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独孤苍狼,毛泽东农村集体化成败(二)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4756083
此帖是回应独孤苍狼在老夫关于"包产到户"一帖的跟帖。针对他第二个主要观点:1980年代的粮食增加多一点是因为1975年引进的化肥厂投入使用及杂交小麦和杂交水稻的推广,和包产到户关系不大。
(二)化肥狼兄把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的增长归因于化肥产量的增长和杂交水稻或小麦新品种的应用,二者均被认为是毛时代打下的基础,而不是包产到户的功劳。这里主要讨论毛时代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化肥生产的情况。关于作物新品种,老夫会附带提一下。
的确,中国的化肥工业是在毛时代打下的基础。一是1973年提出的四三方案,决定从国外引进13套化肥装置,到1977年已有7套投产,大多成为中国化肥工业的骨干企业。二是1960年,侯德榜发明了合成碳铵的新工艺,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兴办小氮肥厂的热潮。据统计,到1979年全国建成的小氮肥厂有1533家,而当时全国县级行政单位共2137个。也就是说多数县都建设了自己的小氮肥厂,不少县还建了两家。
不过仔细考察四三方案本身,就会发现这是毛氏乌托邦失败的无奈之举。
四三方案起因是1971年8月,毛手下的服务员向老人家反映,买一条“的确良”化纤裤子排了两小时队,饱尝“千辛万苦”。毛深有感触,这才让周恩来提出计划,从国外进口一批关乎民众生计的成套设备,其中就有从美国,法国,日本进口十三套大型化肥生产设备,每套设备大致可生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
几乎所有谈到“四三”方案的文章,包括乌有之乡的《四三方案》文,都承认建国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还没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为了把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分配得更合理,保证大家有饭匀着吃,有衣匀着穿,那时候所有的粮食、布匹都是定量供应的"。
不过老夫认为陈东林的文章说得更清楚:“60年代起,先是由于“大跃进”失误造成的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后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动乱影响生产,棉花歉收,棉布供应持续紧张。因此,我国城乡居民的穿衣基本需求一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许多消费必需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他文章的题目就是《开放的前奏:“四三方案”及其对改革开放的影响》,丝毫没有暗示改革开放后“邓矮子”抢功的意思。
事实上,四三方案引进的成套设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了中共高层的思维,即经济发展不能完全依赖自力更生,“既无外债,也无内债”的自然经济模式走不通,必须打开国门和外国资本家做生意。中国有段时间主要依靠广交会以及香港渠道和国外沟通,其实当年公私合营不搞那么彻底,留下一些私人企业不是多一条路子吗?
四三方案明显是毛氏公有制的倒退!居然和资本家又做起生意来了,而且是海外大资本家。
所以张春桥、江青等人不感冒,“买办","洋奴"嘛。1976年红旗杂志一篇《批判洋奴哲学》洋洋洒洒地说:"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炮制“三项指示为纲”的修正主义纲领,鼓吹唯生产力论,在“一初为了现代化”的幌子下,又大肆贩卖洋奴哲学。他公开主张把发展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的希望寄托在外国,叫嚷“要拿出多的东西换取外国最新最好的设备”,还说什么“这是最可靠的”,而且是“一个大政策”。一时,祟洋迷外之风又刮起来了。”
今天,不少左左也这么想。
然而改革开放后,依靠毛时代打下的这点基础根本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业对化肥的需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极大地促进了个体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化肥成为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这一天,陈鼎衡,四川一家小型化肥厂的经理刚刚走到门口,一位五十开外的农民“咚”的一声迎面跪在他面前,声泪俱下地诉说家缺肥的困难,请求这位大领导批给他一包碳铵。”(化肥那点事)。
然而当时引进的设备还没来得及发挥效力,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小氮肥厂生产力低下,产品质量差还不稳定。1977年全国氮肥生产总量550.9万吨,其中肥效较高的尿素只有100.7万吨,肥效较低的碳铵占大头,262.4万吨,完全满足不了需要。
为此,中共在化肥生产领域做了这么几件事。
一是从1982年到1987年连续进口了2400万吨尿素。大量的进口尿素极大地冲击了众多的小氮肥厂,导致一千多家停产关闭。剩下的小氮肥厂在政府扶持下转型,产品结构由碳铵为主转变为以尿素为主。按2008年的统计,小氮肥厂生产了58.1%的尿素,大氮肥厂只生产了26.4%。今天,山东华鲁恒升,山东鲁西化工,河南心连心,湖北宜化等化肥龙头企业都是从以前的县办小氮肥厂转型发展起来的。这是改革开放后,由政府主导,为适应市场竞争而转型的典型发展效应。依靠毛时代僵化的计划经济,一切根本不可想像。
