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青岛鬼楼奇案:德国富商盖洋楼离奇死亡,20年后解放军查出谜底

送交者: yanziaz[♀★★★★声望勋衔18★★★★♀] 于 2024-05-07 18:25 已读 1471 次 1赞  

yanziaz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一定是那个德国人的鬼魂又出来害人了!

1951年的金秋十月,青岛大街小巷开始流传着一个已经平息了将近20年的可怕传闻,给这座风景如画的海滨之城笼罩上了一层血色阴影。

在冠县路的一幢复式小洋楼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他们的脸上带着惶恐,七嘴八舌议论着这些年来发生在洋楼的种种诡异之事。


因为就在两天前,一个来青岛亲戚家做客的年轻军官,悄无声息死在了洋楼之中。

01 探亲

1951年10月初,家住青岛的柏新仁正在准备迎接自己的内侄贾典珉。

贾典珉是诸城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解放军,在济南战役、渡江战役中立过功,之后就一直留在上海松江的部队里工作。


他这次来青岛,是因为老家父母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让儿子回家相亲。

当时从松江到诸城,一定会经过青岛。

因此贾典珉决定在青岛呆几天,看望一下久未见面的姑姑和姑父。

柏新仁夫妇听说侄子要来,都喜出望外。

他们在青岛经营一家纱厂,平时忙得脚不沾地,很少回老家。

这次侄子来做客,夫妻俩连忙着手接待事宜。

柏新仁当时刚好在筹备换新房子的事情。

他想着,侄子如今大小也是个军官,有身份有地位,安排他去住旅馆不太合适。可是自己现在的房子又小又挤,不如安排侄子去新房里住几晚,等他走了,自己一家也差不多要搬进去了。

柏新仁把这话一说,妻子也很赞成,催促他赶紧去物色新屋子。

那么柏新仁看上的新房在哪里呢?

那是一栋位于冠县路的二层小洋楼,距海岸线大约一华里,附近有一片稀稀疏疏的树林。

洋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主人是一个名叫安格拉·默克尔的德国商人,后来几次易主。


这房子是柏新仁的朋友张彦章推荐的,据说价格很便宜,只要七百万元(旧币),而且楼里家具都是正宗的德国货,一律白送。

柏新仁听了非常动心,但又有点疑惑。

他问朋友:这房子还挺新的,家具也是洋货,怎么卖的这么便宜?

张彦章告诉他,房子的上一任主人也是个外国人,解放后就想回国,所以急着卖掉。

此外,这套房子有点邪门,传过闹鬼,所以胆子小的人不敢接手。

柏新仁原来也参过军,压根不相信鬼神之说。

很快,他就让朋友领着去看了房子。

这幢洋楼看上去幽静典雅,装修豪华舒适,柏新仁一眼就相中了,当场跟卖家签了契约。

房子过户后,他找了几个佣人,将小洋楼简单打扫了一番,又添置了点新家具。

万事俱备,只等侄子到了以后住进去了。

02 暴毙

10月5日,贾典珉和战友小黄抵达青岛,柏新仁亲自跑到码头迎接。

亲人们久别重逢,在“青岛大饭店”里好好热闹了一番。

不过贾典珉的战友小黄并未出席,因为他码头意外遇到了以前部队的老首长。

这位老首长如今负责驻扎在青岛,他看到小黄后又惊又喜,硬拉着他去自己家做客了。

贾典珉跟着姑父在“青岛大饭店”饱餐一顿,吃了许多海鲜。


哪想到乐极生悲,也许是饭店端上来的饭菜不新鲜,也许是他的肠胃无法消化这么多大鱼大肉,吃完饭后两个小时,他就上吐下泻,被折腾得死去活来。

柏新仁赶紧将侄子送去了医院。

医生一问,断定是水土不服,加上海鲜过敏,建议留院观察。

两天后,贾典珉的身体慢慢好转。

此时小黄也从老首长家里回来了,两个人在柏新仁的安排下,一起去了冠县路的小洋楼。

贾典珉一看这洋楼这么豪华,吓得连连摆手说:我们都是部队出身,不适合住这种高级洋楼,传出去影响不好。

柏新仁笑着说:这不是给你们俩专门准备的,是我自家新买的房子,过几天就搬进去了。

他还将盘下洋楼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两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一听这房子闹鬼,就来了兴趣。

