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美是什么(3)

送交者: 我有仙心一颗[☆★三清馆道士★☆] 于 2024-06-28 1:56 已读 534 次  

我有仙心一颗的个人频道

+关注

回答: 美是什么,哲学。(1) 由 我有仙心一颗 于 2024-06-28 1:45

象征的意义上,直接的现实性并非审美事实的要素。正如对象是否表现出“生命的意味”,并不取决于它的物质实体是否真正具有生命。“表现”在这里就是“创造”,就是在对象上进行“加工”。不过这种加工的实践,是通过感觉来进行的,是自由意识通过感觉而“进入”对象,并在对象中被主体所认识,而不一定是对象固有形式的实际改变。 其实不仅感觉,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其内部无不包含着这种加工活动。正因为如此,认识的有目的性和合目的性才成为认识的内在本质。在对象中注意哪个方面,怎样和按照什么方向去改造对象,这一切都取决于主体的评价。评价决定主体对客体的选择,也决定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形式。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评价性,人对现实的反映才是创造性的,才不仅按照它实际的样子,而且按照它可能有和应该有的样子来反映它,并在“反映”中赋予对象以意义。 人是意义赋予者,这表明他们是自由的主体。人要成为意义赋予者必须先成为自由的主体。宇宙规律和一切原始的自然景物之进入价值范畴,就因为人赋予了它们以意义。岩石并不欣赏人的意志,即使后者与它同样坚强;火焰并不欣赏人的情感,即使后者与它同样热烈。为什么人能够欣赏岩石的坚强和火焰的热烈,并且在其中直观自己的意志与情感呢?这是因为他作为自由的主体,已经从自然必然性的盲目支配下解放出来,征服了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之故。自然的人化,这是人在自然中存在的确证。人愈是征服自然,自然界的美对他就愈是丰富。人愈是能驾驭历史,则社会中的美对他就愈是丰富。总之人愈是自由.美就愈是丰富。所以美的存在,反过来说,也就是人类自由的象征。对象世界有多少美,反过来也就表明人有多少自由。 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活动。自由在历史中行进,在历史中积聚力量,它扬弃了一切没有价值的东西,而留下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在这里选择和淘汰的原则,也就是历史积淀的原则。积淀下来的东西以实践为

而留下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在这里选择和淘汰的原则,也就是历史积淀的原则。积淀下来的东西以实践为中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和转化,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和能动的价值结构,共同为人类这个物种在地球上的存在和发展作出贡献。 人没有自由就不成其为主体。从而客观世界就不成其为对象,它可能仍然保持着它所固有的一切物质、能量和运动规律,但是这些属性和规律都不会构成美。如果植物发育的生命节奏同音乐对它的影响一致,如果音乐能使牛多产奶、鸡多下蛋,那么这并不是审美。因为植物、牛和鸡都不是主体,谈不上什么自由。固然,音乐对它们的影响表明,宇宙、生命、艺术作品等这些不同质量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问态对应,并且这同态对应于它们是有益的,即善的。但是,由于它们不是主体、没有自由,所以并不评价,因而这种同态对应对于它们并不构成审美价值。事物的固有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并不直接构成价值,价值客体的确立,有待于主体的评价。价值结构是主体的对象世界,它不可能独立存在。

单一的价值并不形成这样的前提条件,单一的价值只同主体的一定的实用需要相联系,其形式特征只能作为某种功利价值的象征符号,或者说某种消费形式的符号信号,而为人类一般的生理感觉所把握。人的生理感觉是狭隘的和“利己主义”的,它只能捕捉有限的事物。眼睛的生理装置很象一架小小的照相机,耳朵的生理装置很象一架小小的收音机,它们的镜子似的被动的反映囿于生物学上的实际需要,只具有有限的意义,至多只能把握事物效用的某个方面,而不能把握这个价值结构的全体。劳苦农民只看到庄稼的长势而不注意风景的美,古董商人只注意文物的真伪而对它的艺术性视而不见,这是他们的不自由的表现。为了使感觉成为“人的”感觉,人首先必须摆脱生物学上的粗陋的实际需要的制约而获得自由。美感作为一种超生物的、自由的感觉是和一个时代价值结构的全部复杂性相对应的复合的感觉。美感不只是单一的心理过程。美感是多种心理过程如知觉、理解、意志、想象等以情感为中介的复合,是一种多维的把握能力的“进入本能”并在本能中进行综合的统一过程。人类的自由愈是发展,自然界对于人就愈是广阔,对象世界的价值结构及其象征符号就愈是多样。一种符号的含义愈是丰富,同时也就愈是需要人以一种更多维的能力来把握它。于是随着人类从自然进化的领域解放出来而进入历史进化的领域,美感就产生了。而随之,那个作为超越于单一的实用需要的、非功利的、自由的即“人的”符号信号??美也就因此出现了。 例如水这一特定的对象,不过是最常见的物质事实。“水”这个概念符号如果只有单一的意义,它就只能诉诸单一的感觉,就不会成为审美对象。如果它成为审美对象,它就具有多种复合的意义了。