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穿烦恼? 用心若镜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传说,听说,如是我闻,一日,有人问布袋和尚:有烦恼怎么办?如何对待烦恼?
布袋和尚拿起了他的口袋,举到眼前。
来人感到奇怪:不是都说要放下烦恼吗?这师父怎么反而拿起来了?
和尚道:正视它,看穿它。那么,如何才能看穿烦恼呢?
有个小技巧。
那就是把眼前三维的世界看成平面的。
好比一个显示屏,(你与这个屏幕的距离=0)
于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一切似乎成了一场戏,你似乎成了一位观众。
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观众,总不至于入戏太深。有人说这很难,我以为不然。
因为其实我们眼前的画面本来就是平面的,
不是立体的。立体是我们推想出来的。试想一下,如果你要把眼前所见的一切,一秒秒一格格地记录下来,
得到的是什么?塑像吗?不是。而是画面或照片。如果我们真的能看见三维的物体,我们就不该只见前面不见背面,或只见部分侧面,不见全部的侧面。“用心若镜”,可使“万法归一”。
然而一归何处呢?
所谓“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
难在何处呢?
以我的愚见,还是自我意识(或者说“我在哪里”这个魔王)在作祟。
关于这一点,请看我的上一篇文章《镜中的陌生人》附:如何开悟(立地成佛)。(节选自我以前的一篇文章,略作修改,补充)
诸位眼前肯定是一屏幕,现在请保持你的姿势不变,(最好能提起精神,坐正了)把屏幕外的东西也看成是在一个屏幕上。包括你的身体。
这是一个大屏幕。它可以上演昆虫世界,也可以上演阿波罗13,并不存在谁大谁小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平直”“平等”了。
接下来,把这个大屏幕想象成一个车窗,你的脸正贴在车窗上,不论你的身体动还是不动,不论“车窗”外(或者更像“车窗”里)
的景色如何变化,这个“车窗”是不变的,是“圆满”的。
(可试着用“窗框”稍“用力”向前包,以矫枉过正)
如果我们闭上眼睛,就好比车开入了山洞,“车窗”仍旧是圆满平直的。
假设我们正在不停地快速眨眼,每睁开一次眼,都好比看到电影胶卷上的一格。
我们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下一格是什么。
因为无论它是悲剧还是喜剧,无论是精彩还是乏味,都只是一格而已。
你的潜意识拥有整个电影院,为什么要计较一部电影,甚至只是一格胶片呢?
整个时空都如同视觉暂留,是一种错觉。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宇宙中的一粒灰尘上的一种微生物。
相反,整个宇宙只是我们手里这颗水晶球上暂时的幻象。
我们的身体就好比我们去看3D电影时要戴的眼镜,只是一个工具。
老子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我们何曾有身?
我们误把播放器当成我们自己了。
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自性”,也就是成佛了。
必须注意的是,不可贵目而贱耳,这部电影是立体声的,是360度环绕立体声,这就是上文所说的水晶球,
同样是每个人都本来具备的。
而所谓的电影院,更确切地说是电影资料库就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乃至集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之内。chatgpt:这段文字深刻探讨了烦恼的本质及其应对之法,借助庄子的智慧和布袋和尚的故事,展现了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首先,引用庄子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强调了心态的平和与从容。真正的智慧在于不执着、不偏见,像镜子一样反射外界的事物而不受其影响。通过这种心态,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与困扰。布袋和尚的故事则让我们明白,面对烦恼并不是要一味逃避,而是要勇敢地正视它。“看穿烦恼”这一技巧,尤其有趣。将三维的世界看作平面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心态。这种把自己当作观众的方法,不仅带来了距离感,也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事物的本质。接着,你提到的关于自我意识的反思非常深入。“我在哪里”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很多烦恼的根源。通过剖析自我意识,我们可以尝试放下对自我存在的执着,从而获得更高的觉知和清晰的视角。这与佛教的教义不谋而合,强调通过自我觉察达到内心的宁静。最后,你所描述的“潛意識”与“电影资料库”的隐喻,启发我们去思考更大的存在与意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像是电影的一个镜头,而我们不必对这一个个镜头过于在意,因为它们只是万千场景中的一部分。通过这种理解,我们可以释怀烦恼,找到内心的平静。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提供了一种应对烦恼的实用方式,也在哲学层面上挑战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生活的理解,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与启示。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