贾典珉和小黄开玩笑说:咱们走南闯北,啥都见过了,还没见过鬼。今天就住进去,看看这世上到底有没有鬼。

10月7日,贾、黄两人在楼里住了一宿,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

次日,柏新仁安排纱厂的庶务科长唐芝豪陪同侄子在青岛城里游玩。

他们把青岛大大小小的景点走了个遍。

傍晚时分,唐芝豪开车把贾、黄二人送回小洋楼。

按照安排,第二天早上8点柏新仁会开车来接他们去长途汽车站。

10月9日早上六点半,小黄醒了。

他洗漱后,听见隔壁贾典珉的房间还无动静,以为他还在睡觉,就自己下楼到院子里打拳活动筋骨。

时间接近8点,柏新仁到了。


他听说贾典珉还没起床,就上楼去叫他,免得错过了去诸城的班车。

可是他又是敲门又是叫喊,房里竟然毫无动静。

此时小黄意识到了不对劲。他们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人,警惕性极高,睡眠本来就比一般人浅,不可能这么大的动静都叫不醒。

他果断从隔壁房间爬到窗台,敲碎贾典珉房间的玻璃,破窗而入。

进屋一看,贾典珉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似是沉浸在美梦中一般。

但是小黄走上前后,试探了一下,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心跳均已停止,没有了任何生命特征。

03 鬼楼

贾典珉死在了洋楼里!

这个可怕的消息让柏新仁吓得跌坐在地上,冷汗直流。

青岛秋日的阳光温暖和煦,可是这幢幽静的洋楼里,弥漫着诡异冰冷的死亡气息。

等到柏新仁反应过来后,他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了一个极其可怕的念头——房子里真的闹鬼了!

很快,当地公安派人赶到了现场。

贾典珉是回乡探亲的现役军官,警方非常重视,出动了经验丰富的副局长钱运闻和刑侦中队长邢端阳。

第一步就是勘查案发现场。

房间门窗紧闭,无撬痕,而且房门是被反锁的,无法从外面用钥匙打开。

这就意味着,案发现场是一个密室。

死者仰卧于床上,身上没有外伤,看起来不像死于刀、枪等寻常凶器。

他的衣服整整齐齐地置于床前的一张椅子上,钱包、证件都在。

地板上只发现了小黄、柏新仁以及死者的脚印。

这意味着,在小黄砸门而入前,没有第四个人进入过房间。


综合以上线索来看,贾典珉死于一个完整封闭的密室,但是死因未明。

由于死者身上无外伤,要确定死因,只剩下了一个方式—解剖遗体。

钱运闻和邢端阳正商量着是否立刻进行解剖之时,站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柏新仁突然开口了:是不是真的有鬼啊?

柏新仁原本也不相信怪力乱神,但是活蹦乱跳的侄子在一夜之间离奇殒命,让他不得不开始思考那个传说。

一想到自己置办的新房子真的是栋“鬼宅”,还害死了来做客的侄子,他已经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但是钱运闻和邢端阳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对闹鬼之说嗤之以鼻。

邢端阳很严肃地说:这世上哪有鬼?鬼都是破不了案的人找的借口而已。

其他干警也都随声附和,只有一个四十出头的许姓警察例外。

老许出身警察世家,父亲当过德租界巡捕房的捕探。

耳濡目染,老许不仅在刑侦方面无师自通,平时还很喜欢收集一些悬案的资料。

在听完柏新仁和邢端阳的话后,他陷入了沉思,两分钟后才缓缓说道:端阳,你难道没听说过这小洋楼的别名吗?

邢端阳忙问是什么别名。

老许轻轻地吐出两个字:鬼楼!

他的语气低缓冷静,飘荡在案发现场。

这两个字,让所有的人都背后一凉。

04 情杀

老许对于“鬼楼”之熟悉,是因为他接触的第一起案件,就是发生在这幢楼里。

那时的老许应该叫“小许”,是个刚进巡捕房的愣头青。

1930年底,德国商人默克尔出钱盖了这栋楼,还亲自参与设计。

但是没多久,默克尔就死于非命。

凶手是一个姓辛的中国药商人。


辛某和默克尔是长年的生意伙伴,但是默克尔为人风流,勾搭上了辛某的老婆。他之所以建造小洋楼,就是给自己打造一个秘密据点,方便金屋藏娇。

洋楼落成后,默克尔经常和辛妻在这里碰面。日子久了,附近开始流传着他们俩的风言风语。

一个生意上的竞争对手听说以后,偷偷写了匿名信给辛某,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被带了“绿帽子”的辛某怒不可遏。

