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主席送他《楚辞集注》,真的是用心良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日本为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试图与中国“恢复邦交”。时任首相的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经多方试探之后,终于1972年9月应周总理之邀来到北京。
在钓鱼台国宾馆,田中角荣与周总理进行了七十多次会谈,最后终于达成了共识。《北京日报》驻日记者王泰平当年曾经亲眼见证田中角荣一行与周总理、毛主席会见的经过。
参考资料:《日本老翁写的汉诗行不行?日本网友首先不服》——《澎湃新闻》2017.02.17;《文汇记忆 | 1972,田中首相访华,毛主席为什么送他《楚辞集注》又为什么说“不打不相识啊”》——《文汇网》2018.10.26;《中日复交谈判祝酒辞之争》——《周口晚报》2010.09.16第12版; 根据王泰平的介绍,中日双方的交流一开始比较顺利。最初是日方主动向中国示好,在1972年7月下旬派遣公明党议员长竹入义胜访问北京。
待吃到周总理给的“定心丸”后,田中角荣内阁两个月后即组团来华。而中国方面,则在竹入义胜访华的差不多同一时间,派中国上海舞剧团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
这一场谈判双方都显得十分有诚意,然后谁也想不到,就在中国欢迎日本田中角荣内阁的第一次酒宴上,却因为田中角荣的一段“祝酒词”引发了风波。
事后,毛主席专门赠送了田中角荣一本《楚辞集注》。最初,日本媒体百般不解毛主席的用意,后来才恍然大悟。
你猜这是为什么?原来毛主席发现田中角荣的“祝酒词”中措辞不当,原来是因为对方学汉语学了个“半调子”,闹出了乌龙。
那么,田中角荣当时到底闹出了什么样的乌龙呢?要了解这件事情,就先要了解一下田中角荣到底是什么人。
一、田中角荣出生于1918年的田中角荣,是日本著名的“庶民宰相”。他出身平民家庭,十六岁离开家乡到东京打工,当过建筑工人、商行的送货员,还是侵华日军的一份子。
田中角荣1938年随日军抵达中国的黑龙江省,两年以后就因为患病被遣送回国治疗了。田中角荣虽然不擅长打仗,但是他却是一个做生意的天才。
1943年,田中角荣在日本本土开起了一家建筑公司。刚好那几年赶上日本经济起飞,地皮价格暴涨,于是他没过几年就成了日本实业界小有名气的富翁。
有了钱以后,田中角荣就开始一边做生意,一边搞政治。一路从众议院议员,做到了日本的首相。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日本因为经济腾飞,引起了美国人的警惕。
再加上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日本政客开始担心一旦中美建交后,日本将被美国抛弃,并在将来遭到中国的报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经济界一致要求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
1972年,田中角荣抱着这样的目的,来到北京做访问。在与周总理和中国外交部进行磋商之余,田中角荣在当年9月27日拜访了毛主席,并与毛主席进行了一小时的交流。
根据《北京日报》驻日记者王泰平的说法,在这一个小时之中,毛主席一直不断地用英语和日语两种语言同田中角荣聊天。
毛主席和田中角荣聊天的范围非常广泛,从中日两国的历史,一直聊到马克思主义、佛学理论;从北京的美食,一直聊到龙井茶与茅台酒,最后聊到了毛主席少年时代喜欢读的书。
可见这位田中角荣,肚子里还是有一点东西的,最起码对于中国,他了解得并不少。和尼克松访华要做“功课”一样,田中角荣在访问中国之前,也曾经努力做过一段时间“功课”。
田中角荣当时有多么努力呢?王泰平说:
据田中角荣的秘书透露,一些日子以来,田中角荣晚8时半就寝,凌晨1、2点钟就起床,趁着家人熟睡的时刻挑灯阅读有关中国的书,一直读到4、5点钟,完全跟考大学的学生一样用功。他不仅设法了解中国情况,还了解毛主席、周总理和姬鹏飞外长的经历,甚至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举止特征也研究了一番。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前,一直是中国人的“学生”。明治维新以后,他们跑去学了西洋人,学得那叫一个彻底,每天吃牛肉,喝牛奶,恨不得直接褪去一身黄皮肤,摇身变成西方人。
直到最近几年,还有日本年轻人在幻想着能“脱亚入欧”加入美国,成为美国的一个州。不过1972年的时候,日本经济界却不是这样想的。
当时日本的经济界还没有被美国的“广场协议”收拾,还以为日本经济继续壮大后,可以超越美国。
但是在那以前,日本的经济界认为必须要先与中国建交,拿下中国这个近十亿人规模的大市场(1972年中国大约9.7亿人口)。
出于以上原因,田中角荣又开始“临时抱佛脚”,学习中国的相关文化知识了。那么,田中角荣学习的成果如何呢?
1972年9月25日晚上,就在田中角荣会见毛主席的两天前,他与周总理一起参加晚宴。在酒席上,田中角荣喝多了几杯茅台,于是就做了一首“老干体汉诗”,题目叫做《北京空港》。
田中角荣亲自给周总理朗读了这首诗,内容如下:国交途绝几星霜,修好再开秋将到。邻人眼温吾人迎,北京空晴秋气深。
念完了诗,田中角荣得意地对周总理说:“本人这种诗是做得挺高明的哟。”结果田中角荣后来被日媒评为:简直是个文盲!
