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1938年叶挺突然辞职,给项英的信揭露隐情:居士不适合当大庙方丈

送交者: yanziaz[♀★★★★声望勋衔18★★★★♀] 于 2024-05-12 18:59 已读 1348 次 3赞  

yanziaz的个人频道

+关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史无前例的民族危机之下,国共双方合作抗战,而红军部队也开始整编,在北方的改编为八路军,而在南边的则改编为新四军。

八路军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三个师的编制打出气吞山河的气势,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代表。但对于南方的新四军,我们了解的可能就没那么多。


事实上,相比较于北方的八路军,南方的新四军虽然是非正规部队,多数为游击队出身,但依旧取得了恐怖的发展进度。

从1938年到1940年的三年间,新四军从原先的万余人的游击部队,居然扩张了近9万人之多,由此可见南方新四军发展有多猛。

而之所以新四军有如此快速的发展,这得益于新四军有两位优秀的干才,他们分别是叶挺和项英,一个是军长,一个任副军长。

将时间回到1937年11月,这时国共两党对南方的新四军领袖人选正进行激烈的谈判。由于在南方,远离陕北,蒋介石对这支部队很有想法,一直想要安插自己的人进去。



而在我党的据理力争下,双方妥协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同意任命流亡海外10年的北伐名将叶挺为新四军军长,这对两边而言都能接受。

——因为在蒋介石看来,叶挺因为此前一些原因已经退出共产党;而对我方而言,叶挺更亲近我党,一直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工作。

军长确定后,毛主席则再指定项英为新四军副军长。项英虽然名气不如叶挺,但在我党内部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而且一直熟悉南方游击作战,在南方拥有极高声望,绝对能担当重任。

其实项英早在1926年的时候就与叶挺相识,那时的他是武汉工会的领导人之一,曾率领武汉地区的工人配合北伐军攻打武昌,而当时的叶挺就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


在与项英聊组建新四军工作时,毛主席还向他提出两个特殊要求。

即:第一,你这个副军长实际上就是政委,要善待叶挺,争取与他融洽共事;第二,对国民党要警惕,决不允许在新四军内安插一兵一卒。

但似乎,项英只做到了一条。

客观来说,早期项英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委托,他对叶挺保有敬意——例如叶挺的很多老部下来投奔,项英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还有积极当中间人,一一给新四军干部们隆重介绍这位新军长。

总而言之,二人早期经过通力合作,不仅将新四军建立起来,而且还在整整3年的时间里,领导新四军对外作战数千次,取得巨大战果。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四军实力有了上文的大幅度提升。


——当时的新四军有多强大呢? 杀敌攻城的捷报,传遍江南,连上海租界里的外国人也为之震惊。两人的名号更是响誉神州,成为新四军的一面旗帜。

按理来说,最困难的时期新四军都有这般长足、稳定的发展,“后劲”肯定更猛。但由于叶挺的身份问题,项英对他一直仍有保留,比如与中央磋商时不征求叶挺这位军事首长的意见,也不向其通报中央的有关指示。

甚至因为不是党员,无法参加一些大型会议,所以就在新四军大名传遍全国时,叶挺逐渐心生去意,在他看来:项英仍未把自己当自己人,而是统战对象。

1938年9月,项英在延安参会时接到叶挺打算辞职的电报。当时项英十分惊讶,特意找到毛主席商量,毛主席则反复交代让他妥善处理此事,一定要稳住叶挺的心。


然而,项英终究没能挽回叶挺,最终等来了叶挺的辞职信。在信件中,他给项英留下一句话透露离开的真实原因,即:居士不适合于当一个大庙的方丈。

随着叶挺的突然辞职,整个国共内部都炸了......

国民党本来就想搞掉新四军,如今逮到的机会,那还不得赶紧“疯狂输出”,他直接痛骂我方,表示:共产党员不容人,排挤叶挺这位优异的军事人才,迫不及待要安排国民党人士担任新四军军长。

毛主席对此极为重视,立刻找到周恩来去做叶挺思想工作。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叶挺终于回心转意,于1939年2月在周恩来陪同下重新回到新四军。

为了促使项英与叶挺和谐相处,周恩来当时找到项英谈话,严肃地说:“叶挺是难得的军事人才,日军很怕他指挥新四军作战,可是你却让人家提出辞职!”