它可以是平静的、动荡的、寒冽的、热烈的、深邃的或“广阔的……,而每一种意义中又包涵着许多意义。“寒波膳宿起,白鸟悠悠下”,何等野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等雄浑。“荒沟古水光似刀”不同于“清池皓月照禅心”;“天外黑风吹海立”不同于“高江急峡雷霆斗”,同一种水的形式的这些不同境界,无不来源于不同的综合;并且这种种综合又都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所以这些境界所包容的丰富的含义,都不是单一的感觉、单一的心理过程所能把握的,何况如此之外,还要加上这个词在修辞学上的意义,包括它作为音节和平仄对偶的意义。更何况它的这一切意义的总和,在诗句中不过是一个组成更广阔的境界的小单元罢了。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但是,那从这一切的总和之中见到一个有机整体的人,将会看到这件艺术品的美。每个人所看到的有机整体是不同的,所以每一个人所看到的美也是不同的。即使对象本身固有的结构形式始终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但是它所表现出来、即被创造出来的美却是不同的。在这里,整体并不等于个体或各个局部相加之和。在整体中,单独看起来是丑的事物联系起来看却可能是美的。反之亦然。这个整体是一个新的活的东西。它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非实体。例如数学的和谐,或者伦理的和谐并非物质实体,只是通过人的心理结构它才获得了形式,从而才有可能被感觉所把握。 正如单一的价值不构成审美价值,单一的心理过程也不构成美感。作为心理感受的对象,多种价值属性不同比例的组合中有时突出这一种价值,有时则突出另一种;作为感受的主体,多种心理因素不同比例的组合中有时突出这一种心理因素,有时则突出另一种。这种组合及其相互作用,给这些相互作用的每个组部分都打上烙印??心理结构特征的烙印。在这个过程中,2+2不一定等于4,它可能等于0或者依然等于2,也可能等于7、8、9或100。这中间的变异可能性是无限的,所以美的丰富性和能动性也是无限的。质言之,这种主客体双方多层次多元因素的交叉组合所产生的象征符号是无限的。正象染色体能够交换基因这一事实,极大地增加了已经象天文数字那么大的遗传上的不同合子的数目,审美活动所创造的美也是无限的。在追求差异、变化和多样性以对抗熵流的斗争中,这说明生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自由境界在审美事实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象徵。 所以透过审美的棱镜,人的本质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象征符号,在对象上表象为各种不同形式的美或丑、崇高或滑稽、悲剧或喜剧,以及雄伟、渺小、秀丽、诙谐、庄严、昂扬、谦卑、静穆、深沉、坚毅……等等,而成为主体心理结构的同态对应物。前者是美的条件,后者是美。作为美的条件,价值客体是一种历史地积淀在一定形式上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能动的关系结构。这个关系结构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形式的有机整体的诞生,则是主体审美感受的结果。换言之,文化心理结构作为实践的产物,是建立形式的基础。在这里,美的条件和美之间的区别,恰象是原料和成品的区别,不过它的加工过程是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意义(评价)体系赋予许多物质事实以一种逻辑的连贯性。 符号信号必然地是一种形式结构,不同质的事物:色彩、声音、大理石、语言文字乃至数理逻辑不同方式的组合,都可以成为符号信号,它提供人类以层出不穷的和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只要美感不错过这些机会而得以在其中被触发和激活,它就能在刹那间把个体和整体联系起来。个人通过对价值结构有机整体的把握,必然地进入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中,而同时又不失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感觉。于是他在肯定整体的同时肯定了自己,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肯定了整体。这种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也就是他的存在和本质的统一,即他的自由的实现。这种刹那间的自由实现,也就表现为、或者说被体验为刹那间的审美快乐。 五 美感是感知、理解、意志、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以情感为中介的综合统一。其中关键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情感。这种综合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以情感为中介。 所谓以情感为中介,是指产生审美事实的阈值必须保持在情感的领域之内。情感的消失也就是美的消失。情感一旦转化为理智、个别也就转化为一般,具体形象也就转化为概念,直观感觉的表现性也就转化为抽象思维的逻辑性。这样,尽管对象依然保持原来的质量和形式,但是它的美已经消失了。