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公式
幸福的公式
楊道還 7/10/2024
有個心理學公式,據說是馬斯克搞出來的,「Happiness is Reality minus Expectations」。
古賢雲:「有錢能解語,無錢語不聽。」有錢人說的總是有些道理的,古之人不餘欺也,我也要替他解一解。
幸福=現實-期待。這個公式講的道理很簡單,期待越大,越不容易幸福。說起來,相當正能量。
但哲學一下,這個公式所表示的,就很不同。
將滿足用0代替,就有,期待=現實。這表示一種躺平,渾渾噩噩的條件反射式生活。幸福的人是少數,因而這些無所求或者渾渾噩噩的人,比大多數人幸福。比如說,萊布尼茨認為現實世界是最優。
將期待用0代替,這個公式就成了,幸福=現實。這是另一種躺平,無所求。比如說,count your blessing的人生態度。簡單而優美,而且總是正的。
當然也有天才將期待設成負數。這樣的悲觀主義者往往是幸福的,但同時也毫無用處。
顯然大多數人的期待是不能動的、不願改變,即,期待固定,那麼就有:期待=現實-幸福。這是很理性的思考,ta-da:「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就像現代人知道現實無可奈何,只好去內卷,來實現自己的期待,幸福由他去。
積極的人,有期待的同時也要幸福,這就需要改變現實,更確切地點說,現實應該按自己想像的那樣來才行。這就需要探討一下現實的性質。
信息科學家香農有句名言:「過去不可知,未來不可控。」這句話很喪氣,歷史也罷了,但現實是不可能按照人的意願來的。莊子同意這句話,說:「外物不可必。」又說,「慎無攖人心。」即人心不受攪亂,試圖去改變人心,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反之動。
法家認為外物和人心是可必的,這個期望距離現實很遠,也就沒有幸福可言。所謂的理性主義者,情形與此類似。他們實際可控的範圍相比於現實很小,但因範圍和規模不同,有差別:大的表現為專制,小的表現為既得利益,極其微小的,只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在同意外物不可必的同時,不放棄期待和努力。庸俗見解認為儒家是讓人吃苦的,反幸福;但並非如此,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的幸福值,一般來講,是正的。
儒家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裡的道是天道的意思,「富貴在天」。人之所欲即是期待。期待成為現實,得到了富與貴,總該幸福了吧?但儒家說,方法途徑很重要,不應該富與貴而富與貴,保不住,到頭來一場空。按照人之所欲的努力,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幸福。一場空其實還好,如果獲罪於天,想一場空也不可得。所以儒家追求的是一種慎終追遠的幸福,反對僥倖心理,這很得罪人。
孔子是追求幸福的。《禮記·禮器》中記載,「孔子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老子同意這種幸福觀,他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沒有偏愛,但善人得福。「後其身而身先」,即便世人看他吃虧,天道卻不會長久虧負他。儒家的公式,要複雜一點,可說是個複數:幸福=現實+儒家期待i。因為「知其不可」,儒家的期待是個虛數。儒家期待有多個層次,也可看作一個整體,具體如《大學》講:「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佛家對現實的認識,是人們都知道的,公式是:幸福=現實i+佛家期待。佛家期待可以簡單概括為成佛的願心,其它小期待雖應有盡有,但真正的願心無與倫比。信仰大都符合這個公式。但檻外人看去,這個公式卻是,幸福=現實+期待i,那個期待是虛的,做不得數。如馬斯克的本家馬克思誤認為,宗教是麻醉劑。卻不知道那個絕對值算法,因為這個絕對值才有從黃巾,方臘,白蓮教,到太平天國。
社會現實中的人,很接近儒家,幸福=現實+期待i,總有點兒虛幻的期待——希望和願望,或者像有人講的,詩與遠方。這從字源上講,也是成立的。幸,非分而得謂之幸。英文中hap是unforeseen occurrence,既可以happy,也可以是mishap。happy带hap属性。喜欢購物的Ladies,大概是找hap。小孩子容易happy。不喜欢有任何hap的中年男,脾气就会很大。
幸福的複數是個向量,即幸福有個方向性。社會中的每個人,就像個小磁針,指向不同。
在道家看,幸福是不可以有公式的,可道者,非常道,而福禍相依。不幸福才能有公式。現實也不那麼實然,「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无厚」。但道家有期待:「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養生主》)
已标注为wordpress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