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叶原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御夢人

送交者: wordpress[♂☆★声望品衔7★☆♂] 于 2024-02-17 20:51 已读 3040 次 6赞  

wordpress的个人频道

+关注

御夢人




楊道還 2/24/2021


(一)



最近有篇關於“清醒夢”最新研究進展的報道。“清醒夢”英文是lucid

dream,指人做夢的時候,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在作夢。“清醒夢”的發現,由來已久,如藏傳密宗里就有夢瑜伽的修行方法。這個實驗研究表明,正在作“清醒夢”的人,有些人能夠正確回答研究者的提問,因而至少這部分人的確是清醒的,在清醒地做夢。




這當然是個有趣的實驗,但這個實驗的意義大概主要在於證明了傳說中的“清醒夢”的存在。對任何文化遺產的審視,現在很多人是遵循“有罪推定”——未被科學證明,即是無稽之談。所以這個實驗具有當代的意義。(楊道還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wordpress鏈接)




這個實驗對認識“清醒夢”,幫助並不是很大,可以說具有“階段性意義”,即,離達到理解還很遠,而且這種“客觀”實驗方法也似乎到了極致。這個實驗有如莊子的“魚之樂”所寓言的那樣,研究者始終在梁上,雖有觀察,卻永不能真正地得知到底發生了什麼。有如霧裡看花,又如“春江水暖鴨先知”,人可以想見,卻難以有真正意義上地感知和體驗。對“清醒夢”真正意義上的認知,只有那些有親身感知和體驗的人才能達到。所以,有人認為密宗僧侶、印度的瑜伽師,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清醒夢”,因而對“清醒夢”的科學研究應該由這些人作才對,但顯然這裡是有個悖論的。




“清醒夢”引起普通人的關注,大概是科幻電影《盜夢空間》(Inception,

2010)引起的社會效果。這個電影講述了一群人如何通過“科學方法”侵入人的夢,來植入想法,以達到影響和改變一個人的觀點和傾向的目的。這個電影比一個老電影要更為“現實一些”。惜乎,已經忘記了那個老電影的名字,它講了一個城市的人都只在傍晚清醒,其餘時間的記憶和意識,都是一群人在夜裡給他們植入的故事。這顯然屬於幻想性質。




“現實一些”並不等同於現實,科技迄今仍不能真正潛入夢境,《盜夢空間》只是對“清醒夢”的一個半真半假的演繹。當然這個演繹非常精彩,才引起大的社會反響。似乎美國文化中,對於意識超前,嚴肅而難以定論的題材,電影總是走在前面,不難定論的那些才留給嚴肅科學和學科。




“清醒夢”並不是罕有的現象,有研究說,大概有一半的人,有過一次“清醒夢”的經歷。不知道這些人中,又有多少是偶一為之的,多少是有這個“習慣”的,多少是有這個“能力”的。物理學家費曼是有這個能力的,也寫了下來。(Richard
Phillips Feynman《別鬧了,費曼先生》)




(二)


似乎,只要人做夢時,有一點點覺察出自己在做夢,就算“清醒夢”。如,很多人在夢中問自己是不是做夢,即算是意識清醒。在夢中能正確回答研究者的問題,也算是清醒。也就是說,不必完全清醒,只要意識中有清醒的成分,即可算作“清醒夢”。“清醒夢”不是一種病態(disorder)。將現實等同於夢境,不是“清醒夢”,
而是病態。但這種昏亂是意識的混亂,不是清醒。




高級的“清醒夢”,不是作夢,而是真正地去做(make)一個夢,人不僅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夢中,而且能夠去參與、引導、甚至創作,就像《盜夢空間》裡的架構師那樣。這樣的人,不知在人群中有多大的比例。這些人主動地去創造夢的內容,似乎不應被稱為作夢的人,而應該稱為御夢人,即駕馭夢境的人。人的自我意識,此時是在夢境之外,人與夢的關係,與小孩子玩泥巴、作家寫小說、藝術家創造作品,有類似的性質;只不過材料是夢的性質的、完全精神上的。