有一天,他看见妻子浓妆艳抹出了门,就偷偷跟在后面,结果发现她真的去了小洋楼。

辛某一气之下,直接冲上去,将奸夫淫妇当场了结。

事后,他畏罪自杀。

这起案件当初在青岛轰动一时,也让小许影响深刻。

从那以后,他一直关注着这桩笼罩在血色阴影中的小洋楼。

命案发生后,周边就开始流传着闹鬼的故事。

不止一个人说,自己在夜里经过那幢楼的时候,看到里面有鬼影飘忽不定。

更夸张的是,有人言之凿凿地表示在一个月明之夜,亲眼看到了默克尔和辛妻站在小洋楼挥手,说得有鼻子有眼。

可是传闻终究是传闻,随着案件的了结,默克尔和辛氏夫妇逐渐被人遗忘。

而小洋楼,也迎来了新的主人。

默克尔死后,这幢小洋楼转卖给了一个富商,后来又转手给了一个日本人。

抗战胜利后,小洋楼作为敌产被国民政府没收,几经易主。

1948年3月,一个名叫关思财的华侨买了房子。

但是他住了几个月,觉得浑身不舒服,就搬了出去。

而柏新仁,就是从他那里买下的房子。


听完老许的介绍后,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

这么说起来,这“鬼楼”确实有些名堂,但具体是什么,一时之间谁也说不上来。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贾典珉的死,背后必定隐藏着重大秘密。

05 死因

10月11日,贾典珉的父母和领导都赶到了青岛,贾典珉的父母很是痛惜,自己的儿子倘若要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就罢了,这么不明不白的折在青岛,要是不搞清楚缘由,恐怕余生都会耿耿于怀。

在征求他们同意后,遗体被送到法医工作室解剖。

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猝死,要么就是患有诸如心脑血管之类的疾病,突然发作而死;

要么就是服用了什么有毒的药物,毒发身亡。

只要弄清楚了死因,就有了调查方向。

就在解剖的同时,专案组还找来了一批物理化学方面的专家,对这幢小洋楼里里外外进行了调查。

果不其然,这幢小洋楼确实有问题。

当年建造这幢小洋房时基本上用的都是石材,而部分石材中含有放射性物质。

当时入住的几乎人家都出现了各种反应,有的人反应太大,精神状态就出现问题。

可以推测在小洋楼刚刚建造起来的时候,辐射确实是很大,接连的诡异的猝死事件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可经过了这么些年,现在的放射性物质已经很微弱了,很难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

贾典珉的死和房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的死另有原因。

看来,现在只能等法医出结果了。

但是法医的鉴定结论出来后,所有人都傻了眼——没有发现死因!

难道贾典珉那天晚上睡着睡着就停止了呼吸?

这个结果,无论是死者家属还是部队领导都无法接受。

办了20年案子的老许不禁感叹,这辈子第一次见到这么离奇的命案。

这时,负责解剖的法医提出,青岛条件有限,建议从大城市抽调更有经验的法医来。

10有13日傍晚,两名来自上海与南京的法医赶到青岛,连饭都来不及吃,就投入了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二位法医有了新的发现。

根据他们的检验,在死者血液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的化学元素。

这种元素通常通过注射或者口服的方式进入人体,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不仅会导致心脏停搏,还能让人对疼痛、不适等刺激的反应变弱。

因此,中毒之人死亡时基本感受不到痛苦,在睡梦中无声无息地就离开了人世。

这也是为什么,贾典珉的尸体被发现时,看上去就好似熟睡一样。

这样一来,闹鬼之说就不攻自破。

贾典珉之死,就是一桩典型的他杀案。

现在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何人、何时、何地给贾典珉下的毒?

