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渔樵笑谈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污蔑郑成功一家是“台独”,导演真是愧对祖宗!

送交者: 马烈主意[☆★声望品衔7★☆] 于 2024-05-29 9:04 已读 5173 次 4赞  

马烈主意的个人频道

+关注

5月20日,由郑保瑞执导、杜家毅监制的电影《澎湖海战》宣布即将开机。


根据介绍,电影主要内容讲述了台湾郑氏集团有分裂分子,想要割据台湾,康熙派人多次和谈未果后,毅然命施琅率福建水师东渡,决战澎湖,最后完成统一台湾。

海报专门打出了“以史为鉴”的宣传点,目的非常明显,是想搞“借古讽今”,蹭最近台湾问题的热度。


过去一个多星期,许多官媒也以“统一祖国”为这部电影进行宣传。

正好笑,大家都知道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这位导演自己还姓郑,多少姓郑的人今天自我介绍,说的都是“郑成功的郑”。


结果你把老祖宗一家说成是“存在分裂分子”,这是无知,还是无良?


我姑且相信片方和这些媒体用意是好的,毕竟“收复台湾”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在目前这个历史关头,一部相关题材的电影当然可以振奋人心,也能收获不低的商业价值。


可问题是,要搞“历史影射”,最大的前提是不要搞错了历史。


在真实历史中,满清攻打台湾,根本就不是因为明郑要独立,更不是基于今天这帮导演解读出来的所谓“国家民族大义”。


真相和很多人理解的相反:占据台湾的郑成功军政集团,才是真正想统一国家的一方,而占有大片版图的清王朝,反而希望台湾彻底分裂出去。


我们一条条来看证据,咱们首先看看清王朝和郑成功,分别是怎么看待台湾的。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故事,大家都在中学课本有过基本了解。但从这份投降书以及当时双方的往来文件,还是能看出郑成功对自己的定位。


郑成功在给荷兰侵略者的警告信里说的很明确:台湾是中国的土地,被外人占据,郑成功代表中国来收复这里。


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若执事不听,可树红旗请战,余亦立马以观。毋游移而不决也。
——郑成功《与荷兰守将书》


荷兰国家博物馆里保存的“明荷之战荷兰投降书”,郑成功代表的是当时名存实亡的明朝,是以中国的中央政权、而不是郑家小团伙来接收台湾的。

反倒是满清,对台湾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态度,让我们感到非常三观炸裂。


郑成功去世后,台湾由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等人执掌,在攻打台湾前,满清给郑氏寄去了一封劝降信,开出的条件是这样的。


台湾本非中国版籍,而足下父子,自开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弹丸之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




愿贵君臣同于箕子,毋蹈田横之故辙。则何不罢兵休士,全车甲而归台湾,自处于海外宾臣之列。其受封爵惟愿,不受封爵亦惟愿。我朝廷亦何惜以穷海远适之区,为尔君臣完全名节之地。执事如感朝廷之恩,则以岁时通贡如朝鲜故事,通商贸易,永无猜嫌,岂不美哉?



——《康熙十六年康亲王委吴公鸿赴台谈判文书》


这里说台湾是“弹丸之地”、“本非中国版籍”,就让人无法接受。


这封信的意思是:希望台湾能学习箕子,不要学习田横。


箕子是商朝末年的贤臣,他不满纣王暴政,也不愿意臣服新建立的周朝,于是带着人马来到今天的朝鲜半岛,从此偏安一隅,独自建国,国号“箕子朝鲜”。

而田横则是秦末的义军领袖,对推翻暴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等汉朝建立后,他不愿意奉刘邦为王,带着500多老弱残兵隐居荒岛,与汉政权对抗。

这封信的称谓也很有趣,满清把郑氏和台湾文武官员定义为“君臣”,而实际上,郑氏历经三代人从未称帝,一直奉明朝皇帝为君,以收复失地为己任。


学习箕子,不要学田横,意思说的很明确了。


我们今天说起台湾当局,从不承认他们自封的“总统”、“国家”,那是因为我们立志收复这里,当然不能承认他们是独立王国。

而满清的做法正好相反,人家不想独立,他偏要人家独立,人家没有自封皇帝,他倒是给人家抬了一级,拿独立建国诱惑别人不要收复中原。


这样的政权,今天的导演居然会觉得他们是“统一祖国”的一方?


当时的清朝之所以开出这个条件,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大难关 —— 三藩之乱。


别看清朝名义上建立了好几代人,但版图上还有大片地区没有臣服,吴三桂、尚家和耿精忠三个被封王的明朝汉族叛将,这会又造反了。

郑成功还没去世时,一度带兵从福建金门、厦门一路打到南京,试图收复南方半壁江山,郑家心怀故国,怎么可能错过三藩之乱这个大好机会?


