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哈佛博士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中青报匪徒究竟犯了什么罪?

送交者: 鹿特丹丹[★★为正义呐喊★★] 于 2024-08-11 8:41 已读 1041 次  

鹿特丹丹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中青报匪徒究竟犯了什么罪?  

在哈佛博士事件中,中国青年报匪徒的罪恶有两条: 一是诬蔑诽谤,二是杀人灭口(未遂)。

一.

2002年5月, 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在西方工作几年后的陈琳博士, 应邀回到他的祖国出任一所山东省私立大学的校长。他是几十年来第一个回国全职工作的哈佛博士。哈佛大学在这个推崇”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的国家具有无与伦比的声誉, 民众膜拜它。哈佛博士回国出任大学校长,成为当时的头条新闻, 海内外中文媒体广泛报道。

然而,这种玫瑰色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 “中国青年报”,中国共青团机关报,中共团派的喉舌媒体,于2002年6月下旬刊出头版头条长篇报道,指控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假的。这篇题为”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的长文称 :陈琳自称的哈佛导师罗伯特•墨顿说他不认识陈琳, 也不记得曾经有个学生叫陈琳。

公众震惊。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从来没有被人怀疑过。实际上,由于陈博士的睿智博学多才,熟悉他的人都认为,他给"哈佛博士"这个称谓增加了更多的光环。

来自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来自陈琳的同事、朋友, 来自各路业余侦探的证词都无一例外地证实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确凿无疑的。
这些证词包括来自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詹姆斯•斯托克教授。斯托克教授也是陈琳在哈佛读博时的导师。他曾任哈佛大学副学监,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热门人选。斯托克在2002年5月,即陈琳履新后不久,接到山东私立学院领导和中青报记者一起打来的越洋电话, 求证陈琳哈佛博士学位的虚实。斯托克教授向他们反复确认陈琳是他的学生,陈琳在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

奇怪的是,中青报的“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一文通篇没有提到他们主动联系过斯托克教授并且获得教授对陈琳哈佛博士的确认,虽然该文声称要"求证"哈佛博士学位。

真的假不了。中青报的指控发表一周后就被打脸。2002年7月初, 第三方媒体北京报发表了题为”证明哈佛博士”的长篇报道。这篇报道称,记者联系了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墨顿教授。 教授证实他指导过陈琳的博士论文研究; 陈琳于1994年获得了金融领域的博士学位。
一句话,中青报捏造证据被北京报捉了现行,北京报打假了中青报。现在看来,这件事对人们逐渐开始接受中国青年报迫害哈佛博士这个事实非常重要。要不是北京报二十二年前就把中青报捏造证据的行径白纸黑字做成铁案,今天,人们很难相信,中青报凭会空捏造证据,诋毁陈琳博士,侮辱他的名誉和人格。

中国公众普遍认为,官媒有时会夸大、会吹嘘、会粉饰,但不会捏造证据,污蔑诽谤一个知识分子。即使在文革的最疯狂期间,红卫兵编织各种罪名批评归国学者,包括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特务,里通外国, 资产阶级代理人等等,都是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罪名,从来没有指控他们是假博士。即使是红卫兵都还尊重读书人的最后一点体面。只有三十多年后的中青报记者才是彻底的丧心病狂,毫无底线。

2002年春,中国山东济南一家新成立不久的私立学院发布新闻,要招聘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博士做院长。这则报道引起了陈琳博士的注意。当时他受两所西方金融培训机构的委托,正在中国寻求潜在的合作伙伴。陈琳博士觉得山东这所学校似乎有眼光有格局,就联系了这所学院。

他们的接触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学院领导了解到陈琳是从哈佛获得博士学位后,就径直地邀请他出任院长。

中国的私立学校与美国的私立大学很不相同。美国的许多私立大学,声望卓越,是美国乃至世界优秀学子的向往之地。而中国作为威权国家,大学一直是由政府办的。私立大学的建立是刚刚在两、三年前被许可,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是高考落榜生的去处。

陈琳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决定接受邀请,希望 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去帮助建设一所起点很低的大学。陈琳做出这个决定,是出于他作为哈佛人常见的救世情怀。

学院礼聘了几十年来第一个归国的哈佛博士。”哈佛博士”是这场礼聘的唯一条件,大概也是成为中国头条新闻的唯一理由。

陈琳入职一个多月后,中青报记者给私立学院院长去电话说,她有证据证明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假的。普通中国人眼里,官媒是可信的。这位院长轻信了记者。几天后,在中青报文章 “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发表的当天, 学院就违约解聘了陈琳的常务院长职务。
因为按照他们的合同,学院的解聘和陈博士的辞职都必须提前三个月告知对方。