当然,情感也可以进入意识而依然保持其为情感,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因此而产生的审美事实也可以依然保持其为审美事实。总之,必须情感存在,审美才有可能,这一点是不变的。 情感并不直接等于审美。愤怒、畏惧、悲哀、忧伤、快乐、欣慰……都只是情感,不是美。哭、笑、跳跃和沉默……都只是情感的表现,不是艺术。但它们是美与艺术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动力。这里要强调指出的一点是,所有这一切心理现象都具有评价意义。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态度。情感由于参与评价而进入人类自由的领域。并且因为这个,它又回复到同理智与意志的同一。 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家们对于情感的研究,无不导向评价问题。例如他们指出,情感可以是主体对自己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预测评价;可以是有机体的自我调节或信息不足的临时补偿;也可以是在遇见障碍或危险时仓促进行的力量动员……所有这一切无不来自主体对当前现实现象的评价。但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的评价。所以对它的探索,常常导致对生物效应的探索,而深入到人与自然的合一。 如所周知,无意识是我们心理生活中一个巨大的方面。人类的实践是自觉和有意识的,而他们的生命活动则是完全无意识的。无意识的生命活动也反映在心理现象中,我们很难把它同自由概念联系起来。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处于进化阶梯上端的前者,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光线投射中心,而后者则是它四周的广阔的、逐渐向黑暗过渡的半阴影地带,以及这个地带外面的未开发的黑暗王国,在那里众多将合而为一。在那里生命力的冲动就等于必然规律。人类的自由之所以是自由,就因为它已经从那个黑暗王国里解放出来。如果情感还留在那里,我们关于这一点就无话可说了。 但是人类的无意识不等于动物的无意识,在人类的无意识之中往往包含着深厚的意识。例如数学问题的无意识的解决,只有在数学家之中才有可能。意识的转化为本能是由于长期的实践和历史的积淀。同样,作为整个世界文化史的产物,人类的情感完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如果说本能,那么它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本能。大量材料证明,经验、知识、欲望、意志、个性等等,都在知觉过程中起作用。爱因斯坦曾经把这种处理感性材料各种性质(从各个感觉装置得来的信息)之间关系的创造性工作,称之为“某些符号和某些形相的结合活动。”这是一种知觉推理活动,一种发生在无意识中的理性活动。人类的原始本能和他们改造世界的历史性实践,个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命运、往事、经验、知识、童年的印象、或者匆匆经过一次而后来被遗忘了的情感生活的记忆痕迹……这一切的总和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潜在的情感可能性,暗中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当这种情感可能性由于某个外物形式的触发而被激活、变为现实性的时候,那个相应的外物形式,就成为它的一个表现。这个表现,也就是审美。“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砺电光开,”情感的这种方式的活动,也就是美感。美感点燃了美。 美感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长期历史性实践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的多种功能中的一种。在美感里以情感为中介集合起来的多种能动的心理过程中的每一种,都无不具有历史的和社会的内容。它们无意识地积聚和酝酿着,作为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在人的意识阈以外暗中存在着,如果它不被某种偶然遇到的事物所触发和激活,我们可能永远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这种可能性不是静止地等待摇落的果实,而是主动能动地追求实现和表现的运动觉和动力因。美就是它所造成的精神事实。事实是一,可能性却是无数。可能性大于现实性,所以美感大于美。审美活动之所以是自由的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也就是美感大于美。 作为一种以情感为中介的多种心理过程的集合,美感中沉淀着历史和文化的丰富结晶,以及千百代人的生活经验,因而成为一种潜意识所掌握的价值定向,以期个体的感觉能为属类整体选择和安排(或者说创造)最好的东西,以期使现实现象的组织结构和形式特征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性。所谓“审美享受”,所谓审美活动所引起的精神快乐,作为人们所追求的目的,实际上却是这样的一种信息:它宣告选择和安排是适当的,是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性的。