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哈佛博士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哈佛博士案中的中国青年报:从造谣诽谤到杀人灭口

送交者: 鹿特丹丹[★★声望品衔10★★] 于 2024-07-07 23:38 已读 3671 次 1赞  

鹿特丹丹的个人频道

+关注
哈佛博士案中的中国青年报:从造谣诽谤到杀人灭口 

南希 吴

中共团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派,由曾经的共产主义青年团高官组成。团派在去年的中国共产党20届全国大会上全面瓦解。其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团派头目、前中共党魁胡锦涛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架离会场。近日,随着团派主要头目、前总理李克强突然去世, 团派不但在组织上分崩离析, 其成员也开始在肉体上灰飞烟灭。

西方有部分公众可能同情团派, 认为团派比习(近平)派开明、温和,拥抱接近西方的价值观。其实,这可能是个错觉。20多年前一场在西方鲜为人知的, 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对归国留美知识分子陈琳博士的口诛笔伐的媒体事件, "哈佛博士事件", 可能是中共团派高层导演的。不久前,德国政府认定”哈佛博士事件”是一场政治迫害。 媒体做为施暴者,这样的迫害闻所未闻。

01

如果在英文维基百科中,查"哈佛博士事件"的英文直译"Harvard Doctorate Incident/ Affair", 没有。过去的二十年里,英文的条目一经建立就被删除。 这显然违反了维基的删帖政策。维基要求有争议的条目经过辩论后, 才决定删除与否。

试图在中文维基百科中建立“哈佛博士事件”条目也不成功。这个条目会被自动转到“中国青年报"条目之下的"哈佛博士事件"段落。中国青年报这个条目应该是由中青报建立和监控的。这个条目的参考文献中包括中青报对陈博士一面之词的指控。出于"兼听则明"的考虑,笔者把陈博士的另一面之词链接到参考文献中。这个链接一会儿就被删得干干净净。诡异的是, 增加的内容不但在主页上删掉,在后台也不显示。显然,这个条目是被密切监控和操纵的。

陈博士在领英网站上的主页建立不久后,就被做了手脚。陈博士贴出反驳中青报指控文章后的最初十几秒,点击过千,有望成为热帖。随后,点击的增长几乎停止。帖子上,“谁可以看此文”的选项, 从”全球人士”被偷偷改成“仅限联络”。对一个中文帖子反应如此迅速有效,非内部华人员工做不到。陈琳博士有数千名不同行业的联络,但每个新帖,网站只推给二、三百名不太可能关心这些帖子内容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在中文谷歌 中搜索“哈佛博士事件”, 曾经可以看到陈博士对中青报文章的反驳, 现在看不到了。2022年前,在谷歌搜索关键词"陈琳, 哈佛", 第一个显示的就是他的领英主页。 现在无论怎么搜索, 这个主页都不会出现。陈琳和他的支持者不时贴在推特,Quora等西方社交网站上的帖子如果被大v点赞,有成为热帖之势的,会被迅速删掉。红迪上建立不久的sub , "哈佛博士事件", 在人气开始聚集时,就被删掉。贴在海外中文论坛上的帖子,大部分被秒删或边缘化。

这个现象与美国国务院最近的一份关于中国政府海外新闻监督的报告吻合。这份报告指出, 近年来中国政府调动大量资源在全球实行新闻监督,删除对中国不利的新闻。但是在海外媒体社交媒体上依然可以看到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实际上,这些负面新闻是中国政府不在乎的。这类新闻包括警察野蛮执法, 囚禁维权律师,压制各种抗议活动, 地产拆迁纠纷,底层互殴等等。 这类新闻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再多的案例都激不起波澜。中国政府在乎的、不想让世界知道的是具有潜在爆炸性的新闻。"哈佛博士事件"的真相就是属于这类新闻。中国网警和他们渗透到在海外媒体的代理们全力删除的就是这类新闻。