面对周恩来的批评,项英解释一直在生活上对他很照顾,但周恩来告诫他:在生活上照顾他是对的,可在政治上呢?你把他当做了统战对象,政治上不放心,工作上不给权,叫他指挥谁呀!”

听完周恩来这一番话后,项英也明白自己工作中有所不足,最终引起了误会。就这样,在周恩来的调解下,两位领袖间的分歧告一段落,直到被高敬亭事件所引爆......

——高敬亭算是新四军中的实力派人物,他的部队在新四军中人数最多、武器最好,也曾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因不执行军部命令,屡次抗命引起叶挺不满,最终将其逮捕。

因为高敬亭的行事作风,让许多人对他有意见,平日不敢说,现在见叶挺主持,纷纷揭发高敬亭过去“罪行”。叶挺疾恶如仇,对这些“罪行”深信不疑,于是在未等到延安指示情况下,果断将其处决。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更让项英对叶挺心生不满。在项英看来,叶挺做事不够周全,于是把原本的新四军大权逐渐收回,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过问,叶挺再次感觉自己放不开手脚,于是矛盾又出现了。

1939年9月,叶挺第二次心生去意,主动提出辞职。

得知这个消息后,毛主席终于忍不住了,少见愤怒的对周恩来说:“这个项英,我早就嘱咐他要注意和叶挺搞好关系,可他就是不听!现在好了,弄得叶挺一而再、再而三地辞职,我们被国民党抓住了把柄!

其实一直以来,项英很多工作都做的很好,尤其是毛主席曾经交代的第二条“对国民党要警惕,决不允许在新四军内安插一兵一卒”,可以说他是不折不扣的完成了,让蒋介石极为难受。

但对于第一条,与叶挺融洽共事,他却没能做到。


1940年5月4日,毛主席起草了近3000字的指示,不点名的对项英提出了严厉批评,而且还要求项英在一个月内,将指示信的内容传达给新四军和东南局全体党员干部。

这在毛主席的政治生涯中,是极为少见的,也能看出毛主席对叶挺、项英关系的重视与担忧。但项英也是个倔脾气,三次上书党中央要求辞职,不过最终都被毛主席拒绝了。

后来在毛主席、周恩来的斡旋下,叶挺也知道不能让蒋介石阴谋得逞,使抗日大业遭到负面影响反噬,所以再次回心转意,回到新四军工作。而这次回归后,两人都为顾全大局作出了一定牺牲。

——比如项英主动向叶挺表示友好,生活上更加关照,多次到叶挺那和他一起吃顿小灶,杀杀盘象棋;至于叶挺也给自己定下行动准则,先努力做好目前自己能做好的事,理解项英。

不过事情虽然再次解决,但二人间已经有很大裂痕,这也间接导致项英对叶挺的一些建议听不进去。


比如皖南事变前,叶挺就提出:应按中央指示尽快实行北移,不能再拖了。但项英却顾虑重重,一直没动静,认为不应该丢掉江南这块战略要地,正是由于项英的不听劝,导致新四军错失了撤离危险的时机。

后来在毛主席的再三叮嘱下,项英逐渐认识到这般时局下撤退的重要性,但在选择北移路线上,又出现新问题。

比如叶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走苏南,然后直插铜、繁。组织好,抢时间,就能成功。但项英却不赞同,而是打算走茂林,因为这是打游击的好路线,有优势。

只是谁能料想,蒋介石早已经断定项英会走茂林,他当时甚至交代下面:“项英和新四军都是些山大王,他们肯定会选择走茂林路线。你们务必注意。”

就这样,项英最终等到国民党的重兵包围,本来应该有一线生机的新四军彻底步入绝境。在错失突围机会后,新四军只能拼死一搏,即:组织部队分批突围,以保存实力,但9000多人大部队成功的只有1000多人。


再后来,便是悲剧发生了——为营救困在山上的部队,叶挺下山赴敌营谈判被扣;叛徒刘厚总眼见大势已去,将在山洞熟睡的项英残忍杀害。

若是当初毛主席的话,项英都能听进去,能与叶挺融洽共事,又比如在新四军突围时,听进叶挺的劝说,大事面前统一意见,没有分歧,或许就不会有最后这个悲剧了。只是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一代抗日名将项英的最终结局,让人扼腕叹息。而听到项英的死讯后,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的叶挺对这位老搭档也给予极高的评价,即:“项英也是一有志气有才干的英雄!”

参考文献:《项英与叶挺间的是非恩怨》——党史博采

喜欢yanziaz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