田中角荣写的这首“汉诗”,初看“啥啥也不通”,再看还是“啥啥也不通”。因为它不但显得语无伦次,而且还“完全不押韵”。
我原来以为田中角荣写的是日本的徘句,于是赶紧去查了一下,发现格式又不对,因为日本徘句是五、七、五的格式。而这一首诗看字数,像是中国的七绝,但是它完全不押韵!
一首诗居然可以没有一句押韵的,看得我简直惊呆了!网上看到有人在问田中角荣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叫大家帮忙翻译一下。
这里我勉强说说我对这首诗的看法,以及为什么我认同“日本媒体”认为田中角荣是个文盲的评价。这首《北京空港》从标题来看,是打算借景抒情地描写作者对中日建交的一些看法。
首句中的“星霜”本义是指星辰、霜露,唐代白居易《岁望晚旅》中说:“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引申义为:随着时间的一年又一年地推移,艰难辛苦一直在延续着。
据说日本人都是白居易的粉丝,这个田中角荣大概也没少背白居易的诗吧。他把“星霜”用到这里,意思就是想表达中日两国分开得太久,彼此都很煎熬。
后面第二句的意思,就很直白了,就是说现在两国打算重修旧好,时间定在初秋,但是他用了一个“秋将到”。
熟悉汉语旧体诗的人看到这个简直不能忍,因为“秋天”在中国诗词意象里,从来都不是好玩意儿,秋天象征着寂寥、萧条,还有死亡。
第三句“邻人眼温吾人迎”,是说他们一下飞机,就迎上了中国外交人员“温暖的目光”,但是写得全无诗味。第四句是说:啊,北京的天气真好啊!天气晴朗,秋天的气息好浓郁。
所以这首诗合起来的意思,大概就是说:过去中日两国交恶,我们彼此都经历了非常漫长的煎熬。
今年的秋天,我们一行人来到北京,为的与中国重修旧好。中国人看我们日本人的目光,是多么温暖啊。今天真是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啊!
就算不考虑诗歌意象的“不吉利”,田中角荣这首诗也是一个小学生水平。其实这也难为田中角荣了,毕竟他不是中国人。
田中角荣对于自己的汉语水平,完全没有“自知之明”,他还以为自己写诗的水平很高超。可想而知,当他和周总理共进晚宴的时候,那一段“祝酒词”就是他自己写的。
二、“祝酒词”闹乌龙本来当时双方谈得很顺利,两国要恢复邦交,中国都不要求日本人的战争赔偿,只要他们“道个歉”就行。结果田中角荣道歉的时候却说了一句:日本在战争中给中国“添了麻烦”!
周总理当时一听,立马就不高兴了。什么话!什么叫“给中国添麻烦了”?直接、间接害死中国几千万人,就一句“添麻烦”了,轻飘飘的,能叫道歉吗?
中国人说的“麻烦”,是指生活中那些让人烦心,实际却无伤大雅,也绝对不会危及生命的小事情。田荣竟然把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说成小事情,谁能接受?
于是周总理严肃地驳斥了田中角荣的讲话,表示: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牺牲了几百万人,物资损失不计其数,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政府要牢记这一历史教训,用‘添麻烦’作为对过去的道歉,中国人民是不能接受的。田中角荣马上道歉说,自己的本意是想诚心诚意地道歉,请求中国人原谅。大概这个词的日本用法和中国不同,请替换成中国的用法吧。
这件事情过去两天以后,田中角荣就见到了毛主席。二人一番交谈,分别时毛主席就赠送了田中角荣一部《楚辞集注》。毛主席为什么要送他这部书呢?我想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田中角荣曾经自以为“很懂中国”,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很高,于是毛主席就把号称“中华诗祖”的《楚辞》,送给他学习。
第二个原因,毛主席找到了日语中“添麻烦”一词,在中国“上古汉语”中的“源头”。原来日语里的“添麻烦”写作“迷惑をかける”。
“迷惑をかける”这个词在日文中的用法,和用上古汉语写成的《楚辞·九辩》中的“迷惑”用法是一样的。
《楚辞·九辩》中共有两处用到了“迷惑”一词:一处是“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另一处是“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桉而学诵”。
前一个“迷惑”是由于内心犹豫不决,导致思绪混乱像着了魔一样;后一个“迷惑”,则是指走在半路上,迷失了方向,走错了路。
这正是田中角荣在“祝酒词”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即:日本政府当年因为一时鬼迷了心窍,走上了歧途,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结语原来只知道毛主席的文学功底深厚,却不知道他老人家还懂日语,能把日文中的汉语词汇的用法,与中国上古汉语里面的词“对上号”。
田中角荣虽然“汉诗”写得稀巴烂,“祝酒词”也闹出了一个大乌龙,但是他在与中国恢复邦交的问题上,还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田中角荣访华后的第六年,中日两国共同发布了一个和平友好条例,向全世界宣布,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终于成功地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了。
只是事情并不是像小肚鸡肠的日本人预料的那样,后来美国并没有抛弃他日本这个小弟,而中国人民也没有因为二战的往事报复日本人。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