令人费解的是,“哈佛博士案”只涉及中共团派,而团派是共产党内正在被整肃清洗的一个派别。按理说,中国网警网特不应该删除揭露团派恶行的相关文章。一种可能是,中国网警网特没有认真阅读帖子内容,而习惯地删除那些看上去像是批评中国政府的文章。另一种可能是, 中共团派虽然大势已去,但在海外宣传口的残余势力犹在,继续忠于先主实行舆论监督,一手遮天、欺上瞒下。

02

02

2002年5月, 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在西方工作几年后的陈琳博士, 应邀回到他的祖国出任一所山东省私立大学的校长。他是几十年来第一个回国全职工作的哈佛博士。哈佛大学在这个推崇”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的国家具有无与伦比的声誉, 民众膜拜它。哈佛博士回国出任大学校长,成为当时的头条新闻, 海内外中文媒体广泛报道。

然而,这种玫瑰色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 “中国青年报”,中国共青团机关报,中共团派的喉舌媒体,于2002年6月下旬刊出头版头条长篇报道,指控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假的。这篇题为”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的长文称 :陈琳自称的哈佛导师罗伯特•墨顿说他不认识陈琳, 也不记得曾经有个学生叫陈琳。

公众震惊。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从来没有被人怀疑过。实际上,由于陈博士的睿智博学多才,熟悉他的人都认为,他给"哈佛博士"这个称谓增加了更多的光环。

来自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来自陈琳的同事、朋友, 来自各路业余侦探的证词都无一例外地证实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确凿无疑的。

这些证词包括来自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詹姆斯•斯托克教授。斯托克教授也是陈琳在哈佛读博时的导师。他曾任哈佛大学副学监,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热门人选。斯托克在2002年5月,即陈琳履新后不久,接到山东私立学院领导和中青报记者一起打来的越洋电话, 求证陈琳哈佛博士学位的虚实。斯托克教授向他们反复确认陈琳是他的学生,陈琳在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

奇怪的是,中青报的“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一文通篇没有提到他们主动联系过斯托克教授并且获得教授对陈琳哈佛博士的确认,虽然该文声称要"求证"哈佛博士学位。

真的假不了。中青报的指控发表一周后就被打脸。2002年7月初, 第三方媒体北京报发表了题为”证明哈佛博士”的长篇报道。这篇报道称,记者联系了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墨顿教授。 教授证实他指导过陈琳的博士论文研究; 陈琳于1994年获得了金融领域的博士学位。

一句话,中青报捏造证据被北京报捉了现行,北京报打假了中青报。现在看来,这件事对人们逐渐开始接受中国青年报迫害哈佛博士这个事实非常重要。要不是北京报二十二年前就把中青报捏造证据的行径白纸黑字做成铁案,今天,人们很难相信,中青报凭会空捏造证据,诋毁陈琳博士,侮辱他的名誉和人格。

中国公众普遍认为,官媒有时会夸大、会吹嘘、会粉饰,但不会捏造证据,污蔑诽谤一个知识分子。即使在文革的最疯狂期间,红卫兵编织各种罪名批评归国学者,包括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特务,里通外国, 资产阶级代理人等等,都是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罪名,从来没有指控他们是假博士。即使是红卫兵都还尊重读书人的最后一点体面。只有三十多年后的中青报记者才是彻底的丧心病狂,毫无底线。

03

2002年春,中国山东济南一家新成立不久的私立学院发布新闻,要招聘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博士做院长。这则报道引起了陈琳博士的注意。当时他受两所西方金融培训机构的委托,正在中国寻求潜在的合作伙伴。陈琳博士觉得山东这所学校似乎有眼光有格局,就联系了这所学院。

他们的接触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学院领导了解到陈琳是从哈佛获得博士学位后,就径直地邀请他出任院长。

中国的私立学校与美国的私立大学很不相同。美国的许多私立大学,声望卓越,是美国乃至世界优秀学子的向往之地。而中国作为威权国家,大学一直是由政府办的。私立大学的建立是刚刚在两、三年前被许可,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是高考落榜生的去处。