御夢人的清醒,與通常所講的清醒也有差別。御夢人的清醒,接近於“原始人聚精會神的遐想”,而與“受過教育的人”的心無旁騖的思考不同。前者有如天堂飛鳥,無拘無束;後者則如軌道上運行的列車,甚至看不到的終點,都是前定的。(巴什拉說:“對於原始人來說,思想是一種聚精會神的遐想,對於受過教育的人來說,遐想是一種鬆弛的思想;這兩者之間,‘有生氣’的含意是相反的”。(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火的精神分析》)“有生氣”即是活躍遒勁。思想如馴順的拉磨的馬或脫韁野馬,哪個更有生氣呢?“鬆弛的思想”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的來自。巴拉什這句話,正是莊子的“吾喪我”(《齊物論》),“欲告而忘之”(《莊子·知北游》)境界的一種闡釋。(引自《傳統文化與個人修養》第二章第五節“深層次的思維”))




那麼“清醒夢”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意識狀態?除了有趣,還有什麼意義?“清醒夢”是人的深層自我意識的一個反映。古希臘神廟有銘,“人,認識你自己”。“清醒夢”是認識自己的一個中間階段。




人對自我的認識和反思,是一個人的精神存在的基礎。正如照鏡子,動物中只有很少的幾種能夠辨認出自己來。那些不能將自己和周圍環境區分開來,沒有清晰的自我認識的動物,也就不辨物我,不知“我”的存在,或“我”的死亡,這樣的存在只是“物化”。這就意味着,他們只有游移的觀察點、立足點,有時以為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身體裡,有時認為存在於別的物之中,不能形成“一貫”的意識和思維。所以,對自我的認識和成功辨認,實際上是所謂客觀認識的基礎。


此外,人是一種特別的動物,是超越動物的動物。人不僅要認識自己,而且要實現自己,而認識自己是實現自己的一個標誌。




笛卡爾講,“我思故我在”。這句話里的思可以理解為遐思或聚精會神的思考。不管是哪一種思考,思考的“一貫”性決定了“我”的存在,即,笛卡爾又講的“I am, I exist。”這裡的思導致對自我的反思,就像照鏡子一樣。(楊道還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wordpress鏈接)




(三)


中國人對“清醒夢”的最早記載,應該是《莊子》。雖然莊子說,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但他本人是多夢的。莊生蝴蝶夢,是盡人皆知的,“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夢為蝴蝶,屬於典型的飛翔夢,很多人的“清醒夢”有這一類型。至於莊子與骷髏在夢中的對談(《莊子·至樂》),可說是典型的“清醒夢”。雖然這也可以解釋為莊子創作的寓言,出於想象而非真的作夢,但莊子能寫出這樣的寓言,大概也是有“清醒夢”的經驗使然。




陸游也是個御夢人,他說,“夢中了了知是夢, 卻恐燕語來驚眠”(《記夢》),明顯是將清醒夢入詩。他又說,“君知夢覺本無異,勿為畫餅流饞涎”。這句將夢和覺同論,“本無異”,可能稍微費解一點。這句的解需要從莊子蝴蝶夢來。




莊生夢為蝴蝶,提出了“我在哪裡”的問題:真正的莊周存在於蝴蝶,還是在清醒時的莊周?莊子說,“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認為蝴蝶即是莊周之化。與笛卡爾對照來看,如果夢中的思也算是思的話,那麼莊子就既是蝴蝶,又是莊周,中間有“物化”這一轉,而沒有分割開來。這就導致了,思為蝴蝶,我為蝴蝶;思為莊周,我為莊周——也就是說,我思不導致“一貫”。這真是個有趣的結果。




但莊子並不是停留於此。莊子認為,所謂的莊周,只是莊子的“我”,而“吾喪我”。“我”的物化,不能將莊子的“吾”一起物化掉。莊子認為,真正的莊子是莊子的“吾”,這個“吾”恰恰需要知道“我”的物化,需要物化“我”之後,才能顯現出來。因而,莊子所講的清醒的主體,是“吾”,不是醒着的我,也不是蝴蝶,而是“清醒夢”里那個清醒的人,這個清醒的人看醒着的我,也如看蝴蝶一般。這個“吾”,才是人真正的自我,才是能夠保證“一貫”的自我。




宋時道家的地仙一流人物陳摶,也講了與莊子相仿的意思。陳摶作《睡詩》:
“至人本無夢,其夢本遊仙。
真人本無睡,睡則浮雲煙。
爐里近為樂,壺中別有天。
欲知睡夢裡,人間第一玄。”




