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渔樵笑谈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尼克松玩自我录音的悲喜剧

送交者: 峻声[♂☆★★声望品衔11★★☆♂] 于 2024-06-16 10:42 已读 6057 次 3赞  

峻声的个人频道

+关注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喜欢给自己的谈话录音,玩到着迷的程度。结果玩得太投入,把自己玩进去了。水门事件的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最后判决尼克松必须交出私人录音带。公布的录音带中出现了令公众瞠目结舌的18分钟半空白。这段被抹掉的录音使美国人民确信尼克松妨碍司法调查。尼克松不得不辞职以避免弹劾,政治生涯就此终结。尼克松一生中干过的最砸的事莫过于玩自我录音了。

尼克松是怎么开始玩起自我录音的呢?

据他在回忆录中记述,他有一个保持了整个政治生涯的习惯,把自己的思想、谈话、各种活动和演说,详尽地记录下来。这些记录都写在律师用的黄色拍纸簿上。担任副总统期间,在19541957年的三年里,尼克松112次不同的会议、谈话或事件作过日记式的口授录音。
至于为什么要用录音来代替拍纸簿,尼克松说他不记得了。第一次读到这个解释,我当然不信。尼克松显然排除了口授录音比书写效率高这一简单理由,那么就应该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尼克松似乎是不想把这个重要理由告诉读者。后来随着对尼克松的了解增多,我对尼克松的这个说法有几分信了。只有几分信,就是说还有几分不信。

尼克松40岁成为美国副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年轻的副总统[1]。那时的尼克松可谓青云直上,距离最高权位仅一步之遥。从日后尼克松对历史地位的重视来看,不排除他早有为自己评功摆好、以备日后树碑立传的用意。拍纸簿上的记录潦草凌乱,只能自己看,对别人没用。录音带就不同了,可以直接交给记者——或者尼克松心目中的历史学家——作为原始史料使用。这应该就是尼克松当上副总统以后开始玩录音的理由了,我不相信尼克松会忘了这个理由,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而已。

我们知道尼克松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很差。这与他的右翼鹰派的好斗作风以及年少轻狂有关。1960年竞选总统失败后,尼克松又在1962年竞选加州州长,再遭败绩。竞选失败后,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把败选的满腔愤怒、挫折和失望一股脑儿发泄到记者头上,说出了下面这段著名的话:

你们再也不能耍弄(英文原话是kick
around)尼克松了,因为,各位先生,这是我最后一次的记者招待会,这将是我有幸得到机会能与各位斗斗智的一次招待会。

最后,不等记者提问,尼克松以一句谢谢各位先生,再见结束了记者招待会,让准备提问的众位记者目瞪口呆。这是尼克松积蓄多年的对记者的不满情绪的一次总爆发。

事后有评论家称之为在美国政治史上是举世无双的。与今日特朗普总统对媒体的斥责相比,尼克松对媒体记者的这一通发泄根本算不了什么。同样不受新闻媒体待见,特朗普用推特(Twitter——现改名为X)直接怼回去。Twitter账号被关了,特朗普自己建了个社交媒体继续怼。尼克松时代没有自媒体,他只能用自制的武器,这就是口授录音。面对众多的媒体,尼克松像不像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尼克松需要怎么做,才有希望在与媒体的格斗中取胜?

据尼克松的顾问埃利希曼解释,尼克松自我录音是要留下记录证明,所有他提出的想法和主意都出自于他自己的思考。尼克松认为媒体没有公正对待他,所以他要为历史留下自己的真实记录。另一个追随尼克松多年的助手霍尔德曼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尼克松)总统认识到基辛格基本上嫉妒任何别人的主意。显然,当上总统之后,尼克松的自我录音还与基辛格有关。尼克松视与中国恢复交往为任内的最大成就,世人也都认同。这一外交成就是他与基辛格密切合作的结果。美国有学者为此专门造了一个名词:尼克辛格(Nixinger),将他们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佳外交组合之一。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凡写到开启中国大门的外交行动,都明确写明是由他主导的,而基辛格则是具体执行他的指令。但是基辛格在谈到涉及中国的外交事务时,总说成是我们的中国决策,这使得尼克松大为光火。基辛格的学术背景和地位使得新闻媒体并不质疑他的这一说法。而且与尼克松不同,基辛格知道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是新闻媒体的宠儿。那么打开中国大门究竟是尼克松一个人的决策,还是尼克松与基辛格共同制定的?

