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概念的引入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展开(中)
王格:“理性”概念的引入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展开(中)
二、王国维的“释理”:认识论上的理性义
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释理》一文。文中首先强调“吾国语中‘理’字之意义之变化,与西洋‘理’字之意义之变化,若出一辙”。不过,在词源学上,“理”和reason显然大相径庭。王国维将“理”界定为“吾心分析之作用及物之可分析者”,而其所谓“若出一辙”,指的是:(1)词源上,二者均有分析、思索的含义,“大略相同”;(2)二者均兼有理由(广义)和理性(狭义)二义。
就广义的“理由”义而言,王国维特别强调了莱布尼兹(Gottfried W. Leibniz,1646—1716)“充足理由律”以来西方哲学对“理由”的分析,最后落实到叔本华的“充足理由的四重根”。不过,由于王国维这里的主题是在讲广义的“理由”,正如干春松所指出,王国维此处的转述与叔本华原书略有差异,“只是要强调理作为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一面,并没有具体到叔本华最为看重的因果律层面。”最后,王国维还征引了南宋陈淳(1483—1544)和元代吴澄的表述,以及中国人日常用语,来证明“充足理由律”不分中西的特性。
就狭义的“理性”义而言,王国维论述了人是“理性的动物”,即理性为人所特有。其第一产物就是言语,作为传递或掩盖其思想的工具。因此,在西方语言中logos等词既是理性,又是言语。王国维将这一狭义的“理性”界定为“吾人自直观之观念中,造抽象之概念及分合概念之作用。”在此,王国维批判了康德哲学,认为康德的“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之区分导致了理性概念的混乱;就“纯粹理性”而言,康德混淆了理性与悟性(今一般译作知性)的界限,“以通常所谓理性者谓之悟性,而与理性以特别之意义,谓吾人于空间及时间中结合感觉以成直观者,感性之事;而结合直观而为自然界之经验者,悟性之事;至结合经验之判断,以为形而上学之知识者,理性之事也。”王国维认为,在康德之后,谢林、黑格尔等都继承了康德的“理性”概念,只有叔本华的论述才让理性概念“灿然复明于世”。因为叔本华的认识论讲,人类由悟性作用而有直观世界,由理性作用而有概念世界,因而王国维再次申明:“所谓理性者,不过制造概念及分合之之作用而已。”在这一意义上,王国维认为,孟子“心之所同然”和程子“性即理”中所讲的“理”虽然有更多的伦理学意义,但在“心之作用”的认识论意义上可以等同于西方的“理性”。总之,王国维要着力区分理性与知性(“悟性”)两种认知,其认为理性就是概念上的认知。
进一步,王国维也是从认识论上理解“理”,因而不论理由义还是理性义,都是“主观上之物”。他还认为,孟子从“心之所同然”讲理义,尤其是王阳明进一步讲“心外无理”,都是我国人说理最为“深切著明”者。因此,他批判了古希腊斯多葛派哲学和朱子理学“皆预想一客观的理存于生天、生地、生人之前,而吾心之理不过其一部分而已”,正因此,“理”在中国宋代以后有了“形而上学之意义”,其实质与《周易》或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具有形而上学意义一样,“不过一幻影而已”。在这个意义上,王国维实际上充分肯定和坚持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理”,只能是从概念上进行理性认知;不能将“理”实体化,视其为直观世界之实在物。在王国维看来,不论朱子“理即太极”,还是斯多葛学派“宇宙大理”,或者康德“纯粹理性”,都是因为人们忘了“理”是抽象的认识论概念,而渐渐以之为“一自证之事实”,“辗转相借而遂成”。
因此,王国维总结说:“理之意义,以理由而言,为吾人知识之普遍之形式;以理性而言,则为吾人构造概念及定概念间之关系之作用,而知力之一种也。”由此论证,王国维认为“理”有所谓“心理学”(相当于今天的认知科学)上的意义,而无形而上学的意义。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这里所谓“心理学”其实是王国维对认识论的理解。
不过,如果就作为“知力作用”的“理性”而言,王国维认为即便在伦理学中,理性之作用仍然是认识论(“知力”)意义上的。他认为理性在伦理学意义上也是“但关于真伪,而不关于善恶”。王国维批评将理性伦理化,他追溯到《礼记·乐记》和《孟子》,但又通过“以是非来取代善恶”的解释,试图“从源头上清理‘天理’的伦理化倾向,而回归其认识论特性”。王国维认为后世儒家背离了早期儒学,不论朱子,还是戴震,皆是从伦理价值来讲“天理”。
西方传统也是类似,哲学家往往强调理性的道德价值。王国维则认为理性与善恶无关,与德性无关:很多情况下,美德基于非理性,而罪恶则可能基于理性。就前者而言,王国维实际上谈及道德情感甚至宗教情感的问题;就后者而言,王国维的论述其实涉及韦伯意义上的“合理性”(rationality)。但王国维是从叔本华的动机论伦理学来理解的,他认为伦理学上的“理由”就是“动机”,“理性”就是“推理之能力”,二者本身都为“虚位”而非“定名”,即可为善,可为恶,因而理本身无所谓善恶价值。由此,王国维再三重申其结论:“理性者,不过吾人知力之作用,以造概念,以定概念之关系,除为行为之手段外,毫无关于伦理上之价值。”