所以审美,在这里不仅为真选择了善,而且为善创造了真,作为真与善相统一的中介结构,而成为自由的象征。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快乐,一种体验自由的活动,本来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在我们看到,这种个体作为目的来追求的东西,却是整体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相反,个体作为手段来使用的东西,对于整体却具有目的意义。而这,也就是审美能力作为人的一种本质能力不同于人的其他能力的地方。审美享受不是非生产性的开支,而是一种看不见的人类进步的阶梯。例如一件最初看来是美的事物,如果你天天看,看惯了,也就觉得它不美了,就不会因为看到它而觉得快乐了。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种消耗和损失,是一种心灵的衰退,事实恰恰相反,这是心灵越过了那个它所享受的目的而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或者说这是心灵由于消费了原先的营养而成长起来了。这时它已经有了更高的需要,因而那原先的感觉已经没有可能再使它感到满足和快乐。但它的这种在快乐上的损失,在心理结构的复杂化方面已经得到加倍的补偿,从而使它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快乐。这种消费变为生产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目的变为手段的过程。 随着自由的发展,心灵处在不断充实、丰富和成长的过程之中,所以美也不会停留在一点上。它总是以每一种新的感知和体验为媒介,而进入新的经验之中,生生不息而万古长新,却又始终和某一个特定的对象相联系。换言之,美并不守恒,它一旦从美感中产生出来以后,同时也就溶解在美感之中,从而扩大和丰富了美感,在自我扬弃中重新诞生。有趣的是,美的这种特性很象信息的特性。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但可以被转化。信息可以被变换但不守恒。因此除了信息变换的定律,还有信息产生和耗散的定律。耗散的结构同时也是生长的结构,在这一点上它也与审美相同。 在自由之中,存在着人的整个属类生活的共同特征。在审美活动之中,这一点呈现得最为清楚。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体的手段怎样变成了个体的目的,个体的目的又怎样转化为整体的手段。在这里,手段对于目的的超越,实际上也就是整体对于个体的超越。在超越的意义上,美作为个体和整体相统一的中介,也恰恰是自由的象征。因为人类的自由,只能存在于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之中。 八 个体和整体的统一,即存在和本质的统一,是审美活动的本质因素。因为只有在这种统一之中,感觉才能超脱自己的狭隘的“利己主义”而变成人的感觉,人对物的需要和享受才失去了利己主义的性质,作为对象的自然界才失去了它的赤裸裸的有用性。 感觉是狭隘的和单一的,感觉是“利己主义”的,所以感觉并不审美。“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并不存在着食物的属人的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这些没有审美能力的人都是单向度的人,即在异化结构中和自己的属类本质相疏远的存在物。不但劳苦疲乏的劳动者是这样的存在物,而且脑满肠肥而又有权有势的剥削者也是这样的存在物,他们的活动组成了同一异化现实的两面,这两面的中介结构是私有制,即作为社会经济原则的利己主义。私有制和与之相应的利己主义,是人类个体和整体分裂、存在和本质疏远的根源。 在生物界的任何一个物种之中,个体和整体都是统一的。但是那种统一,是在自然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统一(例如毛虫万万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在蛹里变成飞蛾,但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作茧成蛹做准备)。这种统一是它们维持物种存在的方式。一个物种生存的方式愈是多样和能动,就愈是能适应变化中的严酷环境,就愈是能对抗熵流的侵蚀。所以追求变化、差异和多样性,就成为进化的方向。从终极的意义上来说,人类由由所实现的,不也就是高度的变化、差异和多样性吗?鱼能游,鸟能飞,企鹅能在浮冰上生存,骆驼能适应沙漠的环境……这一切,人都兼而能之。不仅兼而能之,人还能够进入深海海床和外层空间,正因为如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比其他动物要多得多了。人的属类(物种)的这种伟大成就,是通过个体的活动实现的,所以在个体中有类在发展,个体也发展了类。但是以私有制分工为中介的异化结构把这种状况颠倒了过来,使得类的本质对于个体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力量,于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二律背反,好象文明和进步是对立的。这是因为自由的出现,扰乱了物种原有的那种在自然必然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为了克服文明和进步的矛盾,人类必须重建这种统一。