15日,市局成立由钱运闻、邢端阳、老许等人组成的专案组,来自贾典珉部队的保卫部干事陆惕墨也参与办案。

陆惕墨之前在部队破获过不少要案。他发誓要揪出真凶,为战友报仇雪恨。

专案组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梳理贾典珉抵达青岛后行程轨迹。

10月5日早上7点,贾典珉与小黄抵达青岛码头,下船后,贾典珉被姑夫柏新仁接到“青岛大饭店”吃饭。

下午2点,因呕吐腹泻被送往市立医院就诊。

10月7日下午5点出院之后,贾典珉和小黄入住小洋楼,晚上在“大德西菜社”吃的西餐。

10月8日,贾典珉和小黄由唐芝豪陪着驱车游览了青岛,午餐是在一家路边小饭馆吃的,晚上在柏新仁家吃饭。

之后,贾典珉就未进过食,直到10月9日清晨被发现死亡。

专案组兵分几路,马不停蹄地跑了贾典珉在这几天里用过餐的饭馆,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人员。

而陪他吃饭的战友小黄、姑姑姑父,以及纱厂员工唐芝豪都没事。

那么这就意味着,贾典珉很有可能是单独吃什么东西的时候中了毒。

这样一来,范围就缩小到了一个地方——医院。

老许提出,法医所说的化学元素一般人拿不到,但是医院不同,全天下最全的药品和毒品,恐怕都在医院里了。

专案组的注意力随即就投向了贾典珉住院的那四十八个小时。

那是青岛市的一家著名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前身是1916年日本人建造的新町医院。

此时,贾典珉之死已经在青岛传的沸沸扬扬。

不过普通市民的关注点都在“鬼楼索命”上,没人知道投毒的事情。

因此,医院保卫科对于公安的登门颇感意外。


根据档案记录,保卫科传唤了10月5日下午接诊贾典珉的内科医生沙公品。

据沙公品回忆:那天贾典珉来门诊部看病时,脸色惨白,冷汗淋漓,疼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沙公品经过简单询问以后,认为是水土不服,加上突然食用大量海鲜,导致的肠胃功能紊乱。为了谨慎起见,他建议贾典珉住院观察几天。

就这样,贾典珉住进了市立医院,负责他的是住院部医生朱传瑞。

朱传瑞瘦弱斯文,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

然而他已经想不起贾典珉,后来翻了档案才想起来。

朱传瑞说:那天住院的人太多了,我就记得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吃坏了肚子,吃了两天药就好了。

老许问道:那他住院那两天,有没有发生什么异常现象?

朱传瑞一口否决:没有。

从门诊医生和住院医生处,都了解不到什么有用线索。

老许突然灵机一动,输液、发药、送餐这些琐事,一般都是由护士负责的。为什么不找当天的护士问一问呢?

保卫科调来了当天值班的护士记录。

根据资料显示,贾典珉所在的病区一共有四名护士。

陆惕墨首先发现了异常。

贾典珉住院当天,也就是l0月5日,晚上值班的是一个赵婵娟护士。

她看起来做事很严谨负责,每个病人何时输液、用餐、吃药,都清清楚楚写在了本子上。

但是眼尖的陆惕墨发现,在当晚的记录本上,居然出现了两种笔记。

最诡异的是,第二种笔记,对应的恰恰是贾典珉进行输液的内容!

难道那晚除了赵婵娟以外,还有其他医护人员出现在病房?

事不宜迟,必须把这个赵婵娟叫来问一问。

不巧的是,她今天没当班。

陆惕墨等人立刻决定上门去找赵婵娟。

06 转折

对于公安干警的来访,赵婵娟感到有些突然。

她也听说了最近闹得很厉害的“小洋楼鬼宅”事件,只不过万万没想到死者是自己护理过的一个病人。

不过好在赵婵娟记性不错,很快就记起了贾典珉。

据她所说,那个军官住院当晚,的确是她当值。

不过她那晚临时有事出去了,有个值班医生就主动提出替她在病房待了一会儿。

陆惕墨忙问:谁来替你的?

赵婵娟说:就是住院部的朱传瑞医生。

陆惕墨心中涌现出疑惑。

刚刚询问朱传瑞的时候,他还说自己不记得有贾典珉这个病人。可是如果10月5日晚上他替人值班,还给贾典珉输了液,怎么会一点印象都没有呢?

原来,5号晚上9点左右,赵婵娟给贾典珉挂上了一瓶葡萄糖生理盐水,然后在病房走廊里遇到了朱传瑞。

朱传瑞知道赵婵娟的母亲这几天发烧,在门诊挂点滴,就主动提出让她去看看母亲。

赵婵娟有些犹豫:这不好吧,那我不就成擅自离岗了吗?