二是继续从国外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比如,1986年到1995年,国家利用国际金融机构组织贷款和政府贷款建设了一批磷肥装置,加大了对磷肥工业的技改和科研投入,引进十几套大中型磷肥装置,又依靠自有技术建设了80多套小磷铵装置,使磷肥产量从1985年的175.8万吨磷酸酐迅速增长到1995年的619万吨磷酸酐,相当于10年前的3.5倍。
同时还引进了3套以渣油为原料,1套以煤为原料的大型氮肥生产装置,新建了合江、渭河、内蒙等12套大氮肥厂,扩大了生产化肥所能使用的原料。
改革开放后也能够生产更多化肥种类。目前中国在氮磷钾和各种复合肥的产量都占据世界前列。
三是对化肥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90年代后期国家对化肥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别于一般工业的特殊补贴和支持政策,促进对引进技术的转化和吸收,并开发自主技术的关键设备和生产装置,加快了氮肥自给能力的提高","大型氮肥厂主要进行增产10~20%的技术改造;中型氮肥主要进行节能挖潜、淘汰落后工艺等技术改造;小氮肥主要是小尿素的“4改6”、“6改10”等。"“对8套中氮肥实施了技术改造。实施了“20亿”、“45亿”专项对中小氮肥进行技术和品种结构改造,建设了120多套小尿素装置。”
都是毛时代难以想像的措施。四三方案还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新旧结合,节约外汇”呢。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此时距离1949年国民党垮台15年。没人相信中国的原子弹是凯申物流留下的基础吧?除非是果粉。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当年化肥产量884万吨,15年后的1993年,化肥产量达到3151.9万吨,相当于1978年的三倍半強。为什么又有人会相信这仅仅是毛时代打下的基础呢?
事实上,1991年中国仅氮肥产量就达1510万吨,首次高居世界头把交椅,2000年中国首次成为氮肥净出口国,2015年氮肥产量接近5000万吨,达历史最高。如果诸位不健忘,应该记得前段时间,韩国因中国禁止出口尿素而鸡飞狗跳吧?
简单点说,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刺激了农村对化肥的需求,开放性的市场经济又导致中共通过引进技术,进口化肥,扶持国内大中小型企业转型等手段促进了整个化肥生产的大发展。这的确是毛时代打下的基础,但更多的还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大发展的结果。好比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你可以说他的中小学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的最终成就,除了自己的努力,还依赖好的大学教育,名师指导以及优良的研究环境。没有剖割,即使美玉如和氏壁也只是一块石头。
包产到户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为零,此说从根本上就不成立!
至于狼兄提到的杂交水稻和小麦新品种,老夫实在不想多说,因为有点拳王泰森揍小学生的味道。我估计狼兄根本不知道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中,最没存在感的就是杂交小麦了。杂交玉米是美国人做的,三大作物头一个,后来因此得了诺贝尔奖,杂交小麦照单抓药就行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小麦高产品种碧玛一号是民国时期培育岀来的。狼兄,你是否因此认为毛时代的粮食增长应归咎于民国凯申物流,而不是农村集体化?
水稻杂交之所以难是因为水稻是严格自花授粉植物,无法应用普通的去雄授粉技术。袁隆平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确了不起,也是毛时代的功劳。但之后还有更牛逼的光敏核不育,温敏核不育水稻等等,你知道其中的意义吗?
而更更牛逼的转基因育种,连老袁都在搞,就更更不想多说。因为没有改革开放,门都没有。这根本不是引进个把人才,弄个生产线就能解决的,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老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带过一个北朝鲜学生,他们那疙瘩别说转基因,连最起码的生物学研究都困难,因为生物学研究所需的仪器,试剂,耗材,几乎什么都没有。文革中,中国的生物学实验室也差不多,只能重复国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作。现在翻开一期Cell,Nature, Science杂志,没一篇中国本土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论文都会感觉奇怪。
以上主要参考:真实数据:83年后的包产到户对全国粮食增长率贡献率为零;四三方案;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石化化工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氮肥行业;我国化肥工业发展的七十年,以此致敬老一辈化肥工作者;走向自给自主自强的历程;化肥:30年励精图治再创辉煌;化肥那点事:从进口大国到世界第一大生产国,一文纵览中国尿素产业史;陈东林:开放的前奏:“四三方案”及其对改革开放的影响;奇文共欣赏,介绍批邓文章《批判洋奴哲学》。
已标注为mingxiaot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