陳摶這首詩,直接解釋了“至人無夢”(郭象《莊子注》)的意思。“無夢”可以並非指沒有生理上的夢,而是“無睡”。人是清醒的,當然夢就不再是夢,而是類於坐禪時的心理活動:坐禪時是觀心,無睡的清醒夢也是觀心,只不過這個心,要深沉、靈變、玄妙得多,所以是“人間第一玄”。




(四)


莊子所講的,可以將意識分為若幹個範疇層次來理解。




李宗吾說,人腦就像一個囊,囊即是口袋。人能想的所有東西,都是從這個囊中掏出來的。但這個囊卻不見癟下去,所以李宗吾稱之為“固囊”。意識是裝在這個叫做固囊的口袋裡,即“壺中別有天”。




“人能所知者,必先已入夢。”巴什拉這句箴言將人的所知範疇,裝到了夢的範疇這個口袋裡。夢是裝在“固囊”里的。如果巴什拉這句話所講的是對的話,可以說“人能所知者”是處於囊中囊里,即“固囊”中的“夢囊”里。




“夢囊”除了裝下了醒着的人的所知和所思,還裝着諸如潛意識、下意識、無意識等一系列意識。人作夢的時候,醒着時的意識不再支配(dominating),這些意識就浮現出來,而導致夢。這些夢或者是被感官層次觸發,或者是被心理層次觸發,不能一概而論。(對此的分析,詳見《傳統學術與個人修養》)(楊道還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wordpress鏈接)




按照這個範疇的層次,“我思故我在”所講的,是囊中囊里的東西。人對自我的意識的真正地認識和反思,至少要出於“我思”,對“夢囊”有所認識,才能窺豹一斑。即在夢囊之外的清醒的人,才能將人的意識中的自我與人的潛意識、下意識、無意識中的真正自我,綜合起來看,而得到更為真切的認識。




當一個人隔絕外物、感官、心理等的影響,即人能超脫,使這些誘因不足以觸發夢。那時,人之所夢,就是那個真正內在的“吾”之動,這個動也可以是“其寢不夢”。這個題目超出筆者所能講的範圍了。當人不能超脫這些誘因,卻有“清醒者”旁觀這些夢的發生,人能夠更好地認識和把握自己,是毫無疑義的。但應注意“清醒夢”只是這樣一個有幫助的能力,不應是一種追求。人通過“清醒夢”認識自我是有意義的,單純通過刺激、學習達到“清醒夢”,則毫無意義。




所以,莊子的清醒,與人處在醒着的狀態是兩回事。莊子說,“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莊子·齊物論》)顯然莊子認為,醒着的人只是另一隻蝴蝶,是那個夢中蝴蝶的物化,唯有在這個夢中仍然清醒,才算是清醒,是大覺,即大的醒來。




《列子·周穆王》篇有,周之尹氏是個大富,他有個役夫,在他驅使下,每天勞苦不堪,卻每夜作美夢。役夫說,“吾晝為仆虜,苦則苦矣;夜為人君,其樂無比。何所怨哉?”而尹氏卻每夜夢為人仆,備嘗勞苦笞撻,自覺苦不堪言。




這兩個人到底誰更清醒呢?“我思故我在”與夢中人,又是誰更清醒呢?莊子說,“莫覺莫悟,何相孰也?!”(《莊子·列禦寇》)




佛教所講的覺者,也不是“我思故我在”的醒着的人。《金剛經》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能御彼夢者,又如何御此夢?

喜欢wordpress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wordpress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昨晚饭后, - 不只拾拾影 (150 bytes) 02/18/24
特别喜欢后半句 (无内容) - 不只拾拾影 (0 bytes) 02/19/24
倒是好句 - Vivian32817 (66 bytes) 02/18/24
民间有一种说法 - Vivian32817 (60 bytes) 02/18/24
头次听说 (无内容) - 不只拾拾影 (0 bytes) 02/18/24
那么,听说过 - Vivian32817 (45 bytes) 02/18/24
没有。 - 不只拾拾影 (30 bytes) 02/18/24
难怪 - 不只拾拾影 (21 bytes) 02/18/24
只是高手在民间。 (无内容) - Vivian32817 (0 bytes) 02/18/24
又是一位解梦人,高! (无内容) - laopika (0 bytes) 02/17/24
知道道还君将有许多严肃文章要写, - Vivian32817 (93 bytes) 02/18/24
呵呵,好呀。 (无内容) - wordpress (0 bytes) 02/18/24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