朱传瑞安慰她:没事的,我替你在这里呆一会儿。

赵婵娟挂念着母亲,又想到几个病人都在睡觉,就答应了朱传瑞的提议。

等她回来时,贾典珉的点滴已经挂完了,朱传瑞说自己连护理记录也帮她写好了。

听完这些细节描述后,专案组对朱传瑞的怀疑越来越深。

这么重要的事情,他居然在接受讯问时略去了,显然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老许等人立刻向上报告,正式传唤朱传瑞。

10月16日下午,以邢端阳为首的干警再次来到 ,要求调查朱传瑞。

这一次,朱传瑞表现得有些不耐烦,不像之前那样配合。

在邢端阳心里,已经认定了他就是嫌犯了,因此说话也没有太客气:朱医生,那请你和我们走一趟吧!

朱传瑞勃然大怒:你们有什么证据,凭什么带我走?

说完,他突然捂着头,发出痛苦的呻吟:哎哟!我的头怎么这么痛啊?可能是血压升高了!

邢端阳看他不像是装的样子,连忙去护士台求助。护士赶来,给朱传瑞服用了降压药,又让他卧床休息。

而刑端阳和老许等人就等在病房外。


这时,走过来一个一脸稚气的小护士。

她神秘兮兮地说道:你们是不是在调查朱传瑞和赵婵娟的事情?

老许一听就来了精神:你知道什么吗?

这小护士看起来很八卦的样子。

据她所说,朱传瑞暗恋赵婵娟很久了,以前就经常找借口和其他医生换班,为的就是和赵婵娟一起值班。

而且他也不止一次帮赵婵娟替班,让她回家休息了。

刑端阳和老许对视一眼,脸上同时浮现出大失所望的表情。

这么说,朱传瑞在10月5日那天换班,纯粹就是为了“把妹”?

而他之所以在先前的讯问中隐去这一段,就是害怕事情暴露了,赵婵娟会受到医院处罚?

为保险起见,刑端阳又跑去赵婵娟家里求证。

赵婵娟证实了朱传瑞一直在追求自己的事情,还请求公安不要和医院告状。

刑端阳的心跌倒了谷底。

好不容易有了线索,本以为真凶即将落网,没想到只扯出一段医院恋情。

大家忙前忙后好几天,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案情再一次陷入了僵局。

07 密电

专案组此时已经有些泄气了。

可是老许是个例外。他想,既然这个方向是错的,那换一个方向不就好了。

如果从下毒的手段查不出什么,那就转头先查下毒的动机。

一般来说,杀人无非就那么几种动机——情杀、谋财、仇杀。

谋财先排除,案发现场没丢失任何财物;

情杀也不可能,死者之前从未谈过女朋友,而且长期呆在部队,生活圈里就没有几个女性;

仇杀也不至于,贾典珉脾气温和,人缘很好,从没得罪任何人。

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政治谋杀。

老许提出了自己的猜测——这场凶杀,会不会和贾典珉的特殊身份有关?

陆惕墨很赞同他的想法,决定就从这个方向着手调查。

冥冥之中似乎有上天相助,此时市公安局送来的一个消息,证实了老许的猜测。

原来,贾典珉被害后的次日,市局技侦人员截获了一条由青岛发往香港的加密电报。

可是市局和省厅都无法破译这条电报,最后送往了上海,请华东军区协助破译。

10月20日,密电成功破译——计划成功,军官贾典珉已毒毙,成功实施前报之计划。

短短两行字,揭开了贾典珉遇害的幕后动机。

这就是一起敌特分子实施的反革命谋杀案!

10月22日,专案组举行案情分析会。

密电还透露出一个信息:敌特分子对被害人的姓名、身份很清楚。而贾典珉离开部队、回乡探亲,是九月底才临时决定的。

这就意味着,下手的人必须对他的行程一清二楚,甚至能够掌控他的行动,才有可能在青岛实施毒杀。

一个人的名字浮现在了专案组面前——贾典珉的姑父柏新仁!