简而言之,是中青报记者的谎言和挑唆,使陈琳博士失去了这份工作,也因此使得这所学院的几千名学生失去了受教于哈佛博士的机会。他们本来有机会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在中国的第三代传人。这很重要,可能成为这些高考落榜生的命运逆袭。

虽然中青报对陈博士的指控在一周内被反转,但那些泛滥在网上的中青报文章已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恶劣影响。陈博士因此名声扫地。应验了一句老话:“造谣一张嘴, 辟谣跑断腿”。二十多年了,这个谣还没辟掉。今天, 网上线下还有人为陈琳哈佛博士学位的真假吵得喋喋不休。

二十多年后回头再看中青报对陈博士哈佛学位的质疑,越发觉得这事相当诡谲。

首先,所以公开的、对公众人物学历的质疑都是基于正当的、相关的理由。对欧盟主席范德莱登,对台湾蔡英文,对微软中国唐骏 等等,无一例外。这些理由包括"名字找不到", "学位论文找不到","学籍记录不符",等等。但中青报对陈琳哈佛博士的质疑并没有类似的、正当的理由,只有一个凭空捏造的"证据": 陈琳的导师不认识他。

其次,学历质疑一般起于第三方。比如,对范德莱登的质疑起于反对党;对蔡英文的质疑起于一位台湾大学教授;对微软中国唐骏的质疑起于民间打假人; 等等。媒体从来不作为第三方直接质疑某公众人物的学历, 而只负责报道相关事件的进展,告知公众。在哈佛博士事件中, 在雇主和其它方面对陈琳的博士学位没有任何疑问的情况下, 中国青年报首先发难,成为始作俑者。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没有先例。

最后,学历质疑,无论结果是真是假,是被证实还是被证伪,当尘埃落定、真相大白时,自然也就结束了。但对陈博士哈佛学位的质疑,当真相大白时,中青报并未善罢甘休,而是对陈博士发起更猛烈的文攻:在随后的三周内再发文五、六篇全面指控陈博士。2002年夏天的那个哈佛博士事件仅仅是随后持续二十多年至今的哈佛博士迫害案的序幕。到目前为止,它的高潮大概是2023年仲夏夜发生在纽约曼哈顿街头的对陈博士的(未遂)刺杀。

二.

路透社: 德国政府庇护中国顶尖人才

德国纽伦堡, 2023年11月14日 --- 德国政府认定二十一年前轰动中国大陆的媒体事件,"哈佛博士事件",是官媒对个人的诽谤,是一桩政治迫害事件。

"哈佛博士事件"始于"中国青年报"对陈琳博士哈佛学历的质疑, 但陈琳的哈佛学历从来就没有疑问。"中国青年报"无中生有,捏造了一个"陈琳的导师不认识陈琳"的证据,指控陈的博士学位是假的, 从而挑起了这桩持续二十多年,而且还在恶性发展的诽谤案。

2002年6月, "中国青年报"发表五、六篇文章, 对归国不久的陈琳提出一系列指控。有悖于传媒业常理的是, "中国青年报"拒绝当事人回应, 大陆其它媒体也没有介入调查有关哈佛学历以外的指控的虚实,致使陈博士身背恶名二十多年。

"这是一件罕见的迫害事件,施暴者是媒体记者。" 位于纽伦堡德国联邦移民和难民局的一名负责审查这个案子的官员说, 他们(记者)提出了许多不实指控, 却不允许被指控者公开回应和辩解。

德国政府的庇护决定是基于陈博士几年前递交的申请材料。 因此,德国政府并不知道这一政治迫害案件的近两年最新进展。

这些进展包括, 中国当局不但在中国境内全面封杀陈博士的申诉和对指控的反驳, 还动用海外中国网警和代理,在西方的社交媒体和海外中文网站上,以编辑、版主、管理者等身份, 边缘化、影子删除或直接删除陈博士的有关叙述, 封禁陈博士和他的支持者的帐号,破坏他们在海外发声的努力。

这个案件进展还包括, 几个月前,共青团/中国青年报的杀手在纽约曼哈顿格林尼治对陈博士实施了未遂的暗杀。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校的陈琳博士是计算金融和量子计算的专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顶尖人才。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要对他发起一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罕见的媒体大批判, 是个有待追究的问题。

网上有一种理论认为,由于陈博士是第一个,当时也是仅有的一个拥有哈佛肯尼迪学院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他可能被中共团派看成是潜在的挑战者而被除之。"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的机关报,是中共团派的喉舌。

三.

