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前吃药≠空腹服药,这些服药误区您了解吗?
前几天起床打开窗户 窗外的人还有各穿各的
入冬的号角吹响后
短短几天
世界已是另一副光景
气温骤降
伴随风雨交加
生病的娃也变多了
生了病要吃药
正确服药方式才会让身体更好恢复
那么服药有哪些“雷”需要避一避?
误区一:根据经验自行调整剂量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会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自行调整用量,这是不对的。
药物在体内发挥药效需达到相应的治疗窗,即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这是经过严格临床试验确定的。若自行减量,药物在体内未能达到最低有效浓度,就不能有效抑制病原体或缓解症状,甚至还会引起耐药;超量服用,则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得不偿失。
误区二:“是药三分毒”,症状消失就立即停药
药物治疗疾病需要一个过程,症状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真正痊愈,自行停药很不科学。当然,确实有一些药品是单纯用来缓解症状的,例如一些退烧止痛的药,症状消失后可以不再服用。
但是像糖皮质激素、抗结核药、降糖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哮喘药、抗生素、抗凝药、降压药、冠心病用药等,都不能以症状是否改善作为停药的标准。应严格按疗程用药,停药也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特别是服用抗生素,自行停药会产生耐药,一旦耐药,再服用同样的药物,就达不到很好的疗效了。
误区三:儿童用药就相当于成人药物的剂量减半
这种观念存在极大风险,儿童和成人各代谢器官对药物的处理能力不同,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等存在显著差异。同样的药物大人吃了有效,但放在儿童身上,即使药量减半,也可能会出现过敏、药物中毒等风险,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给儿童健康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害。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用药应该依据医生的专业建议,综合儿童的体重、年龄、病情及药物特性等因素确定剂量。
误区四:只要一咳嗽就用止咳、祛痰药
《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指出,不推荐急性咳嗽患儿常规使用祛痰药、镇咳药治疗。如需用药,应遵医嘱。
① 镇咳药治疗儿童咳嗽的有效性证据不足,且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故不推荐常规使用。对剧烈或频繁的干性咳嗽、影响生活和学习时,首要是明确病因,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短期使用镇咳药缓解症状。
② 目前缺乏祛痰药治疗儿童急性咳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报道,不同国家对祛痰药使用推荐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祛痰药仅对湿性咳嗽、痰液阻塞、影响患儿生活和学习时可酌情使用,但2岁以下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
误区五:饭前服药就是空腹服药
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饭前服药一般是指在吃饭(或者零食、水果等)前15到30分钟内服用。而空腹用药,若每日服用一次,建议在清晨空腹服药,服药后至少等半小时方可进食食物;若每日服用2次,建议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
误区六:把药掰成多片吃
有些药片中间有一道“刻痕”,这种药是可以沿折痕掰开服用的,但是不可嚼碎。除此之外,其他种类的药都不能掰着吃。特别是控释片和缓释片,它们的有效成分往往比普通药要高,掰开或嚼碎服用,会加速药物吸收,可能引起中毒。还有一些肠溶片,只有到了肠道才会释放药物,掰开服用的话,到达胃部后很容易受到胃酸的影响,会大大降低药物疗效。
误区七:多药并用好得快
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的病好得更快,盲目采用多药并用,其实这是很危险的。有些药物合用可以增加协同效果,而有些药相互拮抗,甚至让副作用相互叠加。如果对目前用药有疑问,或者听说哪种药比较有效后也想用,还是建议先到门诊咨询医生,切莫私自换药。
误区八:喂药吐出来后赶紧补服
“刚喝完药就吐出来”是很多家长喂药时最头疼的问题。是否补服需要看情况。
当孩子服药后立即出现呕吐,即不超过10分钟出现呕吐且呕吐量较大,此时需要补服。服药后15分钟到1小时,要根据呕吐物有多少和吐出来的药物性状判断给孩子补喂多少剂量,具体可咨询医生。如果孩子服药后呕吐量较小,药物并没有完全呕吐出;或服药后1小时出现呕吐,无需再补药量
文字:疾病预防控制科 荚婉茹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