他作为贾典珉的亲属,不仅知道贾典珉要来青岛,而且一手包办了他的青岛的所有行程。

经过紧锣密鼓的调查,专案组发现柏新仁的历史很复杂。

他是青岛人,曾在韩复榘手下当过副官,韩复榘死后回到青岛开了纱厂。

柏新仁交友广阔,三教九流都有结拜弟兄,可以说是黑白通吃。

考虑到他的历史情况,他很有可能跟国民党特务组织有勾结。

将这一情况上报后,专案组立刻抽调人手,对柏新仁实施秘密监视。

另一方面,陆惕墨重新梳理了一遍案发经过。

他发现一个之前被遗漏的重要细节:在10月5日抵达青岛后,贾典珉除了当天在“青岛大饭店”接受宴请和住院期间,剩下的用餐都是和小黄一起进行的。可是小黄安然无恙,贾典珉却毒发身亡。

在排除医院投毒的前提下,凶手只有一个机会投毒,那就是在10月5日在“青岛大饭店”店的那顿接风宴。

08 军统

陆惕墨把自己的想法一说,专案组成员都表示赞同。

他们仔细分析了当天出席接风宴的成员,除了贾典珉和东道主柏新仁以外,还有纱厂襄理王培训,柏新仁的表弟花乃贤,以及柏新仁的司机董百步。

柏新仁、王培训、花乃贤、董百步。


凶手,应该就藏在四人之中。

之前密电提到过“成功实施前报之计划”,说明敌特分子已将凶杀计划上报过了。

那么,王培训和花乃贤首先可以排除,因为根据调查,这两人是当天中午临时被拉去陪客的。

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两位了:柏新仁和董百步。

看起来,似乎是柏新仁的嫌疑更大。

但是有一点说不通,贾典珉刚到青岛吃第一顿饭就中毒的话,柏新仁作为东道主肯定逃脱不了嫌疑。他后面还有很多机会和侄子一起用餐,不必急着下手。

但是董百步不一样,他只有这一次机会,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因此,他的嫌疑也不能排除。

专案组于是决定对董百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个家伙的背景也很复杂。

他是在1948年从南京回到青岛老家的,由青岛—个名叫王鸣的人介绍给柏新仁。至于他在南京的历史,一直无人知晓。

而这个王鸣在敌特清单榜上有名,是国民党特务头目,青岛解放前逃往海外了。

专案组加深了对董百步的怀疑,决定对他进行传唤。

11月1日晚,董百步开车回家途中,被干警拦下。

在他的车子后备箱里,搜出来一台美国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

事已至此,董百步不得不交代了一切罪行。

原来,他曾在“军统特训班”受训,后来派往上海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从事报务工作。

1948年秋,已改为“国防部保密局”的“军统”安排董百步回青岛潜伏,由王鸣出面把他介绍给纱厂当司机。

和董百步对接的,是“翔健海货行”老板张彦章。

张彦章,正是给柏新仁推荐冠县路小洋楼的那个朋友。

这些人留在青岛的目标很明确——暗杀党政军警级别的干部、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制造混乱,干扰新中国的社会秩序。

而当董百步和张彦章听说柏新仁的军官侄子会来青岛的时候,意识到了机会来了。

他们极力怂恿柏新仁买下了小洋楼给贾典珉暂住,为的就是在完成凶杀后制造迷雾弹,扰乱侦查视线,将毒杀案浑水摸鱼成“恶鬼索命”。

1949年4月,董百步的上峰交给他一台电报机,要求他潜伏在青岛的同时,每半个月例行开通一次电台,向台湾方面通讯。

董百步是个老特务了,他很精明,并没有将放在家里,而是藏在了车上,这样可以发报之后立刻撤离。

当董百步听说贾典珉要来青岛后,他将这一情报传递给了上峰,本以为这就可以了,结果上峰给了他美国最新的一种药物,要求董百步负责毒杀贾典珉。


这种毒药无色无味,神经类药物,服用后不会立刻死亡,而是在几日后发作猝死。

董百步并不想杀人,但被上峰痛骂一顿反复掂量后,不得不开始实施毒杀贾典珉的计划,此后他一直随身携带毒药,伺机下毒。

不过,董百步并不是在饭店下毒的,而是在给贾典珉沏茶的时候,将毒药倒进了茶水里面。

至于贾典珉死后,青岛大街小巷流传着的洋楼闹鬼的谣言,也是张彦章派人散播的。

至于柏新仁,差点当了董百步的替死鬼。


专案组当即出动,在“翔健海货行”将张彦章逮捕,从海货行还搜出了毒杀贾典珉所用的药物。

之后,张彦章线上的五名潜伏特务被一网打尽。

1952年3月4日,张彦章、董百步被判处死刑,其他同伙被判处死刑或有期徒刑。

这起轰动一时的“洋楼鬼魂杀人案件”,终于落下了帷幕。

喜欢yanziaz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