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蛋家佬”,解放前岸上人瞧不起水上人,
回答: (一) 【我的故乡】… 由 花名雞仔 于 2024-04-26 11:46
解放前歧视水上人…省港澳称“蛋家”有卑视贱民的意思,“蛋家”以船为家的水上人,省港澳称“蛋家”有卑视贱户的意思,“蛋家”以船为家的渔民,属于汉族一支,濒临消失的民系。省港澳人称水上人家为“蛋家”有卑视贱户的意思,我的村子距离大亚湾澳头小镇走路半小时左右,澳头镇很小,岸上居民不多,在海湾中间筑有一条堤供海湾两边居民来往,堤中央建有一木桥把两边相连,如遇打大台风海水会涨过堤面把木桥漂浮走。澳头是漁港,澳头镇在一个海湾边上,整个小镇只得两条沿着海边弯弯曲曲小街道“很窄小土路”,全澳头镇只有这两条“小土路街”。虽然名叫两条街其实只有一条“街”有商店。弯弯曲曲所谓商业街。商业街两边都是房子,靠海一边多是搭建高脚屋。 过去渔民很少见有在岸上建屋居住。他们年壮的出海捕鱼,每次出海就是一月半月甚至几个月才回港一次,岸边这些破船烂艇就是他们的家。沿岸到处停滿大大小小破烂船只,他们在船头做饭船尾拉屎,一家老小就睡在一格格的船舱。留下老弱、孕妇、小孩就住在岸边破烂木船上。挑水做饭、照顾小孩日常生活,水上人岸边的那此家居木船,全部都是船头对着岸边,他们在船尾养家禽、晒衣服、拉屎射尿。破烂船只住家和高脚屋居民大便几乎全向海里拉。退潮时岸边人的粪便、家禽粪便到处都是,涨潮时海水几乎涨到高脚屋地面,海水把一切杂物粪便全冲到屋底。水面漂浮着各种粪便和垃圾。岸边或破船下面水里有很多小魚,小泥鯭成群结队在屋底海水里出没,那些粪便就是这些小鱼的食粮。所以码头和岸边小泥猛不食也罢。我记得小孩时父亲带去一间茶楼饮过几次茶(我们叫做上茶居),这间茶楼是老家妈廟姓苏人家开的,好像名叫“海滨楼”是一间从海边搭起高脚屋,是小镇澳头唯一的一间“茶居”茶楼,那年代上茶居的人很少,一年都没有一两次,那时能上“茶居”饮茶的人非富即贵,普通人到“茶居”买三两个包子的还是有的,公社时另建有一间茶居叫人民饭店,我也到过两三次。解放初期澳头小镇商店门前到处挂滿五星红旗。解放后渔民大翻身,渔民受到了特别优待,时常出入香港非常自由,政府还专门在岸上建了大量渔民新村,把那些在海港岸边破船烂船居住的老人小孩,全部搬进岸上新房居住,到处都是渔民新村,只有那些年轻力壮的才出海在船上工作了,老弱再也不必跟随出海了,58年公社成立时把这些乡村小围组成了一个澳头人民公社,还成立了许多渔民大队。解放初期我村除了驻军外还设立了民兵,民兵大约只有十多个人,十多个民兵只有几条七九步枪,我村连同附近几个小围村只有一只治保员,治保员没有枪和普通人一样没有制服。相隔一段时间才來一次村里巡视一下,治保员也是附近的村民住在自己村子里。五十年代非常重视这个海港,大亚湾准备建海军基地,曾经考虑过做军港,考察几次后无下文后来不了了之说港口不够大。那时我还在读小学经常见到中央派人到来视察,朱德带同几个元帅上将,军车塞满整条土公路,视察几次后军港没建成,后來听说港口太小进不了大形军舰,但海港还是有建设的,在海港外几个小洲小岛听说整山整山挖空,山内贮藏大量物资以供战時所需,战备物资可以维持一年左右守护着海湾。那时还驻有海军也驻有陆军(现在海军好像没有了),大亚湾是个好地方,日本大亚湾登陆就是从这条公路前进的,日本兵经常遭到游击队伏击。(如果地理位置不好日本也不会选择由此登陆,日本打华南都选择由此登陆)。时代改变“澳头港”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澳头己经不是鱼港了,过去的水产站也没有了。过去满海大小渔船己看不见了,这几次回去旅游所见渔港脱胎换骨,从前岸上那些陈旧矮屋己变成高楼大厦,周边大部分农村变城镇。过去读书的学校所在地变成了炼油城、石化城,一切变了,变得不认识了,昔日海港拥挤的渔船也不见了,昔日拥挤的路边小摊小贩变成现代超市了,渔民兄弟被岸上同化掉转行上岸工作了,现在海港都见不到几条渔船。现在海港己经没有过去那种景象了,渔船变成游艇了,海港昔日的那种气氛还全没有了。坛主:花名雞仔于2024_04_30 7:13:39编辑
已标注为花名雞仔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