所以清王朝才会对郑氏专门强调:


台湾不是我认定的国土,我可以割让给你们,我希望你们能自己一边玩去,别再趁我手下造反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


恰恰是因为台湾郑氏不愿意自己建国独立,几代人都坚持要收复中原,恢复汉家河山,这才触犯了满清的逆鳞,使得清朝派施琅攻打台湾。

更让人鄙夷的是,满清打台湾的目的只有“消灭反对力量”,对于把台湾纳入中国版图一点兴趣都没有。


在老电影《大英雄郑成功》里,片方设计了一个康熙让清军后撤,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提供机会的剧情,想借此表达所谓的“民族团结”、“家国大义”。

但在历史上,康熙真实的做法,则是要把台湾送给荷兰,以此为条件,让荷兰人跟自己组建清荷联军,彻底消灭不肯臣服自己的郑成功。


因为郑成功要反攻中原,荷兰人只想侵略这里做生意,所以还把这里给荷兰侵略者更好。


至于你说主权沦丧、荷兰人残杀岛上的中国百姓,这根本不在清王朝的考虑范围。

证据摆到这里,清王朝和郑氏谁分裂祖国,谁在保卫国家主权,已经很清晰了。


郑成功一家把自己视为中国人,主张保卫中国领土,因此坚决不肯让外人占据台湾,不能容忍别人屠杀这里的中国百姓,更不愿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裂土称王。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所有选项中,台湾郑氏选择了对自己最艰难、但对中华民族最有利的一条路。


没有他们的坚持,没有他们三番五次打退西方侵略者和他们的同谋,我们今天根本没有收复台湾的法理依据。


他们的失败,是爱国者坚守孤岛,被强大外力打败的历史悲剧。

今天翻看郑家父子留下的诗词,他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依然溢于言表。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 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王气中原尽,衣冠海外留。
雄图终未已,日夕整戈矛。



一一郑经《题东壁楼景自叙》


反观清王朝,他们从自己一族利益出发,认为自己的祖国只有“满洲”这一片地方。


与其说自己是中国的皇帝,不如说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强盗、殖民者。


如果说郑成功把台湾当做母亲的一部分,坚决不容他人侵犯;那满清则是把中国当成自己的战利品。


既然是战利品,自然可以拿出去跟人讨价还价,他们一会把台湾拿来诱惑台湾军民自己建国,也可以给西方侵略者拿去做生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把我们收复台湾的大业,去和这样一个反动腐朽的政权类比,还把这个电影当主旋律来宣传,实在是愚蠢透顶。


最近几年,许多反映明清交替的文艺作品,三观都让人觉得非常诡异。


电视剧《天下长河》也提到了施琅攻陷台湾的历史,里面这个留着辫子、穿着外族服饰的清朝官员,对着那些没有剃发易服的汉人说:“愿台湾的父老乡亲们重回华夏”。


这个场面,真是怎么看怎么搞笑。

前些年有部烂片叫《龙珠传奇》,讲的是一群皇子和美女搞破鞋的故事,本来这种清宫爱情戏很多,也不差你一个。


可离谱就离谱在,这部剧专门设置了一个角色,把历史上的抗清义军领袖李定国,在剧里变成了留着发辫的太监。

要知道,历史上的李定国,少年时因为不堪明朝腐败,加入了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在清兵入关后,又活跃在抗清前线。


李定国是“草寇”出身,家人也曾受过明朝的迫害,满朝那么多大官都投降了,他本来比谁都更有资格降清。


但就是因为不能接受满清对汉族百姓的暴行,这个“反贼”选择放下个人恩怨,联合南明政权抗击清军。


在桂林之战中,李定国击败了残杀万千同胞的大汉奸、定南王孔有德,在衡州又手刃了敬谨亲王尼堪,让湖南等地百姓免遭屠杀。

1662年,得知吴三桂在缅甸杀害了永历帝,自己的大军也陷入清兵重围,无情的命运压垮了这位抗清半生的英雄。


当年6月,李定国因伤病复发死于野外,终年42岁,他临死前最后的遗言,是嘱咐自己的儿子,自己宁可曝尸荒野,也绝不愿意家人降清。

同样的操作,还发生在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


在讲述明末科学家、《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时,节目组给这位抗清至死的老英雄,塑造成了一个留了辫子、安于清朝统治的顺民。


要是他们来到几百年后的今天,看到他曾经守卫的汉人子孙,把他写成了一个留着发辫,进了清宫当太监的丑角,他会作何感想?

我们今天反复强调这段历史,并不是要让大家找今天的满族同胞“报仇”,毕竟我们今天说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经历了抗战、建国的考验,早就是形成了共识。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演员吴京,就是满族人,虽然早年他也提到过自己的家世,但这些年他拍出了许多爱国英雄的形象,说明“中国人”才是我们大家的最高认同。

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谈到有关历史时,就更应该实事求是,你模糊了有关汉族和少数民族冲突的表述,还觉得是为了“民族团结”。


可事实是,许多少数民族同胞自己也是元朝、清朝政权的受害者,比如元朝官府疯狂镇压蒙古族奴隶、逼得他们和朱元璋一同起兵抗元,比如清末辛亥革命时,不少思想先进的满族人也参与其中。


蒙古族史诗《嘎达梅林》,讲的就是蒙古族和汉族牧民反抗军阀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歌剧和话剧,经久不衰。

讲述各族人民一起反抗腐朽、落后的政权,一起抵抗侵略者,这样的团结,难道不比替类似清王朝这样反动残暴的统治者洗地,更加符合历史和宣传需求?


你把广大满族同胞和奴役各族百姓的八旗贵族归为一谈,难道就是对他们的尊重?


哪怕是为了“顾全大局”,某些文艺工作者也该好好思考下,咱们真正的“大局”在哪里。

喜欢马烈主意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