但不是在必然的基础上,而是在自由的基础上。主张“乘化委运”的老庄哲学和要求“返回自然”的卢梭思想,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了。人一旦成其为人,就只有作为人而前进,如果不是胜利,那就只有灭亡。这种紊乱的发生,是历史进步的必由之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瓦解原始社会的统一,私有制分工必然要使得统一的人类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使得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落在不同的人头上。它不仅引起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引起一切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的矛盾,而且使得人的自己的活动对于人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因为私有制分工,每个人就被关闭在各自的专门活动的范围之内,不能够任意超出了。孤独的个人们曾经漠视过“社会契约论”者们好心地为他们划定的领地,不承认自己的领地终止于邻人的领地开始的地方。但是在私有制分工强加给他的狭小的范围之内,他却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不仅无能为力,这个狭小范围内单调而又严酷的生存条件反而消灭了他的一切“人的”需要,把他异化为单向度的人,异化为动物似的除了生存的需要以外什么也不再需要的人。随着工业技术的愈益发达,这样的人们愈是被束缚在巨大的机器和狭小的土地上寸步难行了。 于是,那个由各种生物本能所织成的心理结构已经不能再支持和引导他了,人类必须重新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不是在对于必然性的盲目的基础上,而是在他为自己所创造的自己的本质的基础上,即在自由的基础上实现、或者说重新铸造个体和整体的统一。只有这样一种统一,才是他的存在和本质的统一。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共产主义作为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也就是要实践地确立这样的一种统一。而在这种统一中,人“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的固有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异化了的、单向度的人缺乏这样的美的规范,所以他们没有审美能力。 所以当人在审美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他至少在审美的刹那间在精神上克服了异化。这种现实的状况也说明美是自由的象征。在这个意义上,美感,这是一种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是一种深刻到超过了意识限度的思想。因为它作为一种以情感为中介的多种心理因素不同比例的集合,在其中凝聚着千百代人的生活经验,沉淀着历史和文化的丰富结晶,所以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它的深层结构是思想。用马克思的话说,这就叫做“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感觉的变为理论家,也就是深层历史学积淀为深层心理学,在其中个体无意识地代表类在“思想”。所以说美感是一种比思想更深刻的思想。正因为如此,艺术家们凭直觉往往比理论家们更能把握时代的动向。在往古的每一个历史转折关头,真正的艺术家们都往往属于最先觉醒的那一部分人。当理论家们还在思考原有的规范时,许多艺术家已经凭藉着大自然的风暴,在召唤人类灵魂的风暴了。爱因斯坦说他从陀斯妥亦夫斯基的苦作中学到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都多,比高斯还多!”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他们从巴尔札克著作中了解到的经济学知识比经济著作还多……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因为美感,这是一种比思想更深刻的思想。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要把个人所能做到的,和人类所能做到的区别开来。在这里,前一个思想是指类的思想;后一个思想是指个人的思想。这种思想可能受骗,也可能自我欺骗。在异化中就是这样。异化之成为人与人关系的中介结构,是人这个物种的自我分裂。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状况的标志,也是一种个人状况的标志。异化了的社会生产异化了的人。一个在异化结构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人,也就是生活在大体上和这个地位相适应的符号或语义(单词、概念、口号、思想、信仰、忠诚和敌意等等)的海洋里。他生活在这个海洋里犹如生活在大气中,他“呼吸”这种语义环境就如同呼吸空气。于是各种符号组成他的心理结构,就如同细胞之组成他的肉体。这个符号、语义环境不但和生态环境??