械的实用性更强,但问题是小型无人机往往尺寸有限,枪械射击的后坐力就足以让第一发子弹以后打出去的子弹全都飞上天,所以小型无人机投掷手榴弹或迫击炮弹之类的弹药反而更可靠。
(解放军很早就实验无人机挂载步枪,只不过准头始终是大问题)
不过这种攻击方式也有缺点,那就是不好对建筑物、掩体内部的敌方有生力量造成杀伤,这一点在俄乌战场屡见不鲜。每当遇上躲进建筑物或堑壕掩体的敌方人员,携带手榴弹的无人机就无能为力了,只能召唤一次性使用的自杀式无人机找空隙钻进去进行杀伤。
但如果小型无人机能够携带机枪、机炮,或榴弹发射器之类的曲射火力,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但战场死角基本不存在,无人机从此还能担负更多的任务。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无人机蜂群中,带机枪的、带火箭弹的、带反坦克导弹的、带榴弹发射器的一应俱全,自杀式无人机也混杂其中,地面上还有不计其数的机器狗和无人战车,也安装着相似的武器系统,这种前所未有的战争模式会让当前任何一支军队瞬间崩溃。
(较大一些的多轴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后坐力,但也很有限)
但如何解决枪械发射时的后坐力,《南华早报》认为中北大学的科研团队选择在枪管后部开孔,用这个孔释放子弹发射药爆燃产生的火药燃气,但这样会大幅降低膛压,影响射程和威力。所以团队又专门设计了一种新型子弹,子弹后部包裹了一层经过高度强化的膜,子弹内部则装有电磁感应芯片。
发射时枪管内的线圈会引爆芯片会点燃发射药,火药燃气产生压力推动子弹沿枪管前进,不过压力只在达到临界点才会让子弹冲破高强度薄膜,这样压力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继续推动子弹射出枪口,另一部分则通过后部的小孔排出,抵消后坐力同时并保持枪口初速。
(枪口爆燃的火药燃气是产生后坐力的主要来源)
这是《南华早报》总结的发射原理,但真实过程应该远比这个复杂,对枪管、子弹、密封膜等部件材料构成是不低的要求,而且在实验室环境下是一回事,到了复杂的战场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
况且,新的原理意味着这种枪械需要专门制造,原材料和生产设施都需要从头开始,虽说大规模量产会降低价格,但能否真正实现还要看今后的发展。
不过用火药燃气来抵消后坐力的方式确实可行,曾经是步兵主要反装甲作战武器之一的无后坐力炮,就是这个原理的践行者。无后坐力炮在尾部开口,这样发射时一部分火药燃气会向后排出,形成反向推力,与推动炮弹前进的火药燃气相互抵消,大幅降低发射时炮身产生的后坐力和振动。不过这样很影响射程和威力,所以部分无后坐力炮在尾部专门安装喷射装置,发射瞬间向后喷射推进剂或气体,达到抵消后坐力的目的。
(无后坐力炮甚至可以扛在肩上发射)
最后,《南华早报》还阴阳了美俄等国一把,表示中国曾在2016年和2021年两次提出限制无人机改装致命武器的提案,但都被美俄否决。现在中国凭着技术和工业产能优势,在无人武器装备上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同时还将相关技术和产品纳入出口管制,至少美国恐怕是真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