根据时任基辛格助手的黑格将军叙述,尼克松进入白宫的第二个月,就对基辛格说他要打开与中国的关系,基辛格听了以后是目瞪口呆。大约几个月之后,霍尔德曼告诉基辛格,尼克松打算在他的总统任期结束前访问中国。基辛格回了一句:想得美(fat chance)。
还有其它证明不再一一赘述。尼克松是开启美中关系的决策者如今已无争议。难怪尼克松看到《时代》杂志因他的成功访华而把他和基辛格同时列为1972年封面人物时,顿时气得脸色铁青。基辛格因结束越战的谈判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则使得尼克松的妒忌达到顶点。尼克松曾一再命令基辛格不得接受媒体采访和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但是基辛格总是阳奉阴违。尼克松任总统之后恢复自我录音的时间是从197111月开始的。从时间上看,正是基辛格两次访问中国之后在新闻媒体上风头正健的关头。想象一下,当基辛格在镁光灯下向众多的观众侃侃而谈他与总统的共同外交决策时,尼克松则私下里独自对着录音机口授录音,以备将来澄清真相之用,这总统当得够憋屈的。

尼克松若想在与新闻媒体的决斗中取胜,唯一的希望是他的口授录音是真实的,尼克松想必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实际做的时候出了一点差错,导致录音带出现了18分钟半的空白。

约翰·迪恩(John Dean)是尼克松的白宫律师,因帮助尼克松掩盖水门事件而坐了四个月牢。出狱后他对尼克松的录音带作了比较完整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被抹掉的18分钟半包含一些尼克松卷入掩盖活动的泛泛之谈,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富于戏剧性。我们可以肯定,恰如尼克松所愿,那些录音都是真实的。可是,这段真实的录音非但没有帮到尼克松,反而使他栽了一个大跟斗。尼克松追求真实错了吗?不,追求真实没有错,尼克松错在不知道、或者说忘记了自己不是一个圣人。他追求真实或许是真诚的,真诚到以为自己是完全诚实的。当水门事件突然发生时,他的本能反应是掩盖,可他的心态没有及时调整,以为自己还是诚实无私的圣徒。当尼克松录下日后他必须抹掉的录音时,他似乎忘记了他为自己录音的初衷是为自己评功摆好。这么说来,我们也似乎可以有几分相信他忘了初衷的说法。

据尼克松自己的叙述,他任总统之后恢复自我录音的时间是从197111月到19734月,以及1974年的6月和7月。实际上,他的录音是在1973718日终止的,正是水门事件日渐失控的时候。尼克松或许此时才意识到他不该录下对自己不利的真实。具有喜剧意味的是,尼克松玩录音不但玩砸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在不经意间砸到一些与他关系密切的重要人物的人设。

基辛格虽然在新闻媒体面前表现得光亮鲜丽,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譬如与尼克松相处。尼克松不在的场合,基辛格会无礼地把尼克松称作狂人,或者我们喝醉的朋友。而当尼克松在场的时候,或者只是出现在电话另一头的场合,基辛格都会表现得毕恭毕敬,甚至到了低三下四的地步。据尼克松的一位朋友回忆:我和基辛格正谈着话,尼克松来电话,基辛格回话的声音颤抖了起来,整个声调都变了。基辛格知道尼克松喜欢奉承,到了来者不拒的程度。于是他只要一有机会就拍尼克松马屁。他夸尼克松对苏强硬,是以前的任何一位总统不能比的。这还算是常规的。超常规的一个典型例子要数奉承尼克松的越战广播讲话了。尼克松的讲话是在晚上九点广播的。当天晚上的9:35分,基辛格给尼克松打了第一个电话:这是你在白宫发表的最好的讲话。过了不到一个小时,他又给尼克松打了一个奉承的电话。十分钟之后,10:35分,再次给尼克松打来称赞同一次广播讲话的电话。令人惊奇的是晚上11:13分,基辛格再次打电话给尼克松,还是称赞他的发表在2个钟头之前的广播讲话。这还不算完,第二天,基辛格打了更多的电话给尼克松,仍旧是赞誉尼克松前一天的越战广播讲话。尼克松的助手都知道老板的录音嗜好,很难想象天天在白宫与尼克松密谈的基辛格会不知道。

1982年,尼克松录音带的归属官司正在进行时,基辛格与埃利希曼在洛杉矶邂逅。基辛格对后者说:那些录音带早晚会被发布,到时候你我看上去就会像两个十足的傻瓜。
埃利希曼没有回应,却在心里说了一句:说的是你自己吧。

三十多年后,解密的尼克松录音带又牵扯到另一位重量级人物:美国前总统里根。

19711025日,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把美国支持的蒋介石代表驱逐出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顺便说一句,这一天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纪念日。非洲国家的代表们在决议通过时当即自发庆祝,有的甚至跳起了舞。这是美国的一个重大外交挫折。26日早晨,时任加州州长罗纳德·里根给尼克松打了个电话,一吐心中郁闷。根据最新解密的尼克松的电话录音,里根在电话里说:

昨晚我在电视上看到那场景,看到那些非洲国家的猴子们……该死的,他们连怎么穿鞋都还不习惯……


电话录音暴露了里根私下对非洲黑人的种族歧视情绪。里根在公共场合维持族裔平等的人设终究在尼克松的录音带里坍塌。


[1]     最年轻的是36岁当上副总统的
John C. Breckinridge.

 

喜欢峻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峻声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