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玩交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专家:为何频频把真品鉴定成赝品

送交者: 过眼堂[♂★★诗酒趁年华★★♂] 于 2024-08-12 11:54 已读 6847 次  

过眼堂的个人频道

+关注

鉴定是一门眼学,靠的主要是眼力,这是没有问题的。


一般人会把眼力理解为:依靠眼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从字面上看似乎也没有错,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赖一双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却未必根植于你的眼睛。



对于文物鉴定中的一些背教条、想当然、闭眼摇头、信口否定等现象,我不轻易给这些人下什么为利益所驱、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等断言,只是认为他们都是思维偏差造成的结果。



见到实物时,首先不是看实物的具体细节,从细微之处找根据,比如见到一幅古代作品,不是仔细审视画中内容的用笔用墨和落款书法的神韵面貌,而是首先用“有罪推理”的思维方式,在脑袋里预先已将它判了假的死刑。






一听名头就认为“这么大名头的作品怎么可能在你手里?”,像一位主审法官已经在脑子里将被告判了刑,故即使被告律师再举证大量的无罪证据,也改变不了他预设的判决结果。



闲聊中拿起一本画册或图录,随手翻翻,说这张是真的,那张是假的,凭借已有的知识,大家可能猜的都不离谱,因为起码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一旦有朋友要你在拍卖现场调货鉴定,拍板买张几百万元的书画,或许你的大脑一下子就空白了,假设你之前并没有太多实战阅历的话。



有句乡谚说: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又与“我”周旋的真功夫。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






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



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



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



专家也是人,眼力到位,但也许个人修养、道德水准以及其他认知等,并一定就比普通大众高,低级错误也会犯。似乎与眼力无关,但结果谬之千里。



所以说,鉴定眼力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鉴定文物之前,先正己。

喜欢过眼堂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