陈琳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决定接受邀请,希望 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去帮助建设一所起点很低的大学。陈琳做出这个决定,是出于他作为哈佛人常见的救世情怀。

学院礼聘了几十年来第一个归国的哈佛博士。”哈佛博士”是这场礼聘的唯一条件,大概也是成为中国头条新闻的唯一理由。

陈琳入职一个多月后,中青报记者给私立学院院长去电话说,她有证据证明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假的。普通中国人眼里,官媒是可信的。这位院长轻信了记者。几天后,在中青报文章 “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发表的当天, 学院就违约解聘了陈琳的常务院长职务。
因为按照他们的合同,学院的解聘和陈博士的辞职都必须提前三个月告知对方。

简而言之,是中青报记者的谎言和挑唆,使陈琳博士失去了这份工作,也因此使得这所学院的几千名学生失去了受教于哈佛博士的机会。他们本来有机会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在中国的第三代传人。这很重要,可能成为这些高考落榜生的命运逆袭。

虽然中青报对陈博士的指控在一周内被反转,但那些泛滥在网上的中青报文章已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恶劣影响。陈博士因此名声扫地。应验了一句老话:“造谣一张嘴, 辟谣跑断腿”。二十多年了,这个谣还没辟掉。今天, 网上线下还有人为陈琳哈佛博士学位的真假吵得喋喋不休。

二十多年后回头再看中青报对陈博士哈佛学位的质疑,越发觉得这事相当诡谲。

首先,所以公开的、对公众人物学历的质疑都是基于正当的、相关的理由。对欧盟主席范德莱登,对台湾蔡英文,对微软中国唐骏 等等,无一例外。这些理由包括"名字找不到", "学位论文找不到","学籍记录不符",等等。但中青报对陈琳哈佛博士的质疑并没有类似的、正当的理由,只有一个凭空捏造的"证据": 陈琳的导师不认识他。

其次,学历质疑一般起于第三方。比如,对范德莱登的质疑起于反对党;对蔡英文的质疑起于一位台湾大学教授;对微软中国唐骏的质疑起于民间打假人; 等等。媒体从来不作为第三方直接质疑某公众人物的学历, 而只负责报道相关事件的进展,告知公众。在哈佛博士事件中, 在雇主和其它方面对陈琳的博士学位没有任何疑问的情况下, 中国青年报首先发难,成为始作俑者。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没有先例。

最后,学历质疑,无论结果是真是假,是被证实还是被证伪,当尘埃落定、真相大白时,自然也就结束了。但对陈博士哈佛学位的质疑,当真相大白时,中青报并未善罢甘休,而是对陈博士发起更猛烈的文攻:在随后的三周内再发文五、六篇全面指控陈博士。2002年夏天的那个哈佛博士事件仅仅是随后持续二十多年至今的哈佛博士迫害案的序幕。到目前为止,它的高潮大概是2023年仲夏夜发生在纽约曼哈顿街头的对陈博士的(未遂)刺杀。

04

在随后的三周时间里, 中国青年报又发了五、六篇文章,从各方面对陈博士口诛笔伐。这些文章的要点概括起来有:1)陈琳是通过一系列造假吹牛忽悠到院长的职位;2)虽然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真的,但他关于学位以外的自我介绍几乎都是假的;3)学位的真假不重要,要看能力。而陈琳有学历没能力。

撇开这些论点不讲,中青报对陈博士第二波的口诛笔伐可能触发了新闻监管和法律的底线。

第一,英文世界里有个说法,"Once a thief , Always a thief"(一次为贼,终身为贼)。   中青报第一篇文章捏造证据, 被抓了现行。仅仅一、二周后,中青报允许同样的记者继续报道同样的事件,是否妥当?中青报是否有内部监管机制?

