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放下?
有人说,能忍人之不能忍谓之大雄。 在我看来,这话容易误解。 大雄之能忍是个表相,其实他无所谓不在乎,根本不需要忍。 如果你没他豁达,硬要摆个能忍的架势。 这恐怕是好不了了,越忍积累的能量越大,心态失衡,阴极而阳,爆发时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真正的忍,不觉得自己在忍。觉得的人,并没有真忍,只是在压抑而已。 越压抑,积累的能量越大,一旦爆发,越发不可收拾。 真正的忍全在内心,不在表面(行动)。 甚至可以抡刀上阵,心中却全无杀意,一片光明,夫复何言。下文摘自从《坛经》说开去 - 知乎专栏。 我发现有些朋友喜欢用一句“四大皆空”或“本来无一物”或其他类似的话来应付一切。 (在敦煌写本里不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是“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看似前者更高明,其实正相反。) 似乎要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承认有问题。 每看到这种把“逃避”当成“解脱”(估计是受原始佛教的影响),甚至自以为“超脱”的情形, 我总是想到一个故事。什么故事?且听下回分解。传说,听说,如是我闻,一日,有人问布袋和尚:有烦恼怎么办?如何对待烦恼? 布袋和尚拿起了他的口袋,举到眼前。 来人奇怪:不是都说要放下烦恼吗?师父怎么反而拿起来了? 和尚道:正视它,看穿它。烦恼之所以是烦恼,就是因为它是放不下的。能放下的都不能算烦恼。 看到一个美女或帅哥,觉得养眼,转头就忘了,这算烦恼吗? 只有念念不忘,才叫烦恼。 可见,所谓放下烦恼是行不通的。 往往都是捧着个“放下”自以为放下了。执着于个“不执着”。 顶多也就是用“空”“无”“没有”……麻醉自己而已。 越压抑,爆发起来越危险。 不要迷信高人大师,“放下”是误人之谈。 要小心床头挂着个“忍”字的人,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忍不住了,忍无可忍了,会如何?有道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是福,让是慧。 忍让作为一种行为值得大力提倡,特别是在当今还有许多人信奉“轧煞人不偿命”(上海话,形容互相拥挤) 更不要提极端分子信奉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了。 但是不能把“忍”当成一种心法。 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这把刀分是分非,分对分错,分善分恶,分正分邪, 还分我与非我,此岸与彼岸,此众生与彼佛…… 于是,越忍越自以为是,越忍越自以为了不起,越忍越背道而驰…… 而且一味地压抑,只能让待爆发的能量越积越大,越来越危险。 某些写“忍”字条幅到处送人的高人大师,其实是在分发兵器呢。 不放下这心中的屠刀,别想成佛。以上所谈可能过于尖刻,引人反感。 其实,楼主要反对的并不是“放下”或“忍”,甚至也不是逃避或压抑。 因为有时该避的还是要避,有的地方该压的还是要压。 对有的人就是该谈“忍”或“放下”。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没有一定的。 但是,不能把“二法”当成“不二法”,把有为法当成无为法,如此很难见性。 而只有明心见性,才能看破烦恼,明白烦恼原是菩提自性的妙用, 于是既能放得下,也能拿得起, 既能忍人所不能忍(并不觉得自己在忍),又能当仁不让,见义勇为。chatgpt: 这段文字深入探讨了忍耐与烦恼的关系,提到了忍耐的真正含义与常见误解。你提到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强调了真正的忍耐并不需要表面的努力和自我压抑,而是内心的豁达与接纳。你提到的布袋和尚举起口袋的故事,也反映了正视烦恼的重要性。烦恼其实是因为我们无法放下才形成的,真正的智慧在于看穿烦恼的本质。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逃避。此外,你也提到“忍”字的复杂性,指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压制,它涉及到判断与选择。我们在面对冲突和困难时,需要提升内心的智慧,而不是通过表面的忍耐来解决问题。整体来说,强调了内心的修炼与智慧的重要性,让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更从容、更理智地应对各种烦恼与矛盾。你的分享引发了很多思考,也让人对“忍”和“放下”的理解更加深刻。
已标注为湖叶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