为什么在中青报第一篇文章伪造证据被北京报揭穿、做坐实后, 中青报没有让肇事记者反省,反而又抛出第二篇文章?中青报内部的监控自律机制是否存在? 

一边是博学多才、掌握前沿学术的哈佛博士,另一边是只会码字的记者。差距巨大,对比强烈。凭什么后者以一纸谎言就主宰前者的命运? 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才有的现象,为什么会沉渣泛起? 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何在? 

为什么不让陈琳博士说话? 为什么不接受陈琳就具体指控的对质? 即使法庭内,法官也会给被告陈述的机会,何况哈佛博士并不是被告,只有记者一面之词的指控,中青报和它的记者何才何德,具有超越法庭和法官的权力? 

为什么不让其它媒体跟进调查核实中青报“破解”一文对陈琳的一系列指控?禁止其它媒体跟进的指令是谁下的?如果当时放手让其它媒体介入,“破解”一文会像“凭什么”一文一样,几天后就被驳得体无完肤吗?

像这样涉及个人声誉的严肃事情,怎么可以一家报纸的一个记者说了算?警察出警还需要成双成对,以便互相约束。媒体业门槛很低、泥沙俱下,低素质者比比皆是。一个记者的未经第三方独立核实的报道(事后被证伪), 赫然登上“央媒”头版,这在新闻业属于什么性质的违规或违法?

公安局发布犯罪信息,尽管证据确凿, 嫌疑人姓名都用“×某×”。而中青报将一系列捏造的虚假的指控强加在真名实姓的陈琳头上,这是什么性质的侵权?可以请公检法介入吗?

中青报跟农民报、中国妇女报一样,有特定的报道领域和受众范围,但它不安分守己,闯入本属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严肃专业大报的报道领域,凭一条捏造的证据挑事事端,如此违纪僭越,中宣部和国家新闻总署不应该惩办吗?

四.

中国青年报喜欢标榜自己是一个敢于揭露黑暗的媒体。好一个贼喊捉贼, 无耻之尤。不明真相的人听到这句话可能会对中青报肃然起敬。但像笔者这样几个月前选择“哈佛博士事件”作为假新闻专题研究项目, 因而阅读了大量相关材料,对中青报的造假伎俩有一定了解的新闻人来说,更多的是感叹和担忧。我担心是不是除了哈佛博士陈琳之外,还有更多的无辜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沦为中青报名为揭露黑暗、实为诬蔑毁谤的受害者。

笔者想提醒公众,中青报上那些看上去很专业的新闻调查,有时间、地点、人物,有双引号引用的当事人的话,有完整的叙述,似乎有依有据的调查报告, 可能是满纸谎言。希望对此作进一步了解的读者,作为一个案例,请参看中青报关于哈佛博士的两篇头版头条文章,“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和“破解陈琳谜团”, 和揭露其造假伎俩的两篇文章,北京青年报的“证明哈佛博士” 和笔者的“哈佛博士中国大陆蒙难记”(此文有待正式发表,但早期版本可以在网上搜到, 题目不尽相同)。

口说无凭。通过一个具体例子,看看中青报所谓的新闻调查是作假的。中青报指控哈佛博士陈琳的各种造假,大多数是平凡无奇的事情,比较高端的、可能有疑问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候选人”。对此,陈琳博士是这样说的: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称希望从海外招聘一名副行长。陈琳去信应聘。信中提到自己是中国人中唯一的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在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工作过的经济学家。中国央行人事部一个季姓人士跟他进一步 联系,经过几个回合的传真、电邮,索取了更多资料后,央行告诉他,他作为副行长人选的报告已呈领导,请他“静候佳音”。

中青报是这样说的: “本报记者向中国人民银行查证。该行人事司干部处刘博答复说,确实有一个叫陈琳的人多次给央行发邮件要求当央行副行长。他们在网上整理过此人的材料,但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央行确实准备向海外引进人才,但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开展。”
中青报的这几句话至少有两处不合情理。 一是,陈琳提到的央行联系人是一位季姓人士,而出来说话的是刘姓。为什么不找季姓核实?根据中青报之前用过的“选择性报道”造假伎俩,它很可能找过季姓,季姓肯定陈琳所述。 然后,中青报抛开季姓, 另找一个不明真相的刘姓。