第二, 中青报第一篇文章发表的当天,陈琳就被解除了院长职务,就不再是所谓的“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是能够轻易通过媒体对公众发声的人物。)陈琳一直都不是这样的人物。无论是二十多年前在中国还是今天在海外,他都一直无法对国内公众发声。中青报对一个没有发声渠道的非公众人物,在媒体上大加挞伐的法律依据何在?

在叙述陈博士如何忽悠到院长职位时,"破解陈琳谜团"转述了两位哈佛教授的话:

"对陈琳不肯出示任何证明文件的做法,斯托克教授和赛奇教授都流露出难以理解的神情。赛奇教授说,在美国求职一般没有出示毕业证的要求,但他的学历,在哪个大学获得什么学位,推荐人一般在求职推荐信中会讲清楚。用人单位相信推荐人的介绍。斯托克教授也说,他记得陈琳刚毕业时,就要他给写过向美联储谋职的推荐信嘛。"

显然,两位教授都被记者操纵了。他们大概是在被告知 "陈琳不肯出示任何文件" ,"陈琳没有向民办学院提交推荐信" 等等后, 说了这番话。

事实不是这样的,陈琳让民办学院复印了他的护照, 并且远程登陆肯尼迪学院网站, 查看了历年博士毕业生名单 , 核实了博士学位。
记者显然没有告诉两位教授: 陈琳没有应聘院长职位,是民办学院获悉他是哈佛毕业生后, 无条件聘请他的。记者也没有告诉两位教授,当时 中国学校的招聘程序就没有提交推荐信这一项。这种洋派做法, 大概2005后, 上财北清等等校开始到海外招人时才引进的。民办学校引进这些程序就更晚了。

陈琳博士毕业于哈佛和斯坦福中国科大,是计算金融,量子计算 天体物理 公共管理的专家,不但在2000年初那个求贤若渴的时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即使是现在,在近万名中国公立和私立的大学校长里,有相似多学科学术背景和管理训练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当时,几乎 所有对哈佛博士事件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陈琳博士入职民办大学是低就,只有中青报认为他是高攀了,是靠撒了许多谎、造了许多假才忽悠到这个职位。

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作为中国人的不幸。陈琳博士的美国同学,墨西哥同学,新加坡同学,东欧同学毕业不久后回到他们的祖国,纷纷出任总统,总理, 部长,央行行长,大学校长等要职,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国家的媒体质疑他们的能力。而陈博士,回到中国仅仅做一个私立学校校长,却被中青报无端诽谤。

这样的人,中青报竟然可以空口白牙地诬蔑为没有能力。那么,中青报又是如何捏造这么反智的谣言?

起因是这样的。 陈琳博士入职院长之初,有师生反应与陈院长的沟通有障碍。这些议论让中青报记者如获至宝。先诬蔑哈佛博士“沟通能力”不行,接着把“沟通”二字去掉,直接说成:能力不行;有学历没能力。

陈博士作为一个长期在象牙塔,西方大学和金融机构,工作生活的学者,日常接触的人的文化程度很少有低于本科的。应邀回中国讲学,去的也大都是中国的985高校,教的是博士生硕士生。 一下子空降到了一个以高考落榜生为学生主体的,师资也就平均本科水平(学院董事长就是党史专业大专毕业的)的民办学院, 沟通不畅应在意料之中。把沟通障碍单方面归咎于陈琳博士沟通能力,就已经很不公道;接着把“沟通能力差”直接改成“能力差”, 中青报险恶用心。

05

看了“破解陈琳谜团”,不能不吃惊。中国文化大革命后,媒体上已经很少见到这样大字报式的文章了,与其说是一篇报道,不如说是一份判决书。一个“假的”接一个“假的”,那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远超过当年人民日报对胡风梁漱溟愈平伯等反动分子的批判。

仅仅三周前,中青报捏造莫顿教授的话做证据指控陈琳的学位是假的。一个合理的疑问,这篇文章指控陈博士的各种“假”,会不会也是基于捏造的证据?