物理的和化学的环境一样实在,而且也如生态环境可以遭到放射性微粒的污染?样可以遭到伪价值的污染。伪价值这种毒品是异化现实的合乎规律的产物。它导致人类否定自己的本质,导致人类从对差异、变化和多样性的追求退化为单一的向度,导致历史的逆转与生命力的停滞和腐朽。 人类的历史作为自由的发展史,同时也就是异化和异化扬弃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之中,组成世界历史的每一个小单元??个人,虽然在异化结构中各自体验着孤独,但同时却又在不断寻求着和属类整体的联系。各种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信仰作为人们寻求共同点的立场,常常异化为使人互相为敌的非人的力量,只有在美的王国里它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人类性,才作为与异化结构相对立的人与人关系(亦即人与物的关系、真与善的关系)的中介结构,作为一种和伪价值相对的真正的价值,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人的本质??自由。美的王国是一个自由的王国。由物质需要所规定的异化现实是一个必然的王国,在必然的王国里是只有感觉的“利己主义 ”和物的“赤裸裸的有用性”,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有美的。“只是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就开始了。”这个开始只有在主体摆脱了狭隘的利己主义的物质需要、摆脱了为这种需要所规定的异化劳动时才得以实现的。“自由的王国只是在由必须的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为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所谓“彼岸”,并不是一个只有在遥远将来才得以实现的极乐世界。彼岸是一个和此岸相对立的概念,正如自由是一个和必然相对立的概念。所谓人的本质的异化,不过是这二者在历史行程中的暂时颠倒而已。在纯粹的必然王国里是没有异化的。疾病、伤亡和饥饿并不是异化。只有当伤亡不是因为洪水猛兽而是由于奴役;疾病不是由于严寒酷暑而是由于污染;饥饿不是由于食物不够而是由于剥削的时候才是异化。这一切之间的全面关系,不妨先让宏观历史学去研究,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仅仅是在彼岸和此岸、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之中,具体地说是在个体与整体的中介结构之中,来研究美的本质。人对审美的需要,同对进步、真理、信仰、善与爱等等的需要一样,是在满足生物需要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新的需要??人的需要。正是这些共同的需要,成为把在异化结构中彼此对立的人们联系起来的无形纽带。 异化结构及其语义环境可以迷失我们的理性,但是不会迷失这种人的本质所提供的许多最基本的价值定向。审美意识作为这样的一种价值定向,是同现实的异化结构相对立的,美感经验作为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的心理中介,也是同作为心理中介的任何异化结构相对立的。意识、或者说理性常常会迷失在异化现实及其语义环境的黑暗森林,把我们导向没落、倒退与自我否定。而在美感经验所提供的价值定向之中,却存在着一种生命力在前进中生动、巧妙地跨越障碍或潜在障碍的桥梁作用。这种定向有其存在的和实践的根源,是人类作为主体的一种完整状态,并不取决于任何个人的自觉意图,而是意识以外的心理过程。现代科学中的许多尖端部门,如心理学、符号学、信息论、系统论、生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等,都在对包括审美过程在内的意识阈以下的这些生命活动进行探索了。将来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一定会对未来的美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异化产生伪价值,而美,则是真正的价值,是各种真正的价值的综合反映,是那种同异化对立的过程和结果在感性形式上的具体表现。这是人的本质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确证的路标。我们的美感沿着这些路标所进行的向往和追求,是由那种先是使人成为活东西,后是使人成为人的内在力量的趋向所决定的。它的实现,在象征的意义上,就是自由的实现。 七 通过以情感为中介的多种心理过程的集合,去把握现实现象的多种价值属性的集合,也就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克服外在世界的顽强的疏远性,把异己的外在世界变成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世界,并在其中欣赏自己的外在的现实。所以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解放,同时它又让对象保持它自己的自由和无限,而不把它作为一种从属于有限需要和狭隘意图的工具而加以占有和利用。因此,审美才被美学家们描述为“无私的”、“无目的”的和“非实用的”活动。 无私才能和整体相统一,摆脱实用的需要才能解放。
喜欢我有仙心一颗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