王国维认定“理”(包括理由和理性两义)只有认识论意义,彻底否定了“理性”在伦理学上的价值意义。如此一来,就回避了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尤其宋明理学中关乎“理”的最重要的主题。当时的王国维志在“深通西洋哲学”而“昌大吾国固有之哲学”,即建立起现代的中国哲学。在“理”或“理性”问题上,王国维的论述的确是哲学家式的。但且不论这一论述于西洋哲学是否算得上“深通”,至少其与本国旧有哲学传统之间存在巨大的断裂。而随着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更多的中国哲学家开始尝试衔接古今。
三、梁漱溟的“理性中国”:“理性”与“理智”
在中国现代哲学中,梁漱溟的“理性”概念是独树一帜的。但事实上,梁漱溟对“理性”的使用也有一个转变过程。早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已经使用了“理性”一词,但他是按照一般西方思想中reason的含义来使用的,比如西方近代哲学中的“经验”“理性”两派。他将“理性”与作为情感、意志的“态度”对立,进一步分别对应于知识和思想。换言之,“理性”关乎事实而产生知识,“态度”则关乎价值而产生思想。这样的二分似乎与王国维所阐释的“理”或“理性”如出一辙。在该书中,梁漱溟使用了“直觉”和“理智”来分判中、西、印三种文化传统。换言之,正如艾恺(Guy S. Alitto)所指出的,梁漱溟后来独特的“理性”概念“有着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的‘仁’及‘直觉’相同的功能。”而干春松进一步认为,这一时期的“直觉”概念当是后来“‘理性’概念的雏形”,并指出梁漱溟还在1923年《评谢著〈阳明学派〉》一文中使用过“情理”等词,“是直觉向理性转变的重要过渡环节”。事实上,在梁漱溟后来的表述中,情理确实是作为理性体认的对象。不过,功能相同也好,“雏形”也好,“过渡环节”也好,这些早期概念与梁漱溟后来确立的“理性”毕竟仍然不是一回事。
在“理性”概念确立之前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这可能与当时思想论争、时代困局以及自身理论的内部矛盾催迫有关。不论如何,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梁漱溟就已经开始明确用“理性”来论述中国文化:
我尝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现在更正确地指实来说,那就是人类理性开发的早,想明白中国过去的文化,及中国本来的前途,都要先明白这个东西——理性。
梁漱溟这里谈到,维持社会秩序有赖于教化、礼俗、自力,而三者都是“‘人类理性’之一物”:
所谓自力,即理性之力。礼必本乎人情;人情即是理性。故曰:“礼者理也”。非与众人心理很契合,人人承认他,不能演成礼俗。至于教化,则所以启发人的理性:是三者总不外理性一物贯乎其中。
良好礼俗的依据应当来自天人和谐,朱熹曾以“天理”来理解《论语》中有子所言“礼之用,和为贵”:“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大概是基于对此“和”的考量,梁漱溟对“理性”给出了一个颇为奇特的定义:“所谓理性,是指吾人所有平静通达的心理。”具体而言,“所谓理性,要无外父慈子孝的伦理情谊,和好善改过的人生向上”。梁漱溟强调中国社会中“理性高于一切”,志士仁人力争让“理性不可屈于权势”。梁漱溟将此“理性”与西方的宗教传统进行了对照比较,描述中西社会文化精神之差异。
在梁漱溟之前,“理性”早已成为西方哲学reason的汉字译名,而梁漱溟这里基于中西传统之不同重新界定“理性”之义,就需要辨析其与reason含义之不同。于是,他将西方人讲的“理性”(reason)称为“理智”,以区别于中国之“理性”:
“读书明理”是中国一句老话;其“理”字正指理性。宇宙间的理,我们可以粗分为二:一种是情理;一种是物理。情理出于人情好恶,偏于主观;物理存于事物,经人经验而来,偏于客观。辨察物理靠理智,体认情理靠[理性]。理性、理智二词,通常混用不甚分;这里虽分亦非截然二物。大抵理智要冷静才得尽其用,就必须屏抑一切感情;而理性则离好恶即无可见。近代西洋发达了理智,中国古人则发达了理性。
在这个意义上,梁漱溟认为“读书明理的人”就可说是“理性发达的人”。所以,通过重新界定“理性”,梁漱溟似乎回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之“理”。但梁漱溟所论,又与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家所论的“理”有所不同,似乎刨除了理学家形而上的思辨层面,而更多回归日常社会生活中。正是在此意义上,梁漱溟要进行“乡村建设”,也就是重建理性之中国,而反对暴力革命等“非理性”道路。
梁漱溟后来一致坚持其如此独特的“理性”概念,并且强调“理智”与“理性”都很重要,且不可分割。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这样阐述“理性”与“理智”的关系:
盖理智必造乎“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从这里不期而开出了无所私的感情(impersonal feeling)——这便是理性。理性、理智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二者本来密切相联不离。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