中国有句古话,” 真相越辩越明”。就是说,当真相扑朔迷离时,可以通过公开的对质辩论、调查核实获得真相。但中青报拒绝这样做。它拒绝与博士就他们的指控公开对质, 也不再让其它独立媒体跟进调查核实。

仅仅在这件事上, 中国青年报就违反了现代新闻业”公平 、透明、公开”的基本原则。 一家媒体刊文指控某人,也就应该允许被指控者在媒体上公开回应、对质。

中青报的表现,不像是要寻求关于陈博士学历履历虚实的真相。中国有句古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 “, 说得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中青报的意在何方?它挑起‘’哈佛博士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06

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要从中国政坛谈起。中国政坛有个惯例,各级共青团高层干部是相应级别的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岗位的接班人。几十年来, 共青团一直没有遇到可以挑战这个惯例的人。陈琳博士回到中国大陆, 可能被中共团派视为一个潜在的挑战者。因为他是第一个、当时也是唯一的拥有哈佛肯尼迪学院博士的中国人。

哈佛肯尼迪学院素有”领袖的摇蓝”之称。在拥抱普世价值、推崇政府官员专业化的国家,它的毕业生回国后往往被委以重任, 出任部长、总理等高级职位。 

中国政府也曾经十分推崇肯尼迪学院。在本世纪初中美交好时期,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的人力资源部)把最有潜力、准备委以重任的官员送到哈佛肯尼迪学院接受短期培训。这些人包括后来成为国家副主席的李源潮、国务院副总理的刘鹤 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李书磊。这个培训机会很难得,都轮不到共青团中央高层官员。

中国官员到肯尼迪学院学习三个月、获得一纸结业证书的被称为”镀金”, 像陈琳那样学习五年、拥有博士学位的, 该被视为‘’金砖‘’了吧。这可能是团派把陈琳博士当成通往权力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的原因,因而欲除之而后快, 遂授意其喉舌中青报对陈博士发起媒体攻击, 在他回国初期,进入尊重西方、崇尚学识、曾提拔过学者王沪宁的中国最高领导人江泽民的视野之前,将他”人格谋杀”, 让他身败名裂,断绝日后与团派成员争夺政府高层职位的一切可能。

这一系列的逻辑分析与推论, 听起来有点难以置信, 但目前最好解释了中青报的动机。否则,这场由所谓中央媒体发起的、文革结束以来罕见的、对知识分子的口诛笔伐,将变成一出无厘头的闹剧。

07

中国青年报究竟毁掉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网上有一份材料对陈博士是这样介绍的:陈毕业于中美顶尖的四所大学,分别学习计算机,天体物理, 社会学,和 公共管理(经济金融方向)。 此外,他还是一个无师自通的画家, 上大学前就是专业画师。

我问过一下身边的中国和美国的同学,他们都无一例外的认为这不可能,或者说不可思议。一个人,怎么可以精通这么多不同的领域?

为了核实这段基本介绍的虚实, 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了陈琳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前同事。陈琳在中科大研究生毕业后、赴美留学之前,曾在这所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陈琳赴美留学后, 跟同事保持联系。

一位前同事证实道:"(关于他专业能力的)这段描述是准确的,没有夸张。陈琳是罕见的天才。" 这位仍居住在北京的退休教授希望匿名采访。他补充到,"陈琳超过了人们对'天才'和'才子'的想象。中青报毁了这样的一个天才,不是'扼腕叹息'四个字可以形容的。

九十年代初,在美国顶尖大学读博士的中国学生寥寥无几。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商学院的刘俊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时就听说在哈佛读博士陈琳, 而且还读过他的文章。刘教授说,陈琳属于美国华人金融学者中文章做得最好的几个之一。说起中青报的指控, 刘教授认为,中青报欠陈博士一个道歉。

(未完待续)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7_16 5:09:28编辑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7_18 6:35:06编辑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7_21 8:24:21编辑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07_30 17:03:16编辑
喜欢鹿特丹丹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