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哈佛博士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再谈中国青年报是(文武)恐怖组织

送交者: 鹿特丹丹[★★匡扶正义★★] 于 2024-07-09 0:42 已读 8174 次  

鹿特丹丹的个人频道

+关注
再谈“中国青年报”是国际(文字)恐怖组织

中国青年报喜欢标榜自己是一个敢于揭露黑暗的媒体。好一个贼喊捉贼, 无耻之尤。不明真相的人听到这句话可能会对中青报肃然起敬。但像笔者这样几个月前选择“哈佛博士事件”作为假新闻专题研究项目, 因而阅读了大量相关材料,对中青报的造假伎俩有一定了解的新闻人来说,更多的是感叹和担忧。我担心是不是除了哈佛博士陈琳之外,还有更多的无辜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沦为中青报名为揭露黑暗、实为诬蔑毁谤的受害者。

笔者想提醒公众,中青报上那些看上去很专业的新闻调查,有时间、地点、人物,有双引号引用的当事人的话,有完整的叙述,似乎有依有据的调查报告, 可能是满纸谎言。希望对此作进一步了解的读者,作为一个案例,请参看中青报关于哈佛博士的两篇头版头条文章,“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和“破解陈琳谜团”, 和揭露其造假伎俩的两篇文章,北京青年报的“证明哈佛博士” 和笔者的“哈佛博士中国大陆蒙难记”(此文有待正式发表,但早期版本可以在网上搜到, 题目不尽相同)。

口说无凭。通过一个具体例子,看看中青报所谓的新闻调查是作假的。中青报指控哈佛博士陈琳的各种造假,大多数是平凡无奇的事情,比较高端的、可能有疑问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候选人”。对此,陈琳博士是这样说的: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称希望从海外招聘一名副行长。陈琳去信应聘。信中提到自己是中国人中唯一的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在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工作过的经济学家。中国央行人事部一个季姓人士跟他进一步 联系,经过几个回合的传真、电邮,索取了更多资料后,央行告诉他,他作为副行长人选的报告已呈领导,请他“静候佳音”。

中青报是这样说的: “本报记者向中国人民银行查证。该行人事司干部处刘博答复说,确实有一个叫陈琳的人多次给央行发邮件要求当央行副行长。他们在网上整理过此人的材料,但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央行确实准备向海外引进人才,但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开展。”

中青报的这几句话至少有两处不合情理。 一是,陈琳提到的央行联系人是一位季姓人士,而出来说话的是刘姓。为什么不找季姓核实?根据中青报之前用过的“选择性报道”造假伎俩,它很可能找过季姓,季姓肯定陈琳所述。 然后,中青报抛开季姓, 另找一个不明真相的刘姓。

第二,为什么央行会“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陈琳作为当时中国人中唯一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美联储经济学家(这两项事实中青报也不否认),这种资历,应聘副行长,很离谱吗?如果很离谱, 央行为什么要在网上整理他的材料?如果不离谱,央行为何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不合情理。无论应聘结果如何,招聘单位给应聘者回信,应属基本礼节,央行不可能略过这个环节。此外,中国政府一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海外来信必复。

显然,这几句话可能是凭空杜撰的,如果是出于央行人事部工作人员之口,也一定是被记者篡改和歪曲。

如果读者对中青报的这里的造假行径还有疑问的话,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文章发表后,中青报拒绝与陈琳博士对质,也禁止其它报纸媒体跟进到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核实?

中青报这段文字记录“查证”结果,看似轻描淡写却有险恶用心,把哈佛博士描述成一个鲁莽(” 要求当副行长” ,鲁莽)、神经( 央行没回一次信,他反复去信)、撒谎者( 央行没理他,却自称是候选人)。在一个公众普便缺乏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的国度,官媒上的这几句话,足以让哈佛博士身败名裂。

一个是哈佛博士、中国央行副行长候选人,一个是鲁莽、神经的撒谎者。这二者的社会评价天差地别。中青报记者的几句话,把前者污蔑为后者。何等歹毒!何等邪恶!

有人说中青报对哈佛博士的诬蔑毁谤相当于把一枚钻石生生贬为一块玻璃。不,善良的人们大大低估了中青报记者的歹毒和能耐。中青报是要毁掉这枚钻石,让它不复存在。是的,在一个专制国家,有公权力加持的话语权就是有如此大的破坏力。

如果在美国,一个无辜者像哈佛博士一样被中青报诬蔑毁谤欺凌,他可以向法院递交一纸状书,与中青报对簿公堂;也可以请其它报纸媒体介入调查、核实中青报指控的虚实,或者刊登他对中青报的反驳。但在中国,对于哈佛博士,没有这些选项。

如此黑暗。很难想象这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感觉比中世纪的某段历史还黑。中世纪对异教徒和巫婆的迫害固然天理难容,但受害人作为异教徒或巫婆的身份通常还是确凿无误的。

中青报不是以“揭露黑暗”著称吗?既然如此,年轻一代的中青报记者为什么不揭一揭哈佛博士事件背后的黑暗?给公众一个交代,还哈佛博士一个公道。可以预期,如果事件的真相是通过其它渠道大白于天下,而不是通过中青报内部的纠错机制,自我坦白,自我悔改,将来千夫所指就不仅仅是这几个前辈肇事记者。

曾经有一个名叫张纯如的作家,为了写南京大屠杀,看了太多见证日本人暴行的相关资料,对人类和人性完全绝望。抑郁了,自杀了。笔者现在特别能理解她。笔者也有点后悔选择“哈佛博士事件”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包含两个高端字眼,但背后却是难以言尽的邪恶、黑暗、龌蹉:中青报几篇文章的每个段落都是歪曲谎言造谣,尽显人性的丑陋。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这是鲁迅《狂人日记》中间的一段语录,只需要把“满本”二字改成“中青报文章”, 也是我几个月以来仔细翻阅中青报相关文章的感受。

这个“哈佛博士事件”的始作俑者,除了让笔者反反复复想起鲁迅的这句话以外,还想起了那个把人做成人彘的汉朝女人。读者可能会说中青报记者并没有把哈佛博士吃掉,也没有做成人彘,实际上中青报的几篇文章已经是持笔暴徒们所能做的极恶。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人对同胞还是一样不择手段的歹毒残忍。

一个哈佛博士,不完全是一个普通人,而且生活在西方,受到中青报诬蔑毁谤,蒙冤二十年,无法向公众披露真相,无法昭雪。那么,其他人会怎么样?那些被中青报这样的(文字)恐怖组织污蔑毁谤,在它“揭露黑暗”的调查新闻中被“揭露”的人呢?他们躲过一劫了吗?他们是否可以像陈琳一样,站出来告诉公众,中青报那些“打假求真”的新闻英雄,其原形可能是怀有蛇蝎之心的、持笔的暴徒。#china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8_11 8:47:52编辑
喜欢鹿特丹丹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