第二,为什么央行会“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陈琳作为当时中国人中唯一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美联储经济学家(这两项事实中青报也不否认),这种资历,应聘副行长,很离谱吗?如果很离谱, 央行为什么要在网上整理他的材料?如果不离谱,央行为何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不合情理。无论应聘结果如何,招聘单位给应聘者回信,应属基本礼节,央行不可能略过这个环节。此外,中国政府一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海外来信必复。

显然,这几句话可能是凭空杜撰的,如果是出于央行人事部工作人员之口,也一定是被记者篡改和歪曲。

如果读者对中青报的这里的造假行径还有疑问的话,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文章发表后,中青报拒绝与陈琳博士对质,也禁止其它报纸媒体跟进到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核实?

中青报这段文字记录“查证”结果,看似轻描淡写却有险恶用心,把哈佛博士描述成一个鲁莽(” 要求当副行长” ,鲁莽)、神经( 央行没回一次信,他反复去信)、撒谎者( 央行没理他,却自称是候选人)。在一个公众普便缺乏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的国度,官媒上的这几句话,足以让哈佛博士身败名裂。

一个是哈佛博士、中国央行副行长候选人,一个是鲁莽、神经的撒谎者。这二者的社会评价天差地别。中青报记者的几句话,把前者污蔑为后者。何等歹毒!何等邪恶!

有人说中青报对哈佛博士的诬蔑毁谤相当于把一枚钻石生生贬为一块玻璃。不,善良的人们大大低估了中青报记者的歹毒和能耐。中青报是要毁掉这枚钻石,让它不复存在。是的,在一个专制国家,有公权力加持的话语权就是有如此大的破坏力。

如果在美国,一个无辜者像哈佛博士一样被中青报诬蔑毁谤欺凌,他可以向法院递交一纸状书,与中青报对簿公堂;也可以请其它报纸媒体介入调查、核实中青报指控的虚实,或者刊登他对中青报的反驳。但在中国,对于哈佛博士,没有这些选项。

如此黑暗。很难想象这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感觉比中世纪的某段历史还黑。中世纪对异教徒和巫婆的迫害固然天理难容,但受害人作为异教徒或巫婆的身份通常还是确凿无误的。

中青报不是以“揭露黑暗”著称吗?既然如此,年轻一代的中青报记者为什么不揭一揭哈佛博士事件背后的黑暗?给公众一个交代,还哈佛博士一个公道。可以预期,如果事件的真相是通过其它渠道大白于天下,而不是通过中青报内部的纠错机制,自我坦白,自我悔改,将来千夫所指就不仅仅是这几个前辈肇事记者。

曾经有一个名叫张纯如的作家,为了写南京大屠杀,看了太多见证日本人暴行的相关资料,对人类和人性完全绝望。抑郁了,自杀了。笔者现在特别能理解她。笔者也有点后悔选择“哈佛博士事件”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包含两个高端字眼,但背后却是难以言尽的邪恶、黑暗、龌蹉:中青报几篇文章的每个段落都是歪曲谎言造谣,尽显人性的丑陋。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这是鲁迅《狂人日记》中间的一段语录,只需要把“满本”二字改成“中青报文章”, 也是我几个月以来仔细翻阅中青报相关文章的感受。

这个“哈佛博士事件”的始作俑者,除了让笔者反反复复想起鲁迅的这句话以外,还想起了那个把人做成人彘的汉朝女人。读者可能会说中青报记者并没有把哈佛博士吃掉,也没有做成人彘,实际上中青报的几篇文章已经是持笔暴徒们所能做的极恶。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人对同胞还是一样不择手段的歹毒残忍。

一个哈佛博士,不完全是一个普通人,而且生活在西方,受到中青报诬蔑毁谤,蒙冤二十年,无法向公众披露真相,无法昭雪。那么,其他人会怎么样?那些被中青报这样的(文字)恐怖组织污蔑毁谤,在它“揭露黑暗”的调查新闻中被“揭露”的人呢?他们躲过一劫了吗?他们是否可以像陈琳一样,站出来告诉公众,中青报那些“打假求真”的新闻英雄,其原形是怀有蛇蝎之心的、持笔的暴徒。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8_11 9:11:14编辑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8_12 6:51:31编辑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8_12 7:42:23编辑
喜欢鹿特丹丹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