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水润天府·万千气象 | 名人眼里的都江堰

送交者: Smiley1[♀★★★★声望勋衔18★★★★♀] 于 2024-03-30 4:02 已读 1057 次 1赞  

Smiley1的个人频道

+关注

古往今来,无数中外专家、学者来到都江堰,参观这座世界级水利工程。其精妙的设计、宏大的功效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纷纷写下赞美之言。在此,我们摘录部分名人的文字以飨读者,一起来看看他们眼中的都江堰……




图据 | 折耳兔


西汉年间,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考察了都江堰后,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飧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13世纪晚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骑马20余天,经成都慕名游览都江堰后,他在游记中写道: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1872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柏林大学校长李希霍芬考察了都江堰后,称赞都江堰水利工程道: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图据 | 折耳兔


1898年,英国著名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考察都江堰之后,在《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中称赞当时的灌县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并盛赞二王庙:这座巍峨的寺庙纤尘不染,维护得十分完好。极好的艺术品和蕨类植物环绕的水池装饰着庭院,山上引来的活水从石雕的蛇嘴流出,宏伟的石阶梯一层又一层通向前厅,30名道士守着长殿前的长明灯和香柱使之永不熄灭,数以万计来自平原各地和平原以外的香客,带着祭品到祭坛致敬。




图据 |折耳兔、青城山都江堰


1905年,日本学者山川早水考察都江堰,在《巴蜀》中写道:由分水鱼嘴顺流而下,到县城前,有一巨岩突立于内江之上,称之为离堆。堆上有庙,即伏龙观......离堆古时与对岸岩壁的宝瓶口相连,为了疏通江水,被李冰所凿断。所谓内江即指此地。江水流至城下分成两支,最后再分数支。全是李氏父子所疏通的,留下大川小河无数。其人其功,并不亚于大禹。




图据 | 折耳兔


1909年,美国人文地理学者、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W.E盖洛考察了都江堰,他在《中国十八个省府》中写道:李冰留下的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不仅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四川省的地理环境和水路交通,而且这个质量优异的工程经历了许多世纪的风雨考验。1930年代,著名作家还珠楼主在《青城十九侠》写道:四川成都府西北方,有一个小小的县城,地名叫做灌县。地当岷沱分流之冲,又是通康藏的交通要道。秦时李冰,于此凿石导江,灌溉田亩。数千年来,民殷物阜,号称大邑。而境内水秀山清,古迹名胜,冠冕全蜀,尤为脍炙人口。



图据|折耳兔、青城山都江堰


1942年8月11日,著名作家老舍考察都江堰后,在《青蓉游记》中写道:灌县的水利是世界闻名的......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力猛,遇阻则激而决溃,所以应低作堰,使之轻轻漫过,不至出险。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使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作堰的东西只是用竹编的笼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弹性,而石卵是活动的,都可以用“四两破千斤”的劲儿对付那惊涛骇浪。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地为人们灌田了。




1943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华莱士参观都江堰时激动万分地说:都江堰是中国的骄傲,它为我们共同战胜法西斯起了支持性的作用。1944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来都江堰考察读书,他后来在《读书与游历》中曾评价都江堰道:四川省灌县有都江堰,可谓至今尚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奇险之一工程……尤值发人深思者,中国科学建设,不仅专着眼在民生实利上,又兼深造于艺术美学上。游人初履其地,反易忽略其对农田灌溉上之用心,而震骇于其化险为夷、巧夺天工处。




图据 | 云卷云舒、艾斌


1937年至1948年间,著名国学家南怀瑾先生曾多次寓居都江堰,他后来回忆说:灌县有个都江堰。在川西一带,在四川是有大贡献的,灌县如果要办学校的,最好办一所水利学校,都江堰就是最好的教材……1945年1月22日,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技史》编者李约瑟考察都江堰后,在《四川,自由中国的心脏》中写道:在四川的灌县,有一套非常非常著名的灌溉系统。两千多年前,四川的郡守李冰,在一面山坡上开凿了一条巨沟,将一条江一分为二,灌溉了成都平原的辽阔区域......




196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考察都江堰后,在《索桥的故事》中写道: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鱼嘴”上,我起初看不出来这个光滑的、鱼嘴般的“石头”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条江的工程……回来的时候,我把“鱼嘴”再看了一阵。“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那许多用手建造了这个“鱼嘴”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们的心。




图据 | 折耳兔、青城山都江堰


1980年代,著名作家余秋雨考察都江堰后,在《都江堰》写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图据 | 折耳兔


1994年,著名辞赋家何开四考察都江堰后,在《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碑记》中写道:古蜀多水患,成都平原尤甚。历代治蜀者均以治水为重。爰及秦时,李冰守蜀,慧眼独具,乃于岷江出山口度势以建堰。设鱼嘴分其江,筑飞沙堰溢其洪,开宝瓶口引其水,三位一体,道法自然,势若蟠龙首尾相应;以图惠施于当时,泽被于后世。其设计之精密,营构之宏伟,实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奇观;征之四海,亦无出其右者。




图据 | 折耳兔


2008年4月5日,著名作家黄亚洲考察都江堰后,在《李冰断想》中写道:李冰的智慧和美德,分布的每一株盛开的花朵和每一株灌浆的穗子之间,分布在每年按时而至的清明和白露之间,分布在土地、沟渠和人民的记忆中间。我们真心希望有更多的李冰被山河原野以及生活在山河原野上的老百姓记住,记住几百年,记住几千年。



图